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据犹太人的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便是教育子女。

在教育方面,犹太民族有一套他们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犹太民族自古就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

他们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是为了孩童的教育。

”甚至直言:“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

”自然地,培养下一代的宗教素质和道德情操,责任就落到父母的肩膀上。

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替我们老师做了好多的事,的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

因此,在犹太人的家庭中较为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每一个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作家艾斯顿说:家必须是培养犹太美德的场所。

世界上没有别的宗教及民族像犹太人般,如此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每晚都给孩子讲(故事)书。

犹太人父母总是为床上的孩子讲(故事)书。

为躺在床上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悄悄地讲故事,期间孩子就会睡着。

在床边讲的枕边故事对语言发展特别有帮助,每天给学话的孩子讲(故事)书,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听着妈妈爸爸讲的故事,孩子们可养成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力,对父母也会产生爱和信赖。

游戏和学习同步。

以色列的孩子们无论去哪里, 都组成4~5名幼儿进行活动。

就象这样,比起自己游戏,孩子们更熟练于多人游戏。

出生后3个月开始在家过共同生活。

以色列的孩子们从婴儿时起就和同龄们一起按照制定的规矩和根据时间表吃和睡, 很自然的获得和他人一起适应遵守的纪律。

游戏是社会的缩小版,孩子们在游戏中可学到遵守指定的规则,承认胜败和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方法,合力取胜法。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

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着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

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

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永远的探求心境!”中国:而大多数中国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永远是以“听话”为前提,实际上父母亲完全有时间带孩子、教孩子,却让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父母一周看望一次二次,算是尽到了责任,而爷爷奶奶一般是宠爱有加、管教不力,在学习功课的辅导上,也是力不从心;或者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告知结果,不告知方法;那么,孩子也只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

缺乏对孩子管教的科学方法,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通病。

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去网吧玩游戏而特地为孩子买上一台电脑,让他们开心地玩,每天回家,只会问一句:“今天作业做好了吗?”就算是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一般家长都会忆苦思甜地说,以前,我们的父母从不管我们,我们的家穷得如何如何,而我们也过得很好等等。

这种小富则安,知足常乐,缺乏忧患意识等行为,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也是十分危害孩子教育的。

在此前提下的孩子,只要向家长告知成绩,也不要告知成绩是否是自己努力得来,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父母也基本不会关注。

对于孩子平时的需求,物质上是尽量的满足,但是心理上、精神上需求呢?实际上,长大中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中国家长本身的素质,已经很难满足孩子的需要,因此,让全社会读书,是目前之必需。

因此,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天一高级中学沈茂德校长曾多次呼吁:将孩子从爷爷奶奶身边带回家吧,因为,教育孩子,是你的职责,是应该、是必须!好多家长,不管多少择校费,将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民办学校,有的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口号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读上大学以前,已经要十几万甚至要花上几十万元。

在此看来,仿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可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是在花钱将自己的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推到孩子的身上。

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他们就可以放手于工作、拚搏于事业,更多的是自由地、随意地娱乐、打麻将、斗地主、进出舞厅……哪一天,我们的父母亲,从爷爷奶奶那里接回孩子,认真倾听、认真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一起读书;哪天,我们的父母亲,根据孩子的特长、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他发展个性的空间,提供增长能力的平台,那么,我们的孩子幸甚!中华民族幸甚!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总是拿着凳子陪我一起去看电影,回家以后,总要我对他讲述这部电影的经过,终于,有一次,我实在太困了,就问他,你不是自己也去看的吗?你为什么还要问我呢?父亲笑而不答,直到我在后来写作、分析、评价时,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地运用所看到的、听到的资料,才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因此,我觉得,孩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

我在想,现在的父母亲,会有多少人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我觉得,作为学生,要经常主动找老师交流,对近阶段学习的反思,与老师一起探讨学习的方法;作为子女,必须经常向家长汇报,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向父母讲学校里的事,讲学习中的事,这样做既达到了复习和亲子沟通的目的,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中外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家庭教育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现今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家庭教育是人类繁衍后代的需要,其本质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或者说是向下一代传授“生存能力”的教育。

生存能力包含知识、技能和习惯、人品等。

我国的家庭教育自古就比较先进和规范,有理论,有方法,有典型,不少名人还留有文章、格言,民间有大量谚语。

但当代,我国的家庭教育滞后了,因为古代的一套不能适应了,只能参考,不能照搬,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还未能建立起来。

