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悸辨证施护

心悸辨证施护

心悸的辨证施护
【摘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症、心血瘀阻六种不同的证型。

我科运用中医中药特色为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悸;证候分型;辨证施护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又有惊悸和怔忡之分。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心悸多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1 证候分型
1.1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2 心血不足心悸,少寐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1.3 阴虚火旺心悸,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为促脉。

1.4 心阳不振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痛隐隐,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弱,或见结脉、代脉。

1.5 水饮凌心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6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 辨证施护
2.1 心虚胆怯证
2.1.1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新鲜。

2.1.2 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身心愉悦,多关心患者,进行劝解、安慰、使其配合治疗。

2.1.3 夜难入寐者,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 h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1小碗或饮热牛奶一杯。

忌睡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

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可给予安神定志的药物。

2.2 心血不足证
2.2.1 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劳,保持心情舒畅。

2.2.2 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

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2.3 阴虚火旺证
2.3.1 重视情志护理,多关心体贴患者,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开导
患者使其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

2.3.2 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甘厚味之品。

2.3.3 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2.3.4 心悸时可服用朱砂安神丸1~2粒或耳穴埋豆,取神门、交感、心。

发作时每次按揉3~5 min。

2.3.5 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2.4 心阳不振证
2.4.1 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症状改善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恢复期鼓励和指导患者适当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锻炼,以增强体质。

2.4.2 注意防寒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

2.4.3 饮食宜益气温阳之品,可食用海参、羊肉、桂圆莲子粥以补气助阳,养血安神。

2.5 水饮凌心证
2.5.1 浮肿者,给予低盐饮食,酌情控制进水量,严格控制输液量,配合食用赤小豆米仁粥等。

2.5.2 胸闷气喘者,应采取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伴尿少水肿者,记录水液出入量。

2.5.3 可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

宜温服,分少量多次服用。

2.6 心血瘀阻证
2.6.1 本证常伴有胸闷心痛,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吸氧,测呼吸、血压。

建立静脉通络,配合医生抢救。

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6.2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动物内脏、胆固醇高的食物。

可给予红花泡茶代饮,有活血之功效。

2.6.3 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 g,琥珀粉1.5 g。

中药汤剂可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健康教育
3.1 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不畅时勿用力,注意防寒保暖,防感冒。

3.2 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宽广,避免过于激动、忧伤,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可采取听音乐、和亲人朋友谈心、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以放松心情。

3.3 饮食有节,每餐勿过饱,特别是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营养,可是瘦肉、淡水鱼、莲子、红枣等,常食桂圆莲子汤、百合莲子汤。

忌食动物内脏及辛辣厚味之品,戒烟酒。

饮水量应控制在每日1000 ml以内。

3.4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不感觉劳累为宜。

3.5 嘱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或常用药。

4 结语
心悸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是宁而发病。

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之分。

治疗心悸,当辨证论治,虚证当补,或补益气血,或调理阴阳;实证可化痰化瘀;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

本病在辨证施护中应与证治分类密切结合,并发辉护理的特色,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方面进行施护,必将对本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徐桂华.内科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3.
[2] 张明岛主编.上海市中医病证护理常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0.
[3]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刘静静.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01.
[4] 梁惠宏.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医学文选,2003,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