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

通过简要回顾我国的会计发展史以及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再次明确会计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合理的会计体系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全面深入的当前形势下,准确分析指出当前经济发展对我国会计体系的冲击,对建设科学的会计体系,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显得极其必要。

结合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及会计发展的特点,预测了未来经济环境变化下会计行业将会受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更好方法与路径,引导建立发展网络会计、环境会计体系,以更好的应对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绿色经济的冲击。

关键词:会计体系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第- 1 - 页共11 页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bstract:The existent account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violently impacted by the great changes of economic circumstances at home and abroad. Further, it's definite that the accounting always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nvironments and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brief review to accounting history and its reform course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it's quite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n accounting system of our country, so that it can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serve our modern economic construction better. Combined the trends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accounting features, we boldly predict the influence on account by future economic changes. On the basis of all above, we try to consider how to integrate our country's account into 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 for dealing with shock from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conomy.Key words:Accounting system Economic environment Accounting criteri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引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准则标准、内容体系、报告方式、工作语言等方面必然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成为当前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会计的计量手段、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等方面则必然向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会计与经济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离不开会计,会计离不开经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发展。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对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

而会计的发展史同样告诉我们,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发展的,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必然对会计产生剧烈的冲击和挑战。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WTO,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着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其中主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为标志,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我国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了解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把握当前国际环境会计发展的潮流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1.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史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原始记录计量、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三个主要的阶段。

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而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就进入了单式簿记阶段,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和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

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东汉及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四柱清册”为核心的记账算账会计方法。

进入12世纪后,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财物出纳印信勘合制度、黄册制度等,都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

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中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经济萌芽在沿海地区的出现,不仅以“四柱结算法”为核心的中式会计的方法体系建立完善,而且账房组织制度已经形成。

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法”和“天地合账法”等记账方法。

从15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自此,中国的会计开始沦落。

20世纪初,西方现代复式簿记传入我国,主要在海关、邮政、银行、铁路及大的工商业中使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会计在吸收西方会计精华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兼收并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 新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其基本评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学习苏联会计模式,文革时候会计制度基本被毁,改革开放后会计制度的重新建立以及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历程,而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中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变化,经历了统一→细分→统一的过程,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1.1.1 1949-1979年,曲折中向前发展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产生阶段,它要求会计改革为经济恢复服务。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会计成为该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其要求构建会计工作的基本模式。

1950年7月1日起试行的《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结构统一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

它的发布实施有效地规范了各类企业的会计行为,结束了会计核算方面混乱的局面。

之后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发布的《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型。

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冒进”和“大跃进”思想占踞上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经济理念开始冲击经济管理领域,财政部提出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简化通俗会计制度的改革原则和三条基本方针,涌现出“无账会计”、“以单代账会计”等违背会计基本规律的现象,导致了企业会计职能部门形同虚设、会计反映经济和经济监督职能被大大地削弱、企业资金大量流失等严重后果。

针对“大跃进”和“冒进”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效应,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财政部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等四个核心会计制度,标志着受到冲击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部分恢复和重新规范。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全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深重灾难,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几近瘫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使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而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开始步入全面恢复的新时期。

受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当时特殊政治氛围的影响,学术界对于会计的认识,普遍是把它当成一种国家用来管理国民经济的核算工具,即“工具论”、“方法论”的观点。

1.1.2 1979-1992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这一时期,学术界开始质疑“会计工具论”的观点,围绕“会计究竟是什么”的概念范畴展开了争辩,对会计定义、会计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并由此形成了“管理活动论”和“会计信息系统论”两种代表性观点。

十二大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上应当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立即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随着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外合资企业大量涌现。

然而,我国企业当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过于详细的成本报表也使得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困难,以致外方人员沿用本国会计惯例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财政部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

首先是建立了涉外会计制度,外资企业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突破,由于它的经营模式与国营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会计核算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不同。

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1985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管理制定的全新会计制度,也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其次是制定适应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会计制度。

1988年10月,财政部相继颁发了《国营城市综合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对外承包企业会计制度》、《城镇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1992年5月,财政部和体改委还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由此逐步形成了与中国经济建设多元化发展状况基本适应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新格局。

1.1.3 1992-本世纪初,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这一阶段,学术界不再围绕会计基本问题展开争辩,会计理论探索开始从规范研究转向大范围的实证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