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景观水体及其处理方法

浅谈景观水体及其处理方法

浅谈景观水体及其处理方法作者:王镇伟隋艺刘立朋来源:《绿色大世界》2010年第01期摘要:水景景观在城市中越来越多,但水景景观的用水容易腐败变质,影响景观的质量与美感。

如何保持水景景观的水质?列举了几种景观用水的处理方法: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生态生化法;综合处理法。

在加强景观水的处理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以求水质新鲜。

关键词:水景;景观水处理;管理中图分类号:TU98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1-0036-031 引言水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元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古典园林中多以“理水”的造景手法构造、点缀空间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形式比古典园林更加丰富,功能也有很大拓展。

除了湖泊、池沼、河流、瀑布以及喷泉等古典园林中的形式外,还有各种戏水喷泉、涉水水溪、戏水池、各种水力按摩池、气泡水疗池、造浪池等更为丰富的水景形式。

2 水景在景观造景中的作用(1)满足人们尚水、亲水的需求。

水景是一种具有动感、声音和生命力的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水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与回归心理。

(2)改善生态环境。

水景有湿润空气、调节气温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

(3)丰富景观的内容和功能,提升品质。

“水”作为一种基本的景观造景要素,以其独有的特性、形式的多样性、如诗如画的景致,更可拓展景观的使用功能,在景观中担当重要角色。

水景或大或小,往往很容易成为景观系统中的焦点,作为体现景观品质的重要内容。

3 水景景观现状分析3.1 景观水体水质难以保持泥土、树叶、植物果实、杂草及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景观水体中的污水(生产、生活污水、初期雨水),由于景观未配置相应的水质保障设施,造成水体水质变坏。

管理不善的景观水体,很容易变成蚊蝇孳生的温床,严重影响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

3.2 建造完成的水景长期闲置由于各种原因:对景观水体水质保持、低能耗重视不够;不顾本地实际条件盲目建设造成运行维护成本过高;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合格等,很多水景景观都长期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3.3 自觉保护意识差,管理环节薄弱有些人自觉保护意识差,乱丢杂物,影响水体水质和景观效果。

因为景观水体管理工作琐碎而且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造单位多疏于管理,造成设备老化快,几年就需更换,反而提高了管理成本,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让水景变成建造单位眼中的“烫手山芋”。

3.4 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近几年,景观设计伴随着城市建设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成长起来,而景观水处理行业因受重视程度不够,其发展明显滞后。

主要表现在技术规范不完善,设备、技术、观念落后,经验严重不足,专业水处理设计人员少。

市场上拥有自主核心工艺或者设备的公司可谓凤毛麟角,多为进口设备或仿造设备,这些设备很难满足国内水处理行业的要求。

4 景观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及应用4.1 景观水处理工艺设计的原则(1)科学合理的原则。

对于不同情况的水景工程,所采用的水处理工艺也有差异。

设计要按照水景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法,进行细化设计。

(2)经济实用原则。

水处理系统设置的目的:一是为了保证景观效果;二是节约水资源,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

所以景观水处理工艺必须经济实用,符合绿色节能的要求,把运行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水体景观效果的保持。

(3)长效性的原则。

水处理系统必须能长期有效的保证景观水体的水质。

4.2 针对景观水处理的常见方法4.2.1 物理方法(1)引水换水方式。

当景观水体水质下降时,从水源引入新鲜水同时排出部分污水,以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达到保持水质的目的。

引水换水方式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要保证周围有水质好且水量充足的水源。

现在各水域面临的水质保持压力都比较大,这使得引水换水的方式受外界条件限制,只适应于个别工程,不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2)循环过滤方式。

景观水处理常用的处理工艺,其主要优点是技术较成熟、安装操作方便,但景观水的处理为控制运行费用循环周期较长(一般大于12小时)多为间歇运行,过滤器容易因长时间不运行而发生堵塞等现象,应定期进行反冲洗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人工或利用机械清理水面漂浮的藻类和其他杂物。

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人工或机械清理必不可少。

4.2.2 物理化学方法(1)化学试剂法。

定期向水体中投加除藻剂(硫酸铜、次氯酸钠等)或混凝剂(明矾、聚合氯化铝等),这些方法简单、易操作、药剂加入后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大量化学药剂的加入,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例如:投加硫酸铜,在去除藻类物质的同时,也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对水体中的鱼类等动物的生长也很不利,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2)加药气浮法。

