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0005249783211_高中美术欣赏课浅析

1000005249783211_高中美术欣赏课浅析

高中美术欣赏课浅析
美术欣赏其实从婴儿一生下来就开始了。

后经过幼丿L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教育,学生的欣赏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

在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这对开展正常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带来了困难。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现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作一些探讨。

、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不顾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专业课或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在品,主要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进行。

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谈=角形" “ 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 “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 “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

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实在是无的放矢。

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一一些秘闻轶事来相徕笑声,哗众取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却三言两语,一一笔带过。

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近作品,但没有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不顾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语文课
美术作品,必然与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有关。

于是部分教师就喧宾夺主,人谈其历史源源、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忘记或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
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杜树栋
与理解,这种历史课或语文课式的美术欣赏课即
使你上课的内容再生动充实,也无法提高学生对
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这种教法的后果是偏离了
从美术作品中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
和主要任务。

一、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正确把握的几个
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任务,增强美育意识高中
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
径。

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
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
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

因而,美育是一种培
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
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

心育又包括智
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

在我们看来,智育、
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
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善的教育。

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
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
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
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即
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

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
的人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
境界的必由之路。

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
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
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但这个任务并不
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
解作品(灌输知识),史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
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
为主导的原则)。

一〕加强直现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兴趣
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
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
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
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
的心理因素。

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
效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只注重T
“纸上谈兵"。

无论你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手段,
或是采取了其他方法丰富了教学活动,加大了信
息量,也比不上直观教学带给学生的信息,从而
根本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主动研究、探
求知识的教学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三)讲究教学艺术,探索正确方
法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
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

大弟子画了一座
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
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
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
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

三者相比,显
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
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


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
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
术之中。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人乎规矩
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
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

“深山藏寺”给
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
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
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四)丰富实践活动,锻炼自主能
力现行的美术教材有一些选学单元,这使我们在
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
进行体验活动。

当然,不应忽视我们的教学初衷,
主要以加强学生的审美索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世
界观为凵的。

为切实理解和加深兴趣而对.些绘
画操作做.简单的接触,注重创造力及想象力,
不把绘画水平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


外、应该适时地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展览及开展研
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
的白主学习能力,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素
族的目标。

此外,还要和家庭美育活动、社会美
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欣赏课教学的成果得以
巩固、提高和拓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自然
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
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华少年2012.5(上)201 2年总第9期h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