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1-05-22;2011-07-22修回 [基金项目] 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项目“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0-2015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自然遗产地旅游竞争力研究”[黔科合J字LKS(2009)41];贵州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08JD018);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基地建设贵州省第二批人才基地建设项目[黔人领发(2009)9] [作者简介] 殷红梅(1966-),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旅游开发研究。
E-mail:yinhm_2004@126.com[文章编号]1001-3601(2011)10-0651-0197-04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殷红梅,徐燕(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条件,对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结果表明: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可以发展6种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8种乡村旅游产业联动建设模式。
以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旅游扶贫;建设模式;贵州[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EliminatingPoverty in Poor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YIN Hong-mei,XU Yan(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To further develop rural economy in poor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make the poor rich,the construction modes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which was to alleviate the poverty in the poor areas inGuizhou Province were explored,relying on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rich ethnic customs and pleasantclimatic condi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uizhou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ould bedeveloped into six types of typical tourist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modes and eight types of rural tourismindustry linkage construction modes.It was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industrialization in poor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by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promote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Key words:poor areas;rural tourism industry;tourism to alleviate the poverty;construction mode;Guizhou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农业省,地处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中心。
在贵州省17.6万km2国土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其中石漠化面积3.76万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21.34%。
贵州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大多数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量少、质量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贵州省是全国少数“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之一。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0个,93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
根据贵州省扶贫办资料,截至2010年底,按1 196元的扶贫新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05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左右,贫困发生率14.9%,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居全国第一。
2009年末,全省常住半年及以上总人口3 7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135.2万,乡村人口2 662.78万,分别占29.9%和70.1%。
城镇化水平低,全省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 477万人,占总人口的38.9%。
2009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贫困人口283.8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51.11%,贫困发生率民族自治地方较全省高2.4百分点。
2011年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实施“三化同步”重大部署,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推进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贯彻2011年两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实施“环境立省”和“产业扶贫”战略,结合贵州省实际,重点对贵州少数民族聚居连片的贫困地区实施区域性综合扶贫开发和产业化扶贫,重点培育以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主要手 贵州农业科学 2011,39(10):197~200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段。
旅游业作为反贫困(扶贫)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对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历程、内容、地域和方法进行了研究[1-6]。
笔者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条件,对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脱贫致富提供可行路径。
1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贵州乡村旅游伴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已初露头角,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发展。
双休日和黄金周休假制度的推行、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7]。
根据贵州省旅游局资料,到2008年末,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达6万余户,直接从业人数30余万人;带动200余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产和旅游就业。
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 930.7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5.95%,实现旅游总收入105.18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1%。
2009年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137亿元,同比增加30%,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7%。
2010年,巨大的乡村旅游需求推动了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 000个,实现旅游总收入178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6.8%,是2005年的8.48倍。
目前,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突破口的旅游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已有80.5万人依托发展旅游业摆脱了贫困,成为贵州最为成功、最为有效的扶贫工作手段之一。
2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条件,结合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中扶贫开发范围和贵州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以及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选择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富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化集中区,以旅游小城镇和典型旅游村寨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
实施产业联动战略,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养老产业等联动,实施茶旅、果旅、牧旅、竹旅、药旅、土特产生产销售与旅游、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与旅游,以及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建设,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集团,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品牌,不断增加市场份额。
增强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协会、各类手工艺品专业协会的带头作用,延长产业经济链条,推进产业化进程。
2.1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结合贵州省的扶贫工作,主要是发挥旅游小城镇在统筹城乡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旅游小镇的建设,可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到旅游小镇居住,拓展农业之外的增收渠道,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达到脱贫目的,扩大扶贫面,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改变就业方式,增加就业机会[8]。
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采用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红色旅游教育型、风景名胜服务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复合型6种建设模式,按照“全面动员、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式分类建设。
2.1.1民族文化建设型贵州有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民族文化型旅游小城镇建设中,重点加强苗族小城镇(雷山西江、台江施洞)、侗族小城镇(黎平县肇兴)、屯堡人小城镇(平坝天龙)、布依族小城镇(兴义下五屯)等示范性建设,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民族文化魅力和特色,积极展示各民族的建筑造型、音乐舞蹈和风土人情等,把旅游小镇建设成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2.1.2历史遗存保护型充分利用贵州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历史资源优势,本着“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重点加强遵义、镇远、花溪区青岩镇、习水县土城镇、黄平县旧州镇、雷山县西江镇、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和平坝县天龙镇等旅游历史名镇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延长产业链。
2.1.3红色旅游教育型贵州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跨度完整[9]:从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6a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团在贵州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8个县(市、区),留下多达454处的革命遗址,特别是以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更具震撼力、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