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
13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
哇
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啊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14
.
8
角色行当:正旦、小旦、小生、小丑、老旦、 花脸、正生
正 又称青衣。多扮演庄重、正派的 《荞麦记》中的
旦 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 王三女、《罗帕
重大方。
记》中的陈赛金
小 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 旦 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
白多用小白,声调脆嫩甜美,表 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 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驸马 对花
.
1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
12
比翼双飞在人间
是黄梅调,根据黄梅戏《天仙配》而 创作的歌曲。故事讲述,董永家贫, 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 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 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 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 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 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夫妻双双回 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 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 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 千古憾事。《天仙配》又名《七仙女 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 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
6
唱腔、伴奏与角色行当:
唱腔:主腔、花腔、三腔
主腔 花腔
三腔
最具戏剧性表现力,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 为音乐结构的原则。
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 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 字(词)化。
“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 称。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 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
.
3
黄梅戏发展史: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
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 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 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 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 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 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 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 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 文艺形式。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
邓某某
08美术学
.
07080801
1
目 ➢一、黄梅戏简介 录 ➢二、黄梅戏发展史
➢三、唱腔、伴奏与角色行当简介 ➢四、品析经典黄梅戏 ➢五、名人简介
.
2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 “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他的起 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安徽)、鄂(湖北)、赣(江西)三 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 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 唱、说白,形成了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 广受人们喜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 梅戏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夫 妻观灯》、《打猪草》等。
.
4
第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 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 (旦) 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 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 业性演出。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 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 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
《打猪草》中的 金花、《游春》 中的赵翠花
小 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女驸马》的李
生 表演时常执折扇。
兆廷、《天仙配》
的董永
.
9
小 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打豆腐》中的王
丑 丑角常拿着一根烟袋,插科打诨,调 小六、《钓蛤蟆》
节演出气氛。
中的杨三笑
老 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荞麦记》中的王
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
.
5
第3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 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 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 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 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 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 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 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 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潘 等有成就的演 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 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 一。
.
7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 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
伴 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 奏 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
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
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 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 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 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 者)。
旦
夫人
花 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 《卖花记》的草鼎、 脸 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 《二龙山》的于彪
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
正 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 《荞麦记》中的徐
生 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 文进、《告经承》
喷口、吐字铿锵有力。
的张朝宗
.
10
精品黄梅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