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构建思路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高校内部审计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高校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本文从信息系统构建的必要性、构建要求、预期效果、保障措施4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思路,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审计信息系统;构建思路
目前,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深刻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环境,既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审计线索往往隐藏在海量的数据中,而内部审计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
因此,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技术和方法创新发展,成为新时期实现“审计全覆盖”战略目标的关键。
1新时代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1国家监督管理的要求
国家对高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发展提出新要求。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的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
同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机制,开展后续跟踪审计,拓宽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成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关键。
1.2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年招生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为适应这种态势,各高等院校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长,总体收支规模较以往年份增长幅度较大。
在此种情形下,高校管理层
对审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自然提高,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规模扩张后的管理需求。
只有通过构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对相关业务进行全流程监控,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才能为高校管理层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审计建议,进而加强高校内部风险控制,及时调整重要决策。
1.3内部审计发展的需求
目前,高等院校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与学校智能化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与整个学校智能化建设接轨,为内部审计模式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促进了审计方式由“传统的手工、半手工审计”向“大数据审计”转变,审计职能由“监督检查”向“服务咨询”转变,审计内容由“单一项目审计”转向“综合管理审计”,审计方法由“现场审计”向“联网审计”转变。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构建框架两个方面。
2.1系统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在运行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具体系统设计原则如下。
2.1.1简易操作原则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通过整合审计资源,梳理明确审计业务流程,使审计工作更加快捷、简便,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这要求信息系统在设置过程中应避免增加用户负担,保证操作界面简单直观。
在系统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使用习惯,使具有不同计算机水平的人员均能理解操作界面的功能选项。
2.1.2拓展兼容原则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拓展性,采用可变流程模式,使系统用户能够快速创建、修改、删除各类审计业务模板,提高系统的实际可操作性。
比如,在开展具体审计项目时,现有的表单条数不足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需要系统允许添加新的表单,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2.1.3交互共享原则为了满足“智慧校园”建设需要,高校开始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设置系统时,还应考虑校园网其他业务管理系统,预留接口,与校园OA、国资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流,实现校园数据共享。
2.1.4可靠安全原则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结果具有可靠性特点。
因此,高校应通过设置审计流程关键控制点的方式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比如,前一阶段审计工作结果未通过审核,无法进行下一阶段审计工作。
同时,信息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数据安全保证,系统后台具备完整的系统日志.
2.2系统构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