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摘要:根据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可将之分为职前、职初和职后三个阶段。

本文先指出在每个阶段中,汉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应分几个阶段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统一。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学者詹姆斯(1975)就曾指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教师的个人教育、教师的初步训练、终身教育(唐玉光2002:35)。

胡森主编(1990)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对教师的教育或培训应包括三个阶段:职前培训、就职培训和在职培训。

罗琴和廖诗艳(2002)以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为假设,以教师职业的成熟程度为标准,把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

傅树京(2003)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建立期、成熟期、平和期五个阶段。

罗晓杰(2006:56)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后认为,“鉴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模糊性,建议采用三阶段的划分方法,即‘适应、探索阶段’‘专业成长阶段’‘专业成熟阶段’。

”我们同意罗晓杰、胡森“三阶段论”的看法,但在名称和特点方面又与他们的不同。

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经过职前、职初和职后三个连续的阶段。

至于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在不同的阶段中汉语教师又该如何发展自己,将是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一、职前阶段通常所说的职前即“入职”之前。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来说,职前是指汉语教师第一次赴海外教学之前,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前培训两部分。

职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如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其相关专业)为汉语国际教育培养“厚基础、宽文化”的人才。

比如,通过系统地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通过广泛了解中华饮食、服饰、医药、武术、节日、民俗、宗教、庆典、建筑、礼仪等知识,为讲解、展示、传播中华文化做准备;通过教育实践课程的训练,帮助职前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初步的专业发展能力等。

和长期、系统化的职前教育不同,职前培训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目的是通过短期培训,使职前教师快速具备海外工作、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

如:通过提供海量的海外社会、教育、生活等方面的资料,让职前教师在短期内对国际汉语教育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大量的案例、专家讲座、培训师指导等方式,使职前教师掌握基本的海外教学、生存技巧;通过多样化的跨文化教学、沟通等方面的模拟训练,使职前教师具备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能力等。

职前阶段以汉语教师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为前提,在观摩、模拟、实习中突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初步的自主发展能力。

但由于本阶段的职前教师大多通过课堂或书本来了解海外教育教学情况,对真实的海外教学、生活接触得较少。

因此,普遍呈现出理论性知识有余、实践性知识不足的特点。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立足于职前教师培养、培训过程的研究在汉语教师培养、培训的过程中,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和论文写作是最关键的四个环节。

其中,招生录取受客观条件(如培养单位的声誉、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的影响较大,难以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观;至于教学实习方面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多次谈到,不再赘述。

下面,只讨论课程设置和论文写作两个环节。

(1)在课程设置上。

要解决当前汉语教师的素质偏低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职前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应寻求大胆的变革。

比如,改变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设置体系,将实践类课程合理地编插在各理论课程之间,促进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改变课程的设置体系之外,还应改变具体的课程授课方式,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授课方式,将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案例分析、主题式教学等引入到具体的授课当中来。

实践表明,这样的课程改革方式有利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也有利于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其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王宇、金晓艳2012)。

(2)在论文写作上。

首先,要转变论文写作的观念。

职前汉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不是基础研究,更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的研究,而是为了增强实践能力的研究。

因此,实践性是对汉语教师论文写作的第一要求。

其次,要对职前汉语教师的论文选题与写法做出明确的规定。

比如,论文的选题应和汉语国际教育直接相关,或直接来自于汉语教学中的问题,而不能是纯粹的语言、文化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选题;写法上应以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验报告或专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内容上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能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实践化,无法实施或可操作性不强的论文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要保证论文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思考,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职前汉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通过写作,训练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论文选题要源于实践,解决后的问题要应用于实践。

因此,实践是他们论文选题的源泉,也是检验他们写作质量的唯一标准。

只有紧紧抓住实践这个唯一的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最大程度地保证职前教师论文的质量,促进汉语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发展。

