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沉默权开题报告高庆云

论沉默权开题报告高庆云

潍坊医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沉默权
学生姓名
高 庆 云
学号
20036740066
年级、班级
03级法学一班
所 学 专业
法学
课题起止时间
2006.6-2007.6
系、部(院)
卫生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谢显训讲师
2006年10 月 30 日
一、选题依据
(一)“沉默权”的核心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15]宋英辉.论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保障[N].中国法学,1999-2-10.
[16] 张琦彬.沉默权制度应该缓行[N].南方周末,1999-8-20,新闻版.
[17]崔敏.关于沉默权与警察讯问权的考察与反思[N].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1-6-51.
[18]刘建萍.沉默权-一个检察官的思考[N].南方周末,1999-9-3,新闻版.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有关被追诉者的沉默权问题,在我国法学界以及司法实务部门掀起了关注与探究的热潮,对于我国是否应确立沉默权制度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法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16]。
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一)引进说。认为引进沉默权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尽快通过立法程序确立沉默权制度。(二)否定说。认为在当前刑事犯罪猛增、治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宜规定沉默权。(三)限制说。认为从原则上应当承认沉默权,但对某些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严重犯罪案件,不适用沉默权[17]。
沉默权制度,最早开始于英国,后又在美国推行并波及欧洲各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学理上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1]。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2]。
沉默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1、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和其它证据,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实作出供述或提供证据;2、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法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检察官或法官应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须出于真实的意愿,并在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法院不得把非出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作出的陈述作为定案依据[3]。
[9]QueenV.Arnold,173Eng.Rep.1838:645.
[10]孙长永.部分国家国内法与国际法上的沉默权制度概述[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494-496.
[11]李昌道,董茂云.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卫跃宁.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刑讯逼供的遏制[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39-140.
[5]卫跃宁.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刑讯逼供的遏制[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42.
[6]卫跃宁.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与刑讯逼供的遏制[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43-144.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月英.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若干思考[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77.
[2]姚焕丹.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66.
[3]陈华,张玉莲.论沉默权在我国的是非问题[N].新疆大学学报,2000-4哲学社会科学版.
受英国法的影响,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第5条明确规定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证有罪”[11]。历史上,发生在1966年的美国联邦法院所判的“米兰达诉亚里桑那州”一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案件可以说对于沉默权这一制度的最终确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12]。
属于大陆法系的欧洲各国和日本,实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原本不承认被告人拥有沉默权。在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两大法系的交融,大陆法系各国也仿效英美法系,加强了诉讼中的对抗性,逐渐引进了沉默权[13]。通过刑事诉讼法最终确定的,在立法中直接规定沉默权的规则。例如日本宪法第38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作不利于己的供述”。其刑事诉讼法第198条(二)规定:“在进行前项调查时,应当预告知嫌疑人没有必要违反自己的意识进行供述。”[14]。而随着联合国不断确立、推行刑事司法的国际化,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最低限度人权保障标准的努力, 沉默权已得到了联合国文件的确认[15]。
2007.5—2007.6上旬撰写毕业论文
2007.6中下旬论文答辩
五、指导教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年月日
六、系、部(院)意见
系、部(院)(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二、文献综述内容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沉默权最先在英国普通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英国法中的正式确立大约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8]。如1838年的一份判决意见就已经指出“被告人不论他想说什么,都将被记下来,并且可能在审判中作出不利于他的证据[9]。《1898年刑事证据法》废除了刑事被告人不能充当证人的规则,并且将被告人在法庭审理中的沉默权由普通法写入成文法[10]。
从沉默权的历史发展及各国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沉默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具体引进并实施既不能全盘引进西方的原版,也不能一蹴而就的改版换面而实施,仍需作大量的研究和可行性报告,既要做到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于国际相接轨,既能发挥沉默权有利的一面,有要限制其不利方面[18]。在我国可实行小范围试点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实践和去研究可行性和合理性,最终找到合适我国国情的实际操作的法律法规,以便能让沉默权在我国顺利实施,最终达到完善我国现代法制建设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目的[19]。
1912年,英国《1912年法官规程》对沉默权作出了明文规定[4]。受英国法的影响,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第5条明确规定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证有罪”[5]。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则是通过刑事诉讼法最终确定的,在立法中直接规定沉默权的规则[6]。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6.8—2006.10根据所查资料作开题报告,进行课题设计,并完善开题报告。
2006.11—2007.1进一步查询、搜集相关资料,经资料净化和处理分析,对沉默权问题的现状形成初步认识。
2007.2—2007.4对沉默权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分析,确定中国引进沉默权的必要性,根据实际提出适合我国的设立沉默权的模式。并根据前期研究,对沉默权问题形成基本理论框架。
(二)研究内容
1、沉默权的概念。
2、沉默权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3、中国引进沉默权的必要性及其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通过对国外沉默权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比较,对主要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注重其实际可操作性。
1、定义法,明确“沉默权”的概念,是整个课题的基础。
[19]邓林.沉默权的抉择与我国法制建设[N].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4-3.
[20]崔敏.沉默权问题论纲[A].陈光中.沉默权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确立沉默权制度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宪法权利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沉默权是现代法制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形式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引进沉默权的必要性及其适合模式,使在西方国家产生发展的沉默权能够结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的司法制度,充分发挥其功能。
2、文献法,通过参考文献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论文撰写提供参考。
3、归纳总结,通过收集资料,总结自己的观点
(四)创新之处
我国对是否确立沉默权一直存于分歧,本文通过对沉默权概念、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及适合我国的沉默权模式。
四、进程计划
2006.6—2006.7收集文献资料。报纸、书刊、文献及互联网上收集专题相关资料,确定题目。
本文通过阐述沉默权概念,沉默权在国外的起源及发展进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论证我国设立沉默权的必要性,指出沉默权的确立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权利,减少各种司法专横现象,使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从而促进诉讼制度向民主化、法治化方向发展,保障基本人权,实现司法公正[7]。
[12]任东来、陈伟、白雪峰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2.
[13]崔敏.沉默权问题论纲[A].陈002:10.
[14] 毛磊.沉默是金?众说纷纭沉默权[N].人民日报.1999-12-15,第10版.
[7] 陈有西.沉默权入法的好处[N].浙江法制报.2006-1-4,第11版.
[8]ngbein.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t Common Law.92Mich.L.Rev.1994:1069-10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