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夜》名著导读

《子夜》名著导读

子夜【作者简介】茅盾( 1896 ~ 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 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 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 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 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 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 1916 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 11 时至凌晨 1 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写于 1932 年 12 月。

故事从 1930 年 5 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

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

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

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

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

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

家乡农民暴动与丝厂工人罢工,他得布置对策。

杜竹斋拉他和金融魔王赵伯韬合伙做公债多头,他忙着筹划谈判。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

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

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

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

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

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到更大的胜利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长。

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

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

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命令。

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

吴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

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吴荪甫的去路。

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

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吴荪甫并不甘心失败,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

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

但是,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

有消息说: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

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

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

尽管厂里新的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

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

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

屠维岳束手无策。

被围困在厂内的吴荪甫,也只得从后门溜走。

前程的暗淡,事业的危机,咬啮着吴荪甫的心。

为了排除心头烦闷,他疯狂地寻求着刺激。

他带着交际花徐曼利,乘坐小火轮,在长江上寻欢作乐。

上岸后,他又寻访秘密艳窟。

回到家里,他仍然感到精神颓丧。

突然,不速之客赵伯韬来访,他要用吴荪甫吞并小厂的办法来吞并“益中”公司了。

吴荪甫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和同人们商量决定,以适当的价钱,将“益中”顶给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公社”,再将办厂的资本投放公债市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

谁知在紧要关头,收买的人倒戈了。

吴荪甫孤注一掷,把住宅也押上去。

交易所挂出的牌子步步下跌。

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

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

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

他绝望地用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镇静起来。

他命令少奶奶赶快叫家人收抬行装,当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

【艺术形象】《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中尤以吴荪甫这个典型的创造最为出色。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吴荪甫有很强的事业心,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

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谙“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样将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还有作为老练企业家的教养、阅历和丰富的经验。

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的事业寸步难行。

他面临着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掮客,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生死角逐;二是与工人阶级的尖锐对立。

他置身于矛盾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时而果决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实则往往举措乖张。

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反映。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政治上与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

他操纵着上海滩金融市场,故意与吴荪甫作对,想方设法扼杀中国民族工业;他生活淫荡腐朽,为人专横跋扈,是恶魔般的帝国主义的鹰犬。

3 、《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

《子夜》展示了中国 30 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

小说以赵与吴的矛盾为主线,其他两条线索交错发展。

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论述:1 、分析《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

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 30 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2 、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意义。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

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

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吴荪甫是 30 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

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

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主要情节概括1、简述吴荪甫这个人物的生平经历吴荪甫是丝厂老板,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他成立“益中信托公司”吞并七八个小厂。

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

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工潮。

收买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有笼络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最后连住宅也押上去,结果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一)生意场上的争斗2、《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在收购朱吟秋丝厂过程中,吴荪甫使尽手腕极力压价逼迫朱,因此说他“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而在公债市场上,赵伯韬仗势欺人,对吴穷追猛打,一心要让益中公司倒闭、吴荪甫破产,因此说他“扼住了吴荪甫的咽喉”。

3、吴荪甫所说的“三线作战”指的是什么?第一,化解镇压裕华丝厂的罢工,维持正常运作;第二,整顿收购的八个小厂,裁员去冗,减少预算,加强管理;第三,在公债市场上,打败赵伯韬,打破经济封锁。

其中,公债市场上的斗争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冒险的一线。

4、简述体现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的相关情节吴荪甫利用父亲的丧事,跟另外两个老板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托拉斯,打倒“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把企业拿到他的铁碗里来”。

吴荪甫看着企业合并的草案,就憧憬起来: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

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5、简述《子夜》中吴荪甫胆大、果断、有魄力的故事吴荪甫雄心勃勃,随时想扩张自己的事业。

吴荪甫和几个朋友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施展铁腕,以五六万元收买了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八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准备加以扩充,“使他们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借以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

6、吞掉朱吟秋的丝厂当益中收买八个厂时,吴荪甫单独接收了陈君宜的绸厂,还大造舆论说朱吟秋太笨又心狠,不配干企业;要杜竹斋逼收朱吟秋的贷款;他又贷款给朱吟秋,要朱吟秋的干茧作抵押,并且只给一个月限期。

结果,硬吞掉了朱吟秋的丝厂。

这样的心计连杜竹斋也骂他:“你这人太毒!”他却得意地大笑起来。

7、简述吴荪甫劝告杜竹斋与他合力打倒赵伯韬的那一幕情节。

吴荪甫劝杜竹斋凑出五十万,压住公债行情。

杜认为那是危险的做法,不同意。

吴又劝杜和他一起凑足五十万,并不断鼓励和激将,杜说“冒险的事情我是不于的”,加以拒绝。

最后杜劝吴不要和赵伯韬斗,否则没有好结果。

8、简述《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一个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