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九十年代后小说本章概述:九十年代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思想意识、道德理性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以表现社会人生为己任的作家,不论取何种题材,自然会将自身的现实感悟融合其间,从而构成了一种有着特殊时代印记的美学文本。
教学内容:一、九十年代后的主要创作与潮流:九十年代后,一些作家就开始把笔触伸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命运与心理,打破了以往小说的戏剧性结构形式,追求朴素而颇具深意的叙事风格和文体。
继而,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潮流中,又出现了以刻画人物心理为主的通过“内视角”、“心理结构”来结构作品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小说。
小说的叙事、抒情,人物的行为与心理变化浑然一体,这种探索被评论家称之为“西方现代小说的东方化”。
这之后,小说界又先后出现了诸如“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哲理小说”、“笔记体小说”,以及其他许多探索、实验文体。
它们或追求空灵,或追求深沉,或讲究韵律章法,或追求叙述语调,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增添了新质。
作家观照、审视、表现生活的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文学的文体意识更加自觉了。
及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又先后出现了被人们称作“现实主义冲击波”和“晚生代小说探索”的小说创作,各自以其创作上对现实生活不同的美学原则而给文坛带来不同风格面貌的作品。
审视九十年代后小说创作的实绩,作家对文体风格多样化的选择与追求,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首先,作家文体意识的强化使作家形成了一种艺术自觉,作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小说的认识功能,而是进一步将其置于艺术哲学的审美高度,致力寻求挖掘作品艺术形式本身对内容的开掘力量,创造小说文体“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对艺术形式价值的确认和拓展,自有其特殊的新意。
其次,诸多探索性质的文学创作对小说文本形式和人的个体生命奥秘的探寻不仅丰富了文学对生活的表现形式,而且在现代领域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天地,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现实人生。
作家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将视角深入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
对想象中知觉经验的描述、富于审美形式意味的叙事模式、意象、意绪与氛围的精心构造,注重抒情的个性化语言,构成了小说文体的美感特征。
作家对不同文体模式的选择,包涵着对世界认识方式和角度的变化,也包涵着对生活认识的深化。
这种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作家不仅懂得从社会、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去认识世界,还学会从艺术的、文化的角度审视生活,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陕军东征”1、贾平凹的《废都》作品描写了“西京”文化圈中几大名人的形象:作家庄之蝶、画家汪希眠、书法家龚靖元、戏剧人阮知非。
其中的主角是庄之蝶。
作者以生动而拙朴的笔触,写他与唐宛儿、柳月等年轻女性的纠缠;与老伴牛月清的隔膜、怨恨;与编辑、官员、企业家、闲汉们的交往。
隐约贯穿全篇的一场风月官司,将城市生活的某些层面铺展开来,构成一幅现代社会文人阶层的“浮世绘”。
贾平凹对这部作品颇为看重,他称,《废都》是“在生命的苦难中惟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的一本书”。
《废都》之问世,在当时,确乎颇为“轰动”。
褒之者,说它是于文化传统和时代风云的冲撞下,写文化心态的第一部。
是作家多年来对民族文化心态探索、揭示的结果,将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站一席之地。
贬之者,说《废都》太“废”。
作品悖逆生活逻辑,格调不高。
然而,无论如何,其40万册的发行量,和作者收集到的20余种盗版本,及众说纷纭的评论文章,都在表示着《废都》值得重视的存在。
2、陈忠实的《白鹿原》有“小柳青”之称的陈忠实以一部《白鹿原》在中国文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精装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百年百种优秀图书系列等版本,人文社累计印数达74万多册的记录,再加上中国的香港、台湾版以及韩文版、日文版的先后面市,陈忠实的影响迅速从中原扩散到海内外。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也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
三、“晚生代”1、概念:陈晓明在描述80年代先锋小说思潮流变中,他首创“晚生代”一词,用以命名“八五”新潮之后的先锋小说家,如苏童、余华、格非等一批大致出现于1987年左右的小说家。
后来,这一命名被用来指称在90年代出现的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如韩东、朱文、鲁羊、张旻、述平、邱华栋、何顿、林白、陈染、海南、毕飞宇、刘继明、东西、刁斗等。
晚生代与新生代、第三代、六十年代作家群等,虽然各自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所指对象,仍可视为基本可以相互替换的近义词。
2、主要创作特色:1998年,朱文制作了一份名为《断裂:一份问卷》的调查,这可以看作他们对自身的一次阐释和定位:这是一群标榜为“断裂”的一代。
断裂的对象是传统、古典,还有在二十世纪历经几代人建立起来的价值坐标和审美趣味。
无论新和旧,无论是革命性还是保守性的力量,无论是政治干预还是审美取向,晚生代一律不问青红皂白,凡是业已经典化并被纳入既有文学秩序的作家或作品、价值态度或者艺术旨趣,都被视为反动。
晚生代对传统和经典的反叛,除了影响的焦虑和浮躁之外,也是基于对二十世纪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话语的解构和探索。
