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犯罪中止

论犯罪中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犯罪中止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 2005级2班学号***********姓名王星光指导教师任莹瑛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二OO九年五月论犯罪中止王星光内容提要:犯罪中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理论上,也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因此,犯罪中止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准确阐释其法律涵义和立法本意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预备犯、未遂犯、共犯等犯罪形态的深入理解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本文从一个简单的案例说起,在细致地分析了我国犯罪中止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一方面立足于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从实然的角度进行阐述和探讨;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各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从应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而这两个角度的展开使得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不拘泥于已有的研究,对我国的犯罪中止制度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中止犯犯罪未完成形态一个真实的案例:李某预谋杀害仇人张某。

为此李某准备了菜刀并邀请王某帮忙,约定到时候由李某动手,王某断后。

一天夜里,李某在张某夜归必经的小巷里将张某拦住。

王某守在巷尾。

李某捅了张某一刀,扎中了张某的腹部。

张某从原路负伤逃跑。

李某和王某紧追。

在追赶中,王某担心受到法律的严惩,建议算了。

但李某不同意。

王某说服不了李某就自己走了。

为了阻止李某进一步的行为,王某给附近的派出所打了报警电话。

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恰巧碰到了张某。

民警们准备迎击李某。

但在民警快接近李某时,李某被群众逮住。

张某经治疗伤愈。

显然,这是一起共同犯罪,全案为故意杀人未遂。

但是对于王某的行为是未遂还是中止,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以共同犯罪的中止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阻止同案人(实行犯)实施犯罪为由,认为王某行为仍属犯罪未遂,因其报警行为与李某的不行为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因此,王某的行为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王某的行为与李某的不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从王某的行为看,它是能够有效地阻止李某的犯罪行为,而且王某也表现出了足够悔意, 实施了通过公安机关阻止李某的继续犯罪行为,并且可防止张某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可以定犯罪中止。

司法实践中一般将王某在犯罪过程中的放弃行为和阻止行为作为量刑的一个情节加以考虑,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优良方案。

但细细考量,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仍然有不甚理想之处:将王某后面的行为仅仅作为量刑情节而且是酌定情节从宽处罚,这其实只解决了对王某行为的量刑问题,而没有解决定性问题。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在性质上,属于犯罪论,因而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涉及的是定罪,而非量刑。

本案中,将王某的行为认定为犯罪未遂并进一步考察其从宽情节,虽然可以达到犯罪中止的处罚效果,但是这毕竟不同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上是法定的,而这里仅将其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靠审判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弱来实现,对行为人的从宽处罚缺乏法律保障。

因此,该案例所引发的争议吸引我试图通过本文对犯罪中止的适用及其与其他犯罪未完成形态,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等的界定和它在共同犯罪中的认定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概说设立犯罪中止制度的意义不同于其他的犯罪停止形态,它以报应观念为主、以功利观念为辅。

从报应的角度看,国家之所以要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等制度之外规定犯罪中止制度,是因为犯罪中止的报应基础不同于其他犯罪制度。

在我国,犯罪中止,法律明确规定为“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从客观上看,犯罪中止是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这似乎同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发生于同一时间段。

因为犯罪预备是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犯罪未遂是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和实行后的结果尚未发生阶段,而中止则既可以发生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于实行阶段及实行终了结果尚未发生的阶段。

但是,从主观上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这里的“自动性”明显不同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中的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而也正是这种“自动性”使得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去甚远。

而社会危害性不仅包括犯罪的危害而且也包括犯罪的主观恶性。

“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的统一,就是社会危害性。

”作为报应基础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存在明显的不同。

而这种不同使得报应在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中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不同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犯罪中止进行规范。

从功利的角度看,犯罪中止的功利基础也不同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

一般来说,从功利的角度,刑法设定一定的制度,主要是为了特殊预防或一般预防。

特殊预防立足于犯罪行为人自身的人身危险性,以防止其再次犯罪。

一般预防则立足于社会上的人员,威慑不稳定分子,教育鼓舞群众。

就人性来说,由于犯罪中止具有不同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自动性”,其危险性较小。

这反映在人身危险性上,在同等条件下,犯罪中止者的人身危险性较小。

就一般预防来说也是一样,德国学者雅科布斯认为“在适用有效的刑事责任的调查意味着论证为了向忠诚于法律的市民确证秩序的约束力而用定的尺度进行处罚的必要性;责任由这种被准确理解的一般预防所确立由这种预防所量定。

”犯罪中止制度设立的减免处罚,显然有助于鼓励一般违法犯罪分子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

