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索绪尔和皮尔斯创建符号学的比较

索绪尔和皮尔斯创建符号学的比较

两位符号学创始人的比较
岩山老林***************
索绪尔和皮尔斯都是符号学界公认的两位创始人。

将他们两位创始人的一些事作比较,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且可能引发一些有益的启迪。

本文仅就已掌握的资料作粗略比较,不妥之处,但求指正。

并以“抛砖引玉”之初衷,引发更多的思考。

1. 两位创始人是同时代的人。

索绪尔(1857~1913),皮尔斯(1839—1914)。

皮尔斯比索绪尔大18岁,两人辞世时间仅差一年。

2. 两位创始人的创建符号学理论的时期大体相同。

索绪尔在1913年日内瓦大学讲课时提出了符号学。

按在世时间分析,皮尔斯提出符号学理论的时间不会迟于1914年,或许比1913年更早。

3. 两位创始人符号学理论传世时间相差不大。

索绪尔符号学理论的讲课笔记于1916年在瑞士洛桑出版。

包含有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的皮尔斯八集论文集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

按著作出版时间计算,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入世”早十余年。

资料显示,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已引起学界注意。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引起学界注意的具体时间缺乏资料考证,仅有资料显示大约在20世纪80~90年代。

二者大约相距半个世纪。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更先风行世界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是著作出版时间差引起,或许是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源于语言学,关注语言学的人群更多,语言学更容易接受。

而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与逻辑学关联紧密,关注逻辑学的人群较少,逻辑学较难接受。

4. 两位创始人符号学理论的文本均非本人在世编著。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课程讲了三遍,三次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始终没有讲稿,似乎并没有兴趣写成一部著作。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两个学生按收集的听课笔记整理出版的。

皮尔斯一生也未出版过符号学方面的专著,也从未系统地归纳或精心地解释过他有关符号学的思想。

他的《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论文集》(八卷)是后人整理出版的。

研究皮尔斯的学者认为,皮尔斯的论文集缺乏系统性,甚至有些杂乱无章,而且某些观点前后修正过多次。

《皮尔斯论符号:皮尔斯符号学文集》则是
美国巴布森学院一位教授整理于1994年出版。

5. 两位创始人的“学科籍贯”存在差异。

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他从语言学进入符号学。

皮尔斯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从哲学或逻辑学进入符号学。

如果将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待,那么可以说,学者的“学科籍贯”可能给其的符号学理论带来某种印痕。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带有语言学印痕。

皮尔斯的符号学也难免带有逻辑学的印痕。

人们在学习研究两位创始人的符号学理论时,兴许容易忘记自己是符号学开拓者的角色,不自觉地陷入语言学或逻辑学理论的漩涡。

6. 两位创始人的符号学理论侧重点存在差异。

皮尔斯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icons)、指索符号(indexes)和象征符号(symbols)三大类。

也见称为“类象符号”、“指示符号”、“抽象符号”。

推举皮尔斯符号理论的人士认为,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只解决了象征符号(如语言符号)的问题,对图像符号、指索符号的分析就会勉为其难。

不知道推举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的人士是否同意这一见解。

如果是这样,那也只能说,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索绪尔对符号系统的运行规律有较为充分的归纳,如系统内符号的组合、聚合等。

皮尔斯则是用“对象、符号、解释项”的“符号三角”的“解释项”不断延伸新的符号。

7. 两位创始人对符号的定义存在明显差别。

索绪尔的符号定义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

皮尔斯的符号定义有多种表述。

其中比较简练的表述为:任何事物, 它决定另一事物(它的解释项) 指称一对象,对于这个对象,它本身以同样方式指称着(它的对象) ,解释项依次变为符号,而如此以至无穷。

根据这个定义符号结构为:对象、符号、解释项。

索绪尔的符号定义较为直白,直接揭示符号的内部结构。

有资料说明:索绪尔的符号定义是静止的。

皮尔斯的符号定义较为委婉,直接揭示的是符号与对象、解释项(对应符号语义)的关联性,即揭示符号的外部关联特征。

有资料说明:皮尔斯的符号定义是动态的。

也有人认为,索绪尔的符号定义忽视符号与对象的关联。

其实,与符号关联
的不仅有“对象”——它属于“客体”,还有使用符号的“主体”。

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定义都将“主体”隐含了,没有列在定义的语句里。

不过,索绪尔的符号定义在隐含“主体”的同时,也将“客体”隐含了。

既然有“能指”和“所指”,必然还有“被指”的对象。

8.本文结束语。

关于索绪尔和皮尔斯符号学的比较远不止上述七个方面。

鉴于笔者知识局限,也叙述的篇幅局限,两位符号学创始人的理论异同尚未逐一列举。

在人类历史上,同一领域中两种或多种理论并存一段时间的例证不少见。

在新的、统一的理论未问世之前,大可不必扬此弃彼,可以利用不同理论解决它们所适合的问题。

应该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最终将有新的、统一的理论替代原有的理论。

即使到那时,也不能忽视原有理论的历史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