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 •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她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就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与“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叶的茂盛与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 •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与语意双关。

双关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就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就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 •夸张。

夸张就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与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再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 •比拟。

就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例: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瞧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张孝祥《西江月阻风三峰下》)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7 •反复。

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

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8•互文。

就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这里左右、东西都种上了松柏、梧桐,枝枝、叶叶都相互覆盖、交通。

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0 •设问。

就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瞧法说出。

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再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11 •通感。

就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就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

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二)例题1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 ,破纸迎风 ,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 罢灯船端阳不闹 ,收酒 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1) “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分)答案 :(1)借代、反问。

2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 ,秋月瞧归雁。

人情薄似云 ,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 ,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 ,秧肥数顷田。

床边 ,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 ,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瞧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2)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2)(4分)①对偶,如 秋月”句对 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 人情”比作 云”,风景”比为 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 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 注 ] 崇光 :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 ,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二句用 了拟人手法 ,以花比人。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其一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⑵简析诗中 “带”字的妙处。

答: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 ,赋予 “老鹤 ”人的动作 ,不说钟声远播 ,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 ,使画面 具有动感。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6 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 ,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 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 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 ;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就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 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 白”较之 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 白”的鲜艳洁净,后句 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 ;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 偷来”一词,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就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 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题:(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 ,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三)答题模式1 •命题方式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试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结合炼字来考。

2•答题模式1)确定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说。

3) 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就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感情,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珍熏芳姿昼掩门胭脂洗出秋阶影淡极始知花更艳 ,自携手瓮灌苔盆。

,冰雪招采露砌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