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宅区景观设计浅析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体的数量不断壮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得知到到2011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
伴随着如何解决老年人居住养老这个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老年人住宅”的发展迅速成为近几年热议的话题。
关于老年住宅区,除了前几年比较成功的“北京太阳城”“北京燕都世界名园项目”等项目之外。
一线开发商万科的首个成熟老年住宅项目“随园嘉树”也于2013年在杭州盛大开售。
虽然目前对如何合理进行老年人住宅开发的理论还非常模糊,多数开发商都处在“试水”阶段。
但充分显示老年住宅区的开发大幕已悄然拉开。
对老年人住宅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除建筑学等专业有较为完善的设计规范之外其他专业多为参考日本、澳洲、美国等国家的设计经验展开。
景观这个大专业在我国目前本身的规范就有待健全,老年人住宅景观的设计标准更是一片空白。
景观作为老年人住宅区必要的配套其对整个小区的品质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故此对老年人住宅区的景观设计有别于普通景观设计的准则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在深入研究日本、澳洲、美国、德国等国老年人住宅区景观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老年群体的实际生理、心里情况而提炼总结此设计的准则。
希望能对我国老年人住宅区的景观设计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为今后的老年人住宅区景观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启发与指导。
关键字:老龄化老年住宅老年住宅景观1.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根据不同特性的老年群体需求进行合理安排,让空间中既有大的、热闹的群体活动空间,又有小的、安静的私人独处空间。
实现在一个统一的空间环境里大小分区、动图1.1 舞蹈广场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结合老年人生理、心里特征进行合理的功能区设置。
如:文化娱乐区(舞蹈广场(图1.1)、音乐广场、棋牌区(图1.2)、文化宣传栏等)、体育健身区(门球场(图1.3)、太极拳广场、游泳场等乐区)(图1.2)、老少同乐区(儿童活动区、亲子游戏区)等。
2.设身处地的安全考量任何一种为人所用的场所、物件、设施安全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在公共的空间环境中,一般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于老年人而言有时或许存在障碍和安全隐患。
所以对安全设计的考量就成为老年人住宅区景观设计理论的首要要求。
笔者认为对老年人住宅区景观设计原则的主次排序为:安全、实用、生态、美观、经济。
2.1通行安全人车分流是老年人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最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区内的人行通道、慢跑步道(图2.1)、台阶、标识牌、灯光照明等都是通行安全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作为设计者必须要设身处地地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出发进行综合考量。
做到设计合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2.1.1人行道人行道应满足全程无障碍,宽度应不低于1.5米。
以满足老人、搀扶者与第三人的顺利通过为原则。
全线尽量通过放坡进行高差处理,当放坡确实不能解决问题时方可考虑台阶设置。
但应配合台阶同步设置可以供轮椅通过的无障碍坡图1.2老年人棋牌区 图1.3 门球场图2.1 老年人慢跑步道道,坡道必须设置安全扶手。
地面材料应满足全气候下防滑与无强反光。
如:烧结砖、烧面(荔枝面、手打面)石材、水洗石等。
材料应尽量平整,严禁使用自然面、蘑菇面等为饰面材料。
人行道坡度应不大于5%。
在直线放坡不能满足坡度要求时可以采用曲线放坡等手法进行处理。
20-25米是适宜人活动的外部空间尺度,因此在人行道上设置的休闲设施如:休息座椅、停留平台、花基等的布置间距建议以25-50米为宜。
2.1.2 无障碍通道应尽量降低一楼大堂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当确有高差时必须设置可供轮椅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米(满足2人搀扶通过),材料满足全气候下防滑、无强烈反光。
坡度应小于等于1/12.当需要设置两跑楼梯时应满足2米*2米的轮椅回转空间。
在750mm 与900mm 高度上设置两层扶手。
扶手材料可以选用木头、不锈钢等。
扶手截面尽量采用圆形或椭圆形。
扶手直径以35-50mm 为宜。
扶手材料要牢固可靠。
同时要考虑材料的手感与耐久性(图2.2)。
2.1.3室外台阶原则上老年人住宅区不应设置过多台阶。
但当确实需要设置台阶进行高差处理时,级数应不少于3级。
防止老人在视力受限的情况下忽视了台阶的存在而导致绊倒。
简言之“要不不设,要设就要3级以上”。
鉴于老年人的行动特点台阶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台阶宽度应不小于1.2米,以1.2-1.5米为宜。
