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什么是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 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 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 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 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精卫填海
《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 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3、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学习古代 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 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4.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 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比较探究 通过学习两篇文章,请同学们想 一想精卫和夸父有无共同之处,表现 在那里?
都体现了人类以弱小的人力挑 战大自然的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顽强 意志。
拓展延伸
从夸父这个神 话人物的身上, 我们得到了什么 启示?
树立远大理想,为实 现理想艰难奋斗, 不懈努力!
拓展延伸
一定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哟!
《山海经》两篇
1、《精卫填海》
2、《夸父逐日》
作品简介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 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 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 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 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 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 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 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 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 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 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 珂《山海经校注》等。
给下列字词注音
发鸠之山(jiū) 白喙 溺 (huì) (nì ) 柘木 (zhè) 自詨 (xiāo) 衔 (xián)
堙
(yīn)
读一读
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文首,白喙,赤足
2.文中能体现精卫精神的语句是?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这则神话记叙了什么?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本文记述了女娃为报仇而填海不止的故事。表现了精卫 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5.本文主旨:
这个故事通过精卫填海的行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 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 恒,艰苦奋斗的精神,赞扬了坚持不懈的人。
试一试
你能在2分钟之内背过课文吗?
背 诵 思 路
走(逐)
渴
饮
死
化
议一议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 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2. 夸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仍未追上太阳,你认为夸父是个失败 者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 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人类那种无比的英雄气 概,反映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的?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பைடு நூலகம் 仿造例句,完成下面这个句子。
, 也是一种逐日。— ————————————————— ——。
例: 勇于坚持,也是一种逐日。坚持 就是始终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没有犹豫, 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千百次摔倒,又 千百次站立。
夸 父 逐 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到黄河、渭河中去喝水) (往北,向北) (大湖) (名词做状语 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在半路上) (桃林) (竞跑) (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 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 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 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在 半路上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 化成桃林。
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那里有有一种鸟,它 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叫自己的名字。它是炎 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淹死 了没能回去,所以变成了精卫。常常口衔西山的树 枝、石子,来填东海。
迅速背诵课文:
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精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