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整合与建设

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整合与建设

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整合与建设[摘要]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整合与建设,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

要实现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需要采用系列性整合、小模块课程整合等多种模式,同时,需要加强对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构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全方位建设,使之具有多元化、高弹性、可变性强的特征。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性整合小模块课程多元化个性化[作者简介]赵春红(1960- ),女,山东海阳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公共基础教育。

(江苏扬州 225002)[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4-02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中,公共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建设处于弱势和相对滞后的状态。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是构成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

公共基础教育的作用是“基石”,职责是“服务于专业”。

它对当前高职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所力求的“产学研结合”、职业化特色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要实现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需要对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构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建设,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真正为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一、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困境和根本原因纵观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可以看到:(1)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存在对某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过度调整的现象。

许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处于被大幅压缩或被边缘化的状态。

例如,在高职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高等数学”总学时普遍被大幅削减;“物理学”课程大多被删去,或将其列为考查类课程、选修类课程。

(2)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淡化。

无论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评审、高职高专教师教研成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折射出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忽视。

在当前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公共基础教育的删减和压缩是属于正常调整,还是存在过度调整的倾向?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1.“强化专业教育”的改革并非机械性压缩高职公共基础教育。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角度以及我国高中到大学教育的连贯性分析,在当前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公共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合理的调整,从知识的实用性角度,对某些公共基础课程予以适度地删减和压缩,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但是如果我们片面地理解“强化专业教育”,而淡薄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机械性删减或压缩,必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形成障碍,实为解一时之渴,无以为继。

以高职工科为例,公共基础教育是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1)从学生知识水平角度,近年录取的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单招生和文科生,没有高中理科学习的基础,而招收的理科生由于录取分数较低,普遍基础较差,不能满足后期专业学习的需要。

(2)从知识的关联性角度,高职高专工科类几乎所有专业都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机械类专业中需要的刚体力学,电气类专业涉及的电磁感应,土木建筑专业不可缺少的受力分析与压强等。

(3)从专业学习所需角度,对基础课程中某些知识块或知识点的需求,远远超越了高中的学习范围。

因此,简单地淡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机械性地删减或压缩公共基础课程,将造成对公共基础教育的过度调整,这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一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确实存在臃肿现象,与专业所需存在差距。

既然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是高职高专工科各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为什么在教学计划中会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某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本身存在臃肿性和与专业所需存在较大差距。

以高职工科的物理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

其结果是:首先,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理论性较强。

但理论学习远大于专业应用,其中充斥了大量与专业学习无关或关联甚微的知识内容。

其次,对于专业所必须强化、深入的知识块、知识点,往往由于学时数的限制一带而过,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这与高职教育对公共基础课程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从课程的章节目录上看,当前高职物理课程与本科物理课程的区别并不大,教材也基本上可以通用。

显然,这种强调系统性、全面性的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职教育,脱离了专业需求之本意,造成了当前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学时数偏大,对教学计划的合理制订带来困难,这些是造成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不受欢迎,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专业教育”是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提出的更高要求。

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宗旨。

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实际上是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服务于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专业性整合与建设是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一项艰巨、复杂的,需要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针对不同专业的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教材陆续出版,与旧教材相比,其专业针对性、知识实用性等都有了一定的改观。

但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特色还不够明显。

针对不同专业的教材在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上区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2)改革的力度还嫌偏小。

与旧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大同小异。

教材的通用性较强,所需学时数较多的弊端依然存在。

由此说来,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打开。

二、多种模式促进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构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科目课程,课程是所开设专业的骨架和灵魂。

强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的实质,就是精心设计配置课程的构架,使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往往同一科目课程对应不同的专业需求,采用多种模式能有效提高其专业性整合的契合度。

1.与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密切的专业可采用系列性整合模式。

与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密切的专业,往往对该基础课程的知识面的需求量较大。

对于这类课程的专业性整合,适合于有选择地系统性设计课程构架、组织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所需把握好知识的广度和深浅度。

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工科中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机电、电气自动化等专业。

这类专业的主要需求也是物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借助针对不同专业的系列性教材的开发,达到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目的。

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是针对这类课程,并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果。

高职适用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教材已有大量出版,只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专业所需,加强整合力度,调整课程构架和内容,达到课程与专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即可。

2.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关联的专业可采用小模块课程配套整合模式。

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关联的专业,往往对该基础课程的需求局限于某一知识块或一系列知识点。

对于这类课程的专业性整合,根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原则,适合于围绕专业所需知识块、知识点,建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群,运用集群模式和钦点模式,达到与专业需求的最佳整合。

构成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群的基本要素是小模块课程。

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是根据专业要求而设立的小型课程。

它完全由专业所需而确定课程构架和课程内容,因此,具有任务具体、内容灵活、实用性强、课时量少、与专业课程契合度高的特点,更能够切实体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特色。

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对目前我国高职工科的大部分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优势,在高职国际交流办学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

值得我们在高职普专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借鉴。

三、具有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实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1.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简介。

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构架大致为:专业所需知识+专业衔接知识+应用实践知识。

建立小模块课程的依据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求。

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通常是将专业所需的物理知识块,结合专业拓展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单立为一门小型课程。

它能够紧密围绕专业所需的具体问题,突出并强化物理知识块、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删减专业不需要的知识内容,与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衔接度高,而所需学时数却较少。

如,应用物理与测量dut专业开设的“光学”课程。

根据专业要求,该课程的构架和主要内容:几何光学、光辐射和光学测量技术。

这一点与目前我国高职物理课程中的“光学”完全不同,在教学上,课程构架中涉及专业需要的内容重点、深入讲解;在课程量上,该课程只有36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可见,课程突出了应用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学习需要,反映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特色。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并非简单地拆“整”为“零”。

它与将以往的一门课程,简单地拆分为几门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突出高职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特点。

2.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主要特征。

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能够切实体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对公共基础课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其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

紧扣专业需求制定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所需,淡化或删去不需要的内容。

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有的专业需要强化和深入“电学”中的电磁感应知识;有的专业需要强化“力学”中的静力分析和力矩的训练,而不需要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容等,专业针对性强。

第二,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高。

在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融入专业衔接点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实现了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

第三,教师的工作量和操作难度将加大。

由于小模块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较强,不同专业其需求不同,课程构架和教学内容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难有完全适用的教材,多数情况下采用同时使用数本教学和学习参考书的形式。

如,“热传递”课程同时使用《热学》《传热学》《热工测试技术》三本教学和学习参考书。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组织能力,改变以往完全由一本教材决定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

第四,课程量小灵活,且实践课所占比例较大。

小模块课程的学时数较少,一般30学时左右。

虽然不同课程所需的学时数不同,但总体来说,小模块课程的总学时数都较少,显示了小模块课程特有的贴近专业、小巧灵活、易于变化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