因此,从功利的角度上看,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在报应与功利观念基础上的差异,使得犯罪中止作为一种犯罪制度存在具有其必然意义。

但是,从犯罪中止的报应与功利观念关系来看,犯罪中止的报应基础是主要的,它优先于犯罪中止的功利基础,并成为犯罪中止基础的主导因素,因为犯罪中止刑罚较轻,主要是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小。

犯罪中止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小及由此而规定的刑罚处罚。

因而预防最终是根基于犯罪中止行为人主观恶性,即根基于犯罪中止的报应基础。

而犯罪中止的功利因素则是辅助的,在一定意义上,它只不过是报应基础的延伸。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据此,所谓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从而使其犯罪行为未能达到犯罪既遂状态。

根据上述犯罪中止的概念,可见犯罪中止形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其二,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已经将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但犯罪结果还没有发生时,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前一种情况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后一种情况发生在犯罪的实行终了以后,因而,在直接故意犯罪全过程中的任何阶段上,只要在既遂发生之前,都可能发生犯罪中止。

刑法中犯罪中止制度的设立,有利于鼓励行为人及时停止犯罪或有效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行为人架起一座后退的黄金桥,进而更好的保护社会的各种合法利益。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中止犯的规定,犯罪中止有以下几个构成特征。

(一)犯罪中止的时间性关于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为“在犯罪过程中”。

所谓犯罪过程,是指故意犯罪从准备活动到实施实行行为进而完成犯罪所经过的整个程序,既包括犯罪的预备阶段,也包括犯罪的实行阶段。

因此,就时空范围而言,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从犯罪预备到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整个过程之中。

故在以下三种情形下都可能出现中止犯:1、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即行为人在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但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之前,自动放弃犯罪,不再着手实行犯罪。

例如,被告人在前往犯罪现场途中基于悔悟而返回等。

2、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即行为人在着手犯罪之时或者正在实行犯罪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的实行行为。

例如,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已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

甲一听便住手,还自己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啦。

”此案中,甲实施暴力,犯罪已进入实行阶段,所以不是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由于发现对方是熟人而主动停止犯罪,是能为而不为,属于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3、犯罪既遂结果发生前的犯罪中止,即行为人已经将犯罪的实行行为实施完毕,但在法定的既遂结果发生前,行为人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前面所引用的案例中,王某的行为就应属于犯罪实行阶段自动停止犯罪的实行行为。

(二)犯罪中止的自动性这是犯罪中止行为的主观条件。

所谓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不为或者为一定行为以致犯罪未完成的性质。

一般认为自动性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最主要的区别,是犯罪中止行为也是犯罪中止这一犯罪形态的本质特征。

前述案例中,王某停止对被害人张某的进一步侵害正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不为一定行为。

(三)犯罪中止的未完成性这是犯罪中止行为客观条件的一部分。

犯罪中止行为的未完成性要件,指的是犯罪中止行为必须没有达到犯罪的既遂状态,犯罪是不完整的,具有未完成性。

一般来说,在我国刑法中,犯罪未完成主要包括四种情形:一是犯罪所要求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二是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三是犯罪所需要的具体危险没有出现;四是举动犯中行为人还没有来得及着手实施犯罪。

这是针对犯罪既遂的不同类型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情形。

由于我国刑法在理论上关于犯罪既遂标准通说采取的是构成要件说,即具备了具体犯罪构成全部要件。

①因此,在我国,所谓的犯罪未完成指的是犯罪行为不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前述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李某、王某实施的是故意杀人,但被害人张某并没有因此丧命,犯罪所需求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因此,犯罪处于未完成形态。

犯罪中止的未完成性条件,是犯罪中止区别于犯罪既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

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犯罪中止并对其规定减免处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报应基础的社会危害性较轻,表现为行为的客观危害较小。

犯罪的未完成性是犯罪中止客观危害小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犯罪中止的有效性这是犯罪中止行为客观条件中的一个最主要、最本质的条件。

所谓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指犯罪人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具体地看,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主要有两种表现:1.行为人放弃犯罪行为导致犯罪最终没有完成,两种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行为人放弃犯罪行为后又实施了一定的行为导致了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即行为人后面实施的行为与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上述案件中,王某的行为就属于此种情况。

三、犯罪中止的适用犯罪中止的适用,即犯罪中止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此,主要从犯罪中止适用的范围、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限以及犯罪中止在共同犯罪中的适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中止的适用范围犯罪中止在什么范围内可以适用,这是研究犯罪中止适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