其基本原理是向水中通入空气并加入适量药剂,使水中产生大量微细气泡,并让药剂粘附于杂质颗粒上形成比重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从而将杂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浅层气浮法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其对藻类及其他悬浮物的去除率达90%,同时可以去除部分硫酸盐类。

另外,气浮法既可去除水体内杂质又可大幅增加水体溶解氧,有效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3)混凝过滤法。

该方法主要针对与人体直接接触水体的处理方法。

如游泳池、造浪池、水力按摩池等。

对于游泳池等水上游乐池内直径只有几μ至十几μ的微小污物,使用纯物理性机械过滤水质很难达标,需要向循环水中连续投加混凝剂,使池中的微小污物形成较大的块状絮凝体,才能被滤料截留。

出水还要投加pH调节剂和消毒剂,以达到水质要求。

石英沙滤料过滤器在国内外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比较成熟。

小型私家泳池预留机房,装设传统的过滤设备稍显繁杂,也可选用安装使用相对简便的一体化水处理设备。

4.2.3 生态生化法生态生化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处理方式:传统生化法和自然生态法。

生态生化法的优势:①运行成本低,操作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②兼顾景观绿化效果。

③具有长效性。

尤其是自然生态法是处在前沿最具前景的水处理方法,正处于工程实践和研究探索阶段,对地域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对管理维护要求也比较高。

(1)传统生化法。

传统生化法主要是利用水体中的微生物的作用,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方法。

传统生化法主要工艺有:①充氧法:各种水生生物的生长对水中溶解氧浓度有一定的要求,水体中含氧量不足容易使水质恶化。

比如:利用喷泉、跌水、瀑布等各种造景方式为水体充氧,保证水体流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也有配置专用设备给水体强制增氧等。

②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在景观水体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填料和曝气充氧装置,附着在填料上的生物,利用氧气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

这种方法依靠填料增加微生物的固着表面积,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③投加菌种法:定期向景观水体中投加经高效水处理菌种来净化水体。

投加菌种必须经过缜密的筛选和长期实验后才可在工程中推广使用,避免造成卫生安全事故。

(2)自然生态法。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景观水体的生态系统,提高强化水体自净作用的水处理方式。

生态系统是动态的水处理方法,调试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没有其他几种方法见效那么迅速,要靠一段时间的耐心调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典型的工艺有:人工湿地法、生物调控法、植物土壤净化法、生态浮床法等。

4.2.4 综合处理法在景观设计中,天然或人工建造的水体形状构造及地域环境等千差万别,对于某些水体只采用一种净化方式很难达到保持水质的要求,故可选用物理化学法和生态生化处理法联合使用。

例如:通过各种水处理方式的合理搭配组合,将雨水收集经过集中处理,作为景观水体的水源,把景观水体作为其他用途用水的“蓄水库”,景观经简单深度处理后,用水应用于浇洒道路、浇灌绿地,拓展景观用水的用途。

现在雨水回收利用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际工程并不多见,但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利用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水源或补给水源,开发雨水的综合利用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有很好开发应用前景。

5 景观水体的日常管理各种水处理工艺是以景观水体的末端治理来保障水质。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解决水质变坏的问题,但是其过程伴随着管理费用、设备投资等消耗(污染越严重消耗就会越大)。

景观水体水质的保持不能仅仅靠设计合理的水处理系统,设备的维护、日常运行的管理都需要物业公司管理的配合。

另外,如遇到突发的水体污染事故,水处理系统对水体的恢复作用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依靠强制干预措施应对突发的水污染事件。

①控制外源污染,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压力。

②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自觉保护意识。

③维持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系统的除污能力。

管理单位在接管水景的同时,要安排专人参加日常维护的专业培训;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做好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并建立运行和检修记录,可保证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积累水景管理相关的工作经验。

及时打捞水体中的树叶、枯草等杂物,防止腐烂污染水体。

6 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水景的应用也会日益增多,景观水处理将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要想水景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发挥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除了加强对设计和管理的重视,也离不开水处理技术进步、革新与工程经验的积累。

伴随着水处理工艺日益成熟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水景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1] 章鸿雁.居住区水景工程全寿命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34(21):23~24.[2]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给水排水设备分会.水景喷泉工程技术规程CECS218:2007[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3] 张饮江,何培民,徐姗楠.上海世博园区景观水系生态要素的构建[J].中国园林,2008(5):31~34.[4] 严春霞.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住区水景[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5):170~171.[5] 陈俊.生态小区水系统处理方案[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12):28~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