台阶面宽应不小于380mm (满足老年人两只脚同时站立在台阶上)。
每级高度不应大于120mm。
材料同样要求在全气候下防滑且无强烈反光。
面板材料不应采用蘑菇面图2.2 无障碍通道图2.3 室外台阶等的突起材料,防止老年人绊倒。
台阶同样按无障碍通道标准设置安全扶手(图2.3)。
2.1.4 灯光住宅区内需配备必须的灯光照明。
尤其是人行道、休息平台、出入口、台阶、连廊衔接等位置,应适当增加光源的照度。
光源应以白光为主,避免老年人由于视力原因导致对物体性质的误判。
光源要考虑反光与耀眼的问题,尤其是台阶处应尽量设置有遮光板的低位灯防止台阶出现黑色阴影与反光眩晕。
2.1.5标示牌鉴于老年人的视觉、听觉等生理功能都有所下降。
而且部分老年人记忆力下降。
所以应针对不同特征、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在各个节点位置设置一些带有不同色彩、不同声音变化、不同形状等具有特色的标识牌来提醒老年人对空间感的识别性。
标识牌的规格应适当放大,颜色应明且易于辨别。
2.2园建、设施安全老年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对危险源的预料与反应能力较为缓慢,有时由于行动不便即便感受到了危险也很难第一时间离开现场,所以各类园建、构筑物;娱乐、保健、体育设施在设计上应该注意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上的刺激和引导,同时应满足安全和易于使用,设施的尺寸应该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确保其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使用。
2.2.1花基花基种植池的高度不应小于750mm ,该尺寸不仅可以确保老年人不会被花基绊倒而且兼具辅助扶手的功能。
侧壁材料应平滑不应太突起。
在可到达性强的地段应满足花基的圆角处理,防止碰伤。
2.2.2景观连廊老年人住宅区的室外连廊是为了满足全气候下的无障碍通行。
因属于室外构筑物所以多划归景观连廊处理。
连廊的风格应结合建筑风格统筹考量。
在整体景观布局中应依照安全实用为首要原则,艺术造景为图2.4 景观连廊次要原则的设计策略。
结合小区规模、交通组织等需求,连廊可以设计成纯人行与电瓶车加人行两种类型(图2.4 图2.5)。
纯人行的地面要求可参照人行道的设计要求展开。
考虑电瓶车通行的连廊应在人行道设计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满足电瓶车的无障碍与通行宽度要求。
宽度以3.5-4米为宜。
且转弯半径要满足要求,以6米为宜。
2.2.3户外家私户外家私主要为老年人休息、户外邻里交流提供设施服务。
其尺寸、样式、材料应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征。
材料应满足不易反光且容易视觉识别。
如相对比较明亮的红色、绿色、黄色等。
尽量采用不易反光的亚光面。
以木、塑料、树脂等相对比较柔和的材料为主。
铁艺材料应注意收边、接缝等处突起,防止老年人的刮伤。
尽量选用圆形、椭圆形等比较圆滑的造型。
为满足乘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桌子高度应不小于750mm 。
桌子下面需中空,以满足乘坐轮椅时腿的凸进空间(图2.6)。
集中摆放的户外家私要配备遮阳伞或周边搭配必要的遮阴树以满足防晒防风的功能要求。
(图2.7) 2.3空间心理安全图2.5 景观连廊图2.6 座椅尺寸图2.7 户外桌椅老年人的休闲空间,特别是交往空间,其领域性宜强、宜采用半封闭的可防卫空间,使老年人易于“控制”活动场所,消除过度的防卫感。
可以通过植物绿篱、花基等进行空间围合。
2.4保健性考量除了满足与外界交流的需要,老年人的健身保健也不可忽视。
利用植物可释放人体所需要的负氧离子和抗生素等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一个生态的保健型环境。
在园林设施上,可以多放置活动强度不大的健身设施。
如:门球场、乒乓球场、棋牌桌等。
2.5文化的凝聚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地方的民族风情、文化历史来突出地方的特色,通过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意义满足老年人怀旧心理的需要。
老年人有怀旧的心理特点。
可以结合老年人的年龄段及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在公共区域设置凝聚历史文化元素的园建、雕塑、标识牌等。
如布置有毛泽东画像的标牌或展示栏,布置雷锋主题的雕塑等。
3.植物的合理选择老年人住宅区的植物配置旨在努力营造一个休闲、舒展、清净的生活环境。
大乔应尽量选择“冠大荫浓”的植物。
不仅满足基本的遮阳、防风功能也有增加空气湿度、提高负氧离子含量的特殊作用。
应选择树形舒展、姿态优美、生命力旺盛的品种。
尽量避免“枯树老枝”姿态植物的出现。
以免导致老年人的精神失落与悲伤心情。
避免集中落果、落叶植物的选用,如:羊蹄甲、洋蒲桃(图3.1)等。
防止地面湿滑带来安全隐患。
灌木尽量选择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的品种。
避免有枝刺、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选择。
开花植物与常绿植物依照1:1的图3.2 洋蒲桃图3.1 罗汉松比例进行合理搭配。
可以多选用柏树、罗汉松(图3.2)等可分泌芳香物质的植物,可以有效地净化空气、除尘杀菌。
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总结:文章主要是基于老年住宅区景观与普通住宅区景观设计的不同展开论述。
而非对老年住宅区景观设计体系的系统分析。
对同样适用于两种类型社区的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不在此论文讨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