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摘要:文章通过对焦虑及第二语言相关概念的概述,进而分析了焦的种类、产生原因、及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并以在泰国教学的经历为例,进一步地从焦虑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入手,提出应对第二语言习得焦虑的策略,最后文章还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阐述了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意义。
关键词:焦虑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策略一、语言焦虑的概念及分类(一)焦虑的概念1.焦虑(anxiety,又译为“焦虑感”)是一种人类较为普遍的心理情感。
最早的焦虑理论是一种哲学思辨思想,见于存在主义哲学家索仑仑克尔凯哥尔的《恐惧的概念》(The concept of fear)一书,他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
(冯庆林,2003)。
直到1966年Spiel berger创建了系统的“性格——状态焦虑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于1972年编制了“性格——状态焦虑量表”,才使人们对焦虑的研究从哲学思辨过渡到实证研究,从而也就有了30多年的关于焦虑问题的研究。
《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Scovel(1978)将焦虑定义为一种情感状态—不安,它只是间接与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模糊的恐慌。
Horwitz(1986)认为焦虑是一种紧张、恐惧、不安和担心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唤起相联系。
王银泉、万玉书(2001)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紧张不安、带有惧怕感的情绪状态。
陈秀玲(2004)认为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大辞典》则是这样解释的:焦虑是个人预料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恐惧,可能伴随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特征。
《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总之,焦虑是个人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是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导致的失败感和恐惧感增加所形成的紧张不安、压抑恐慌的心理状态。
2. 语言焦虑是人们发现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或其他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之一,是学习者进行二语(或外语)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恐惧或不安(Garder and Mac Intyre 1993)。
孙作生,李宗清《语言焦虑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语言焦虑与学习者所学习的目的语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
(二)焦虑的分类1.焦虑就其产生的根源可以分为性格焦虑、状态焦虑和特殊情景焦虑。
性格焦虑(又译为特质焦虑、特质性焦虑)是一种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持久性。
Spielberger (1983)把性格焦虑定义为一种个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产生的焦虑。
Eysenck (1979)指出性格焦虑的表现是降低认知功能、破坏记忆、产生回避行为等等。
性格焦虑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则表现为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固定不变的一种紧张情绪倾向。
性格焦虑的优点在于关注焦虑的产生根源,反映人们对紧张反应的频率和强度上的显著个别差异。
状态焦虑是对某种刺激的一种暂时性的反应。
Maclntyle&Gardner (1991a)认为状态焦虑是特质和情景的融合,是对某种特殊时刻(例如考试前夕)的恐惧。
状态焦虑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场合、背景对焦虑产生的影响。
特殊情景焦虑指的是性格焦虑在某一具体情景下所激发的焦虑情绪,是个体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都产生的某种焦虑。
特定情景焦虑的优点在于注重导致个体焦虑的外部因素。
2.焦虑就其程度可分为低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Ellis (1994)认为焦虑对学习的影响取决于它的强度和周围的情景。
戴曼纯(2000)认为焦虑除了类型有别以外还应该有一个程度因素,尽管焦虑的程度等级难以确定。
王雪梅(2001)提及中度焦虑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最好。
聂大海、吕蓓蓓(2004)通过研究发现适度焦虑可以促进二语习得,过分焦虑会阻碍二语习得。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适度的焦虑不仅对人无害且可以激发斗志,唤起警觉,提高工作效率。
过度焦虑则可能损害身心健康。
总之,研究者普遍认为高度焦虑会降低学习者的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学习效果,甚至中断学习;中度焦虑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很好地促进学习;低度焦虑则对学习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是,研究者还没有办法通过工具测量出三种焦虑的临界值。
3.焦虑还可以分为一般焦虑、交际焦虑和语言焦虑。
Maclntyle&Gardner (1991b)认为一般焦虑包括性格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般焦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语言焦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不大。
4.焦虑就其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促进性焦虑和妨碍性焦虑。
Scovel(1975)认为这两种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以用倒“U”线图表示,即促进性焦虑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动力,促使他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当促进性焦虑达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就转为妨碍性焦虑,那么就会使学习者逃避可能引起他们焦虑的学习任务。
Williams(1991)认为较弱的焦虑具有促进性作用,而较强的焦虑则具有妨碍性作用。
这两种焦虑有时可以互相抵消使得焦虑对学习成绩不发生明显作用。
下图是Scovel(1978)关于促进性焦虑和妨碍性焦虑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的倒“u”线图。
(三)有关语言习得焦虑的研究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