2.立足于汉语学习者需求的研究黄启庆、刘娟娟、杨春雍(2012)在对23个国家126位留学生做了题为“我心目中理想的汉语教师”的调查后发现,虽然留学生的语言、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但他们对理想汉语教师的期望却是基本一致的――“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是被调查者最为理想的期待”;其次,依次是:希望教师能关心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情感关爱”;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讲解能力,并能创造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等。

也就是说,要想让更多的学习者对汉语学习感兴趣,首先要保证课堂的“有意思”;其次,教师要有感情,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

(1)怎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意思”呢?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996:15)中指出,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是激发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

那么,是否我们觉得有意思的内容就可以编入教材呢?不是的。

因为,我们觉得有趣的、有意思的内容,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未必同样有意思。

刘??(1994:58-67)曾指出,“中国传统笑话里出现的醉鬼、吸烟、吃狗肉、盲人、小老婆、打学生手心甚至涉及宗教的故事”等内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趣的,但对于美国的教材而言却是禁忌,是“青少年不宜”的话题。

张雷、徐金晶(2012:327-328)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曾在《标准中文》(第2级第3册)中选出12个有关寓言、历史故事的课文,包括阿凡提吃西瓜、李广射虎、马踏飞燕、完璧归赵、田忌赛马、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和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等寓言,并对这些课文的趣味性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这些故事或寓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大都比较有趣,而对于大多数的外国学生而言,除了觉得“田忌赛马”和“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有意思外,其它的课文大都“没意思”。

至于没意思的原因,回答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要不就是在“讲大道理”或“跟我没关系”。

应该说,一个故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和学生的年龄、学识、性别有关,也和他们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有关。

除此之外,还和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

在学生的文化中,受大众喜欢的故事或人物形象自然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讲解中国故事时,如果能将之与学生文化中的故事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也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拿动画人物阿凡提来说,虽然他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很多外国人却并不知道。

在上课时,如果将其与外国学生熟知的动漫人物联系起来,如俄罗斯的契布拉什卡(Чебурашка)、法国的大象巴巴(Babar the Elephant)或英国的火车头托马斯(Thomas the Tank Engine),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会让阿凡提的故事增色不少,这样学生恐怕就很难再说阿凡提的故事没意思了。

总之,要保证教学或教材的趣味性,不光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应熟悉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张雷、徐金晶2012)。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再来说一说教师的情感教育。

通过前面对理想教师的调查可知,和知识型或技能型教师相比,学生更期望情感型教师。

那么,学生为何会如此重视教师的情感呢?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人的积极情绪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的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我国学者也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夏?D尊)。

而且,从理论上说,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

既然如此,汉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情感关爱”呢?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首先,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

将学生的困难当作是自己的困难,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学生的困难解决了,自信心恢复了,学习的兴趣高涨了,“情感关爱”的价值自然也就实现了。

比如:和富腾、陈朝义、何伟智(2012:378-380)在教马来西亚学生汉语时,发现学生很难掌握汉语句子中的词语排序。

“看到学生在考试时饱受煎熬,在做华语练习时愁眉苦脸,在学习路上苦不堪言,致使笔者要找出一个能让马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上手的造句法”。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简洁而又符合汉语特点的“词序表教学法”。

实施后发现,学生一旦掌握了词序表,汉语句子的词语排序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他们就会乐在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

正像学生评价的那样,“我认为这个方法(词序表)很好,它真的可以帮助我解决造句的问题,我很享受用这个方式来学习话语。

”其次,学会微笑。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不错,世界需要微笑,教育更需要微笑,微笑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关爱”的最直接的手段。

在与学生交谈时,教师的微笑会让学生感到信任、理解和尊重,误解和冲突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会营造一个亲切、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倍感幸福、快乐,求知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在提问时,教师的微笑能给学生以鼓励,有助于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点燃其智慧的火花……简而言之,微笑教育是快乐教育、理解教育、赏识教育、和谐教育,也是学生所期望的教育(黄俊官2008)。

对于国际汉语教育而言,尤其需要教师的微笑。

由于汉语的特殊性,会让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