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案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案

目录目录 (1)第一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 (2)第二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 (3)第三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 (3)第四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部署 (4)第五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6)第六节环境保护方案 (7)第七节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 (11)一、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

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矿业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开发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

二、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明确采矿权人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义务和责任,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金费的保障制度。

三、坚持“边生产,边治理”的原则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得随意破坏矿区外植被;要加强矿山设备,尽量将矿山生产过程中粉尘,噪音、废气污染降到最低。

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工业广场、汽车运输道路采取绿篱性树种,将矿山环境保护与绿化结合起来。

矿山开采破坏的林地、耕地要进行治理,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时治理,对生产及生命财产有安全隐患的地质灾害要彻底消除。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

五、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综合治理方案的原则是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方案的实施,减少因工程建设对评估区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

着眼于未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管理机制,规范矿山矿业活动,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矿业活动协调发展。

二、具体目标1、保护矿区及周边村镇村民正常生活环境不受影响。

2、保护矿区及周边耕地、植被不受到严重破坏,对必须占用和破坏的土地,矿山闭坑后按计划恢复或重建。

3、监测地下采矿活动,避免矿山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

4、对矿山建设切填方边坡进行维护,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5、对废弃地进行绿化。

第三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根据矿山环境现状,环境总体影响程度及对生态、资源和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破坏程度,地质灾害的危害性,矿山环境防治的难度,确定本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为:一、近期任务(2009年至2011年)为了建设绿色矿山,根据“一边建设,一边保护”的原则,矿山建设初期任务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矿山现状环境问题的治理,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

具体任务如下:(一)矿山开采对评估区内居民和矿山工作人员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河流和矿山项目建设区下方设立禁采区或预留保护煤柱,矿山应委托具有资质单位对禁采区范围进行划定。

(二)矸石场采取相应拦挡措施,防治滑坡及泥石流产生;(三)项目建设区内荒地采取绿化措施。

(四)矿山开采排水含有害成分硫分及大量固体悬浮物质,必须修建污水综合沉淀处理池,对酸性水及固体悬浮物进行处理。

(五)对废弃的工业场地进行复垦。

二、中期任务(2012年至2016年)监测矿山采矿活动影响范围,对现状地质灾害进行认真监测,并对矿山其它地带进行定时巡查,发现新的地质灾害,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三、远期任务(2017年至2018年)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对复垦工程等进行检查,要保质保量的完成综合治理的任务,并做好监测工作,预防及治理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的发生。

第四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部署为适应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需要,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实行矿山企业总经理负责制度,设立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职能部门,相关部门配备分管人员,各项工作明确责任人,构成生态环境管理网络。

根据设定的目标与治理的原则,针对矿区的现状,对矿山治理目标进行分阶段分解,设定各阶段的治理目标及相应的资金投入。

一、近期(2009年—2011年)1、加强矿山管理,具体落实按相关规范要求采矿、预留安全矿柱、采空区回填等预防采矿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保护措施。

2、完成修建污水中和沉淀处理池,同时修建截排水沟及拦渣墙。

对新建工业场地进行绿化。

3、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监测系统,分别在矿区不同地点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并根据监测点布设位置安排1名矿山工作人员分别对各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记录。

4、在此期间,必须对所有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记录,如果出现问题,必须即时上报,矿山相关负责人必须对出现的问题立即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

5、对废弃地进行复垦。

二、中期(2012年—2016年)1、加强矿山活动监测力度,并根据对地下采矿地带监测,如果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迹象,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比如回填等。

2、加强矿山排水污水处理,对处理后排放的水体进行定期检验,主要检验硫(S)和固体悬浮物(SS)的含量。

3、在此期间,必须对所有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记录,如果出现问题,必须即时上报,矿山相关负责人必须对出现的问题立即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

三、远期(2017年—2018年)1、加强矿山活动监测力度,并根据对地下采矿地带监测,如果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迹象,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比如回填等。

2、对前期对废弃地的复垦进行跟踪监测,使矿山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第五节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方法一、项目建设区储煤场和矸石场修建截水沟,在矸石场下面修建拦渣墙,防止矸石在雨水冲刷下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现象;废弃工业场地进行复垦,工业场地内荒地进行绿化;废液处理达标后排放。