家庭教育既然是以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为目的,必然要求与时俱进的。

因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各个时代对人的“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里还须说明:人的“生存能力”培养,并非全部依赖家庭教育,还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从人生起点开始,贯穿其整个成长发育时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启蒙和基础教育。

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家教,更要重视家教理论建设,建立先进的家教理念,采取科学的家教方法,使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地、全面地开展起来。

下面谈一谈国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照我国的理念和做法,从中可以找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在衣食住行上,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国外的理念是孩子一岁半起,在生活上就应培养自我服务能力,这样,孩子能尽早走出父母的生活圈,减少依赖性,在心理上能够尽快自立,有利其尽早走向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

例1:美国孩子,一岁半就自己用餐,开始不一定能吃饱,父母却任其自然。

例2:德国孩子,二岁学走路,任其跌跤,一般不予帮助,由其自己爬起来再走。

我国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过度,当孩子完全有能力自我服务时,家长还在越俎代疱。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爱孩子。

造成我国孩子依赖性大,走向社会自立时间迟,极端情况是“啃老族”。

二、通过“自己事,自己做”,培养孩子靠自己力量解决自己问题的精神国外的理念是“自己事,自己做”可以使孩子养成依靠自己力量,去想办法克服困难的作风和能力,同时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

例1:日本举家外出旅游,孩子背一小包,装自己的东西。

例2:希腊船王,要求自己的孙女安希娜,滑雪雪具必须自己扛。

我国父辈,特别是祖辈,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认为服务孩子义不容辞,孩子还小,不到做事年龄,不应让孩子动手,这是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和实践机会,也不利敬老思想形成。

三、坚强意志,是磨练出来的,应起始于儿时国外的理念是从小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长大后难免要吃亏,而苦难磨练,对人坚强意志的形成和聪明才智的增长有极大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经历一点苦难。

“最富也不能‘富’孩子”,成为国外家庭教育一种普遍的理念。

例1:日本,每年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森林学校”、“孤岛学校”,培养孩子吃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例2:日本人认为“贪吃使人沉溺于享受而不思进取,胃太疲劳会减弱大脑功能而使人蠢笨。

”日本中学生午餐是一杯冷奶、一杯冷水、一块咸鱼、两片不加佐料的生菜和一小碗米饭。

幼儿园常用粗等杂粮做成我们过去吃的“忆苦饭”,给大班孩子吃,家长很支持。

我国老一代及年轻一代,前者在解放前后吃过苦,后者在上山下乡时代受过苦难磨练,所以产生一种不能让下一代吃苦了的想法。

现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十分优越,食不嫌精,穿则名牌,汽车接送,即使一些贫寒家庭,打肿脸孔充胖子,也“最穷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从小缺乏艰苦磨练,缺乏坚强意志,在当前这样竞争剧烈的时代,不但创业困难,恐怕图生存也有一定困难。

四、尊重孩子,把孩子当独立人,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国外的理念是孩子也是独立人,有自己的人格,必须给予尊重。

被尊重人格的孩子,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格。

例1:中国一留德女士的5岁孩子用5美分“纸飞机”与德国小孩交换得一辆20美元的“小汽车”,但德国妈妈并不干涉阻止,也不批评,只带小孩去玩具店看一下价格,让孩子吸取教训。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国,结局很可能不大一样。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家长专制社会,孩子不存在独立人格,绝对服从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对孩子管头管脚过多,甚至专横,不讲道理,造成孩子遇事“退缩”、“胆小”、“惧怕”和孤独的性格,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形成。

当前,由于信息灵通,孩子得到的知识与信息比以往多得多,使孩子人格形成提前,因此产生代沟,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悲剧。

这已不容忽视了。

当然尊重人格并不等于不加管理和引导,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成为不受制约的野马。

五、对孩子要进行理财(经济)教育国外的理念是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理财 经济教育,使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挣钱要付出代价的,懂得节俭是美德,树立化钱要靠自己挣的观念。

这样孩子就不会因富裕而被培养成纨绔子弟。

例1:国外富翁更注意对孩子的节俭教育。

美国石油大享洛克菲勒对子女用钱非常“吝啬”,孩子7岁开始,每周发三角钱并发小本子要孩子记帐,使用不当罚,好则奖。

例2:希腊船王之孙女是有20亿财产的继承人,但其父规定,步行上学 半公里,不准剩饭,新年捐一件心爱玩具给贫穷孩子。

我国缺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理念,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或者认为小孩子不用对挣钱了解,只管用就可以了。

因此,一些富裕人家让孩子化钱如流水,从小就养成奢侈浪费的作风,不知挣钱不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