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以二胡为例
摘要:二胡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通过介绍二胡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结合如今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对二胡等传统乐器和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二胡起源发展历程传播
我国的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几千年来深刻的历史印记和丰富的民族传统,值得我们将之继承和发扬。
在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义中,《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1999)提到:“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
”
一、二胡的历史起源
从传统音乐的角度看来,二胡更是我国传统音乐乐器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民族韵味的一种拉弦乐器,其前身是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奚人所使用的一种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摩擦而发音的乐器,也为称之为“奚琴”。
至唐宋时期,奚琴由北方向中原地区逐步流传,黄河以南的汉族习惯将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因而奚琴这一发源于奚族的拉弦乐器也被称为“胡琴”。
在史料记载中,历代统治者眼里的胡琴是一件不能等大雅之堂的粗鄙乐器,相比琵琶、笛子等弹拨、吹奏乐器经常出现在宫廷奏乐中,有关胡琴的记载甚为少见。
但由于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征,胡琴作为琴类乐器代表在民间反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也长期局限于为戏曲、说唱、宗教音乐等伴奏,和作为一些地位低微的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
所以胡琴甚至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被视为“叫花子乐器”而沦落街头。
至明清时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及各地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兴起,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并根据不同地域及风格的需要,演变成了各种式样类
型不同的拉弦乐器。
胡琴也成为了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但在胡琴这千余年的发展历史里,由于它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民间的传承仅限于口耳相传,因此其演奏技术的发展长期处于一种停滞而缓慢的状态。
直至20世纪的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有了更进一步的辉煌发展。
二、二胡的近现代发展
随着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的崩溃解体,我国音乐文化环境也走进了历史的转型期,与此同时西方音乐文化的大规模传入,使得中国音乐家可以将中国传统音乐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刘天华和阿炳就是20世纪初我国二胡发展的杰出代表。
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1895-1932)将我国音乐固有精粹容纳西方外来潮流,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古典音乐的艺术技法,为二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开启了二胡发展的新纪元。
他创作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二胡独奏曲,使二胡的发展有了历史性地突破,从伴奏的配角上升到了独奏的主角,对于西洋乐器技法的借鉴更是大大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二胡彻底从曾经的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
在刘天华的努力下,20世纪30年代二胡成为了高等学府的专业教育,把二胡推向了一个教学相长的繁荣局面。
另一位杰出的代表是阿炳(1893-1950),他深厚的演奏功底和精湛的表现技巧,将二胡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二泉映月》更是享誉全球,被称为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顶峰杰作,为二胡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二胡在海外几乎成为了中国民乐的标志。
60年代的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涌现出了以《秦腔主题随想曲》、《三门峡畅想曲》等为代表的二胡新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二胡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
文革前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及专业教育、表演的齐头并进,为二胡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刘文金、黄海怀等专业作曲家参与到了二胡新曲目的创作中,使得二胡独奏曲无论在题材的广度,还是在音乐技法的创新,还是在整体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开拓和创新。
可以说建国以来的十年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划出了一个新阶段,二胡艺术从此也进入
了发展的繁荣时期。
文革十年使得二胡艺术发展的步伐停滞了下来,在文革十年间诞生的二胡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上看都颇为单调。
文革后的几年间二胡曲目的创作才得以复苏,陆续出现了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红旗渠水绕太行》、《草原新牧民》、《怀乡曲》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后国内新一代专业作曲家与世界音乐舞台的交流日益频繁,二胡艺术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80年代至今,二胡音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量新一代二胡音乐作品创作者的诞生也使得其创作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有采用探索性技法的新潮作品,也有采用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作品,有根据民间音乐改变移植的作品,也有根据小提琴乐曲改编的作品。
相比于20世纪初中期的二胡作品,20世纪末二胡音乐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了极大地提高。
譬如改编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卡门主题幻想曲》、《无穷动》等作品。
这些作品多源自于小提琴曲,在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们不仅从小提琴技法中借鉴精华,更发挥了二胡独有的音质和音色的特点,使得二胡的演奏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
与改编曲并驾齐驱的还有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大量新颖二胡作品,有《天山风情》、《竹韵》、《长城随想》、《第一二胡狂想曲》等。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建民1988年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使得二胡演奏技术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二胡演奏也有了自己超高难度的作品,并将音乐性融入到了炫技之中,丝毫没有弱化对音乐的表现,使得高难技术的二胡作品逐步普及到广大音乐爱好者中,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又一次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还涌现出了“女子十二乐坊”、“女子国乐坊”等许多使用二胡等民族乐器和电声乐器的组合,这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融合更进了一步,也对传统民族乐器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诠释,更赋予了现代的气息,也容易为如今的大众所接受。
20世纪是我国传统二胡艺术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其发展速度也是二胡千余年历史中最快的一个阶段,而20世纪这百余年的历程也正是二胡艺术文化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作为中国弓弦乐器的主要代表,二胡在众多的地区和文化中
繁衍发展,其形制、风格、技法以及曲目作品方面的演变,都凝聚着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底蕴和传统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二胡未来的发展也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扶持,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流芳溢彩、长盛常青。
三、二胡在高校的转播
中国的高校是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但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播并不尽如人意。
在当代快餐式流行音乐的冲击和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与我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至于二胡这一传统乐器,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如何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国传统音乐,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乐器,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现今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多的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阐释模式,使得我们年轻人对本国传统音乐了解甚少,而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对中国大陆的席卷几乎占据了年轻人的心灵,致使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了断层。
“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在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颇为显著,如果任其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也将岌岌可危。
在流行音乐的泛滥面前,我国传统音乐的当务之急就是推广普及,而普及的首要重点也正是当代的大学生。
二胡在大学校园里相比于钢琴、提琴等西方乐器可谓绝迹,不能接触到传统音乐和传统乐器就更谈不上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普及。
所以,首先应在高校中提高大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及文化的机会,可以通过营造传统音乐的氛围,让大学生得以接触到传统的音乐乐器,欣赏到传统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民间音乐、乐器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民间音乐作品的赏析,使大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扩充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面,提高相应的音乐欣赏水平。
其次,应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把传统音乐是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提高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课堂教育中的比例和地位,从思想层面上将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观念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才能做到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融合与贯通,才能把二胡这样的传统民族乐器传承和发扬下去。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二胡的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更离不开我国传统音乐教育。
因此,更需要我们重视传统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树立正确的面对传统音乐的态度,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我国传统音乐通过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得以传承发展,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流传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卜晓妹. 20世纪末二胡音乐及其演奏技巧的新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2】王艺,胡志平.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2)【3】于雪琴.二胡艺术发展及其文化演变【J】.艺术百家,20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