二、地质灾害防治矿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表裂缝、地面塌陷等,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一)滑坡地质灾害防治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抵御泥石流灾害时,往往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案,即采取坡面、沟道兼顾,上游、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方案。

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制土为主,而下游则以排导为主。

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的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其主要防治措施基本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三)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地面构、建筑物主要采用在工业场地和风井场地下预留保护煤柱的方法来防止采煤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变形的影响。

三、大气环境治理技术方法矿山大气污染主要锅炉房废气排放和生产运输过程产生粉尘。

锅炉房废气设计采用具有脱硫效果的水膜除尘器进行处理,对煤炭储、装、运过程产生的粉尘,主要采取洒水防尘措施。

四、污水处理技术方法矿山生产产生污水主要为井下涌水和工业场地内职工生产生活用水,矿井污水处理设计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

生产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措施处理。

第六节环境保护方案一、保护标准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矿井水、生活污水外排浓度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二级标准。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国家环保总局发[2001]1号文“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5、烟气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Ⅱ时段标准。

6、矿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Ⅲ类标准;7、固体废弃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二、废气治理1、地面大气治理:矿区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炭在贮、装运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煤炭依靠汽车外运、行车时扬起的尘土。

为此矿区公路和内部道路有条件可以实行路面硬化,并在道路两旁植树,减少道路的交通扬尘,加强矿区的植树绿化。

对道路洒水降尘,对煤炭的加工贮运等作业场地的扬尘点,配备洒水装置,煤场安装挡风抑尘墙,防止大气污染。

2、井下空气治理:设计中该矿井总进风量为25m3/s,每天排放量为2268000m3,为保证井下排出的废气能达到国家有关环保规定应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清除巷道内的浮煤,清洗巷壁,保证各用风点有足够的新鲜风量。

(2)加强对井下有害气体的检测,发现有害气体超标时,及时停止作业,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3)建立防尘洒水系统,对井下产尘点及回风巷实施喷雾洒水,净化井下空气。

(4)为改善冬季井下气候条件,井口应设置热风道。

(5)由环保机构定期对井下排出的废气进行检测,如发现废气不符合排放标准应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三、污水治理该矿井下涌水量大,正常涌水量为1180m3/d,年均排水量约为430700m3。

设计中在井下水仓设置了沉淀池,在井底水仓进行一次沉淀后,在地面沉淀池二次沉淀,符合标准后再排放。

生活污水来源主要为澡堂、食堂、办公楼等地用水,排放量较小,处理方式为:污水由化粪池沉淀后排入地面冲沟。

四、废弃固体物的治理1、煤矸石的处理:该矿正常生产期矸石排出量约为4500吨/年。

基建期和生产期的矸石可用于回填场区道路,剩余部分可倒进塌陷区并用黄土覆盖压实,防止自燃污染大气,同时要做到随排、随压、随盖。

2、生活垃圾处置:生活垃圾不得乱倒乱堆,应设立垃圾坑或垃圾箱,对垃圾定期消毒、灭菌,防止细菌传播或将垃圾处理后深埋地下。

五、噪声治理井下局扇、地面主扇是噪声危害的主要发生地,因此在噪声点作业人员应配戴耳膜装置,井下局扇应设置消音器。

六、地表塌陷治理由于该矿煤层倾角约为41°-54°,随开采范围的加大,地表将受到破坏,出现塌陷和裂缝。

设计上工业场地及建筑物布置在工业广场煤柱里。

地面的塌陷和裂缝要及时回填,对于预测到的地表塌陷范围应及时设置围栏和警标,防止人、畜误入采空区,发生意外事故。

为防止洪水灌入井下造成危害,地面修建排水渠。

七、矿区绿化该矿所在地较干燥,雨水稀少,为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必须对该矿进行绿化。

本设计绿化面积1120m2,绿化重点放在场区及道路两旁。

绿化树种选用适于当地生长的杨树、榆树、沙枣树等,以达到防风、防尘、降噪、美化环境的目的。

八、矿山环境监测方案(一)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主要是地下采矿地带,地下开始存在采空区时,就必须对采矿区地表进行监测,尤其是雨季和地下爆破前后,应该分别对地面塌陷、地表变形及地裂缝做监测记录,为减灾防灾及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二)矿山水资源、水环境监测1、地表水环境主要是监测矿井排水,可在集中排水道中定期取水样化验检查,为矿山污水治理提供参数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