如比赛竞争所产生的焦虑,因工作竞争所产生的焦虑,及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所引起的焦虑等。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产生的语言焦虑。
《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概念“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人们学习一种非母语语言的过程”(Ellis, 1997)。
第二语言的学习有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第一种被称作“综合性学习动机”,即学习者可以跟第二语言的使用人群进行交流;另一种叫“手段动机”,即学习者的学习是为了某种实际的目的(Prestoon,1989)。
因此,语言学习的益处显而易见: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学习一门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习者和第二语言使用人群的语言障碍,从而便于交流与合作。
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三、第二语言习得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学习者的性格和学习能力我们经常把人的性格分成两种,即外向型和内向型。
有些人认为外向型的学习者学习语言比内向型的快而且容易成功,因为外向型的人容易与讲第二语言的人交往,所以获得的知识就多。
Rossier(1976)的研究表明,受试者的口语流利程度与外向还是内向有关系。
然而,Naiman等(1978)的研究发现,外向与内向和语言习得的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
也就是说,外向型的人会更积极地参与口语交流,但他们最后的水平并不一定高。
没有证据表明个性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内部过程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人的个性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动因与二语习得》3.性格。
性格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人们通常认为外向型的人学习英语相对容易成功,但这只能是体现在口语上;在阅读、写作方面,很多内向型的学习者都很占优势。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就外语学习而言,操练目的语是必不可少的。
武波(1997)认为:性格的内向和外向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
外向性格者往往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情感外露,反应迅速,易适应环境变化,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内向性格者则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出发点,深沉稳重.办事谨慎,思考周到,但反应缓慢,不善交际,适应环境困难,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宋广文,1994)。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需要学习者活泼开朗、善于表现、敢于冒险、心理宽容度高以及不介意他人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当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与其性格相背的任务时,他就可能出现过度焦虑,以至于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
《解读外语学习焦虑》(一)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及认知方式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及认知方式和语言焦虑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对而言,性格外向且认知方式为独立型的学习者会从语言焦虑中受益。
因为他们面对焦虑时,多数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克服焦虑的负面影响,于是学习就得到提高。
而性格内向且认知方式为依靠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比较容易受到语言焦虑消极影响。
中国学生的性格普遍呈现出谦虚、谨慎、安静、羞怯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就不能算是一种优势。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需要学习者活泼开朗、善于表现、敢于冒险、心理宽容度高以及不介意他人的评价等。
《浅谈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问题》(一)与学习者性格和外语学习能力有关中国学生的性格普遍呈现出谦虚、谨慎、安静、羞怯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就不能算是一种优势。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需要学习者活泼开朗、善于表现、敢于冒险、心理宽容度高以及不介意他人的评价等。
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当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与其性格相背的任务时,他就可能出现过度焦虑,以至于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
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语言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自信心强,敢于大胆发言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对于他们的语言输出和输人都形成良性循环,不易产生焦虑。
反之,语言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课堂上缺乏信心,害怕出错,产生自卑心理,导致焦虑产生。
《浅议外语学习中的焦虑问题》(二)学习者的模糊容忍度(二)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指的是接受语言模糊状态的能力。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是十分清晰的现象,如词义不明确、发音不清楚等。
这些模糊现象会引起焦虑,使得语言学习者无法继续学习。
接受语言模糊状态能力强的学习者会先容忍它们,将它们放置一旁不予“理睬”,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模糊状态会自然变得清晰。
如在阅读过程中常会遇到对某些词词义不是十分理解,只要先跳过去继续看下文,过一会儿就可以由篇章大意中猜出该词的含义。
而接受语言模糊状态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每次一遇到问题就查词典或冥思苦想,这不仅降低了阅读速度,还会扼杀阅读兴趣,而且会使学习者怀疑自己阅读能力,导致焦虑的产生。
《浅谈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问题》(2)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对语言模糊性的容忍,指的是接受语言模糊状态的能力。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是十分清晰的现象,如词义不甚明确、指代关系隐蔽、发音没把握等。
这些模糊现象会引起焦虑,使得语言学习者无法继续学习。
接受语言模糊状态能力强的学习者会先容忍它们,将它们放置一旁不予“理睬”,随着学习的深人,这些模糊状态会自然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