二十世纪初期和八十年代的知识启蒙话语,从二十年代中期起至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革命话语,在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已是日落西山。
知识分子理想的失落和对主体性的怀疑,尤其是商品价值、市场机制对市民社会的中心化,这些都在助长着“大众情结”——以大众的趣味为趣味。
邱华栋毫不讳言他对物质的热爱,朱文在《我爱美元》中干脆宣称“我们都要向钱学习,向浪漫的美元学习,向坚挺的日元学习,向心平气和的瑞士法郎学习,学习它们那种不虚伪的实实在在的品质”。
这种对世俗价值的“正名”,其实早在王朔和所谓的新写实小说中已成气候,在此濡染下成长的晚生代作家群,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
如此看来,晚生代所要建立的话语是世俗大众的话语,它肯定世俗价值,肯定对物质的欲望。
3、主要代表作家:有韩东、朱文、鲁羊、张旻、述平、邱华栋、何顿、林白、陈染、海南、毕飞宇、刘继明、东西、刁斗等四、“现实主义冲击波”1、出现背景:新写实到90年代中期式微之后,现实主义冲击波开始登上文坛,成为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的时尚主流,受到主流批评家的欢呼。
他们认为现实主义冲击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复归,是改革文学的复兴,并振兴了疲惫的中国文坛,是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大方向和重要成果。
2、主要作家作品:给文坛带来“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河北省作家何琛、关仁山、谈歌被并称为“三驾马车”。
何琛的《年前年后》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何琛少年时代的小长篇《欢乐少年》,近几年来的中篇也将结集,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河北作家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之所以引起反响,是因为贴近现实的写作手法能得到更多读者,也使作家视野能够从个人写作中跳出来。
1990年起,关仁山创作了《雪莲湾风情录》等有关大海的系列小说,1996年从《九月还乡》开始,他又在关注农民土地改革。
下一步他准备写乡村都市生活的系列小说,已经完成了第一部《沙尘暴从屋顶扫过》。
谈歌也在忙电视剧的拍摄,创作有关抗战题材的《爹,我走了》。
他同时在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抗战小说,已经写了10万字,拟定名《娘,我走了》。
另外,他还想把这几年的中、短篇小说整理结集,分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绝士》、《北方笔记》,河北少儿社也将推出他的《我是如何长大的》。
3、两种评价:有人说,1996年出现的被标以“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小说创作,依然远离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
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揭示浅尝辄止,甚至流于庸俗化和片面化,从而模糊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危害性。
北大中文系讲师邵燕君认为,“新写实”以后,继续担当现实主义“大统”的是以“三驾马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但以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衡量,这类作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平面描摹社会现象,但对种种“怪状”背后隐含的生活本质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揭示。
而现实主义作品失掉了内在坚实的价值系统,其结果只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平面展现、罗列现象,成为新的“问题小说”,如果所写问题有新闻性,加之商业炒作,可能成为“黑幕小说”一类的畅销书。
另一个方向是在价值立场上完全与官方政策保持一致,重新扮演“喉舌”、“工具”的角色。
在“现实主义冲击波”之后出现的以王跃文作品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和以周梅森作品为代表的“主旋律”小说从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上述两种倾向。
五、“七十年代后”写作1、概念:90年代中期,一批70年代出生的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1996年《小说界》率先开辟“70年代后”专栏,此后《芙蓉》、《北京文学》、《作家》等杂志亦纷纷推出70年代出生作家的专栏或专辑,连《收获》、《钟山》、《花城》、《上海文学》等老牌文学杂志也接连发表了棉棉、卫慧、周洁茹、魏微等人的作品。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70年代后”作家群迅速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文坛新兴力量。
1999年《上海宝贝》出版后,由此而掀起的阵阵波澜更是使“70年代后”现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公众事件。
于是,“七十年代后”就用来命名出生于70-80的作家群,厌弃、躲避现实政治,满足于叙写纯属个人的体验,坚持一种个体性写作是他们的总体特征。
2、主要作家作品:“七十年代人”得到集体性的关注,大致是在1996年中期。
此前一两年,湖南的《芙蓉》曾发表卫慧的中篇处女作《梦无痕》。
真正以首开风气的胆识为他们张目的,是上海的《小说界》,该刊1996年第3期开设一个新栏目“七十年代以后”,发表了胡昉、弥红的小说,此后这一令人眼亮的栏目延续至今,它所产生的浸透、扩张的影响力,使这一群最年轻的作家逐渐拿出了一些与父兄们相抗衡的佳作。
丁天、卫慧、棉棉、周洁茹、金仁顺、戴来、陈家桥、赵波、朱文颖、赵彦、李凡、王蕤、魏微、李修文、肖班、刘玉栋、藏彦钧、董懿娜等人陆续在《人民文学》、《收获》、《山花》、《大家》、《钟山》、《时代文学》、《当代小说》、《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频频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