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赵媛媛昆明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云南昆明 650093摘要:中国少数民族的色彩语言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色彩观念多元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的色彩语言,是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提升现代设计理念的色彩运用基点之一。
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图案、配饰、手工艺术等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即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现代设计,但同时也要注意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现代服装设计;当代人类已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文明时代。
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思维理念不断更新,现代与传统、民族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新老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产生碰撞和摩擦。
而人类社会就是在各种新老理念不断碰撞和交替中发展、前进的。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现代理念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民族元素的应用和创新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族服饰的审美情趣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
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
它不仅有实用性的特点,方便着装,便于劳作,而且更有观赏性的特点,节日盛装,美化生活,有的还具有收藏性的特点。
这些服饰,大都由劳动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
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
有的民族的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
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
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
对于服饰文化的成因,日本著名服装教育家、民族服饰研究家田中千代女士曾在世界各地对民俗服装进行考察后认为:“一个民族本来的特征是保存着某一特定地区自古以来的某种习惯”,后随着迁徙和战争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使民族丧失了纯粹性,混血化了,服饰文化也随之混合,由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碰撞及新文化的入侵,纯粹的民族服装也就不存在了。
”民族服装与整个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民族的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民族服装的这些品格,均可通过一定的服装造型设计及服装图案设计呈现出来,通过特定的民族服装形体语言和形式特征,使人们体味出它的舒适、美观和其中所隐喻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习惯,领略它的装饰美以及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
色彩是民族服装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民族服装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热、轻重、强弱、刚柔等色彩情调,既可表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稳感、兴奋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应,也可表达纯洁、神圣、热情、吉祥、喜气、神秘、高贵、优美等抽象性的寓意。
民族服装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
服装的图案色彩经营,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民族服装图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转变成为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画画儿无正经,好看就中”,民间艺人们正是依据这一原则随心所欲地驾驭色彩,以满足人们的情感欲望。
二、民族服饰的特点“耕田而食,织布而衣”,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本能。
自从人们发现了纤维,又学会了编织和剪裁,服饰便开始出现了。
人们最早的服饰可能只是简单的御寒遮羞的围裙,还只是衣着的概念,远还谈不上装饰美化自己呢。
至于服饰,那恐怕是后来才出现的事物了。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民族服饰的诞生首先是由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结合而形成的。
客观也就是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物产、资源、性别、体形等等因素;主观也就是社会因素,包括生计活动、风俗、信仰、审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等因素。
因此,也使服装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个性。
从穿着上便可以分辨出民族及地区。
它与国际服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样式比较单纯的国际性服装.它与我们现在常见的最普遍的西服套装(不分男女)、女性西装套裙、男女衬衣、长短裤子、T恤衫、休闲套装有所不同。
以上要素是形成民族服饰的主要因素,因此各民族都有各自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
而从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中我们又可以找出它的共通性。
那就是无论哪个民族的服饰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材料和制作。
民族服饰所采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利用本地区的物产资源,体现了材料的天然性;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都体现了家庭性和手工性,不是工业生产。
传统民族服饰的材料主要以棉麻,毛、真丝为主,其它还有各种兽皮,鱼皮。
除此之外,还有应用不太多的纸纤维和果实的韧皮纤维,如香蕉、椰子等果实的韧皮纤维。
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面料多为天然纤维,染色多以蓝、黑或本白等纯色为基底色,为了丰富其服饰,其中搭配了其它许多丰富的色彩,使用了原色、纯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增强色彩的对比,形成鲜明、艳丽、装饰性极强的效果。
而这种色彩搭配现今也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淡雅纯朴的素色中也会在局部出现不同比例的互补色。
独一无二大胆的用色: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其中却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的效果,效果却不落俗套。
许多设计师们纷纷在借鉴运用此种搭配,英国著名设计师HusseinChalayan曾在其发布会上充分展示了这一配色效果,以苗族的服装为灵感,尝试以黑色为主调,搭配不同比例的对比色,互补色等鲜艳的颜色,从而产生出一系列丰富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色彩搭配在江南布衣、木真了等国内的知名品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黄色和紫色相搭配,而裙子也由红色和绿色的面料相拼接,虽说这样的服装确实不显得高雅,但却散发着一种纯朴的气息。
在电子化、都市化的今天,淳朴自然的感觉反而成了人们所追求的。
三、民族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民族元素,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新鲜的时尚感,席卷了变化万千的时尚舞台。
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近年来民族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大肆的运用。
设计师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格、图案、色彩、式样和材料中寻求创作的灵感。
民族文化精神对现代时尚的影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和再现,它是现代服装设计师全新的创造。
设计师们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得到创作启示,激发创作灵感,从中提炼出精华所在;并结合现代时尚精神和自己的艺术思想,创作出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现代时尚精神的服饰艺术作品。
因为它既体现了世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又给现代流行服饰注入了一股乡土风情。
今天,人们可以采用现代先进的服装制作工艺制作出带有不同民族风格的,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服饰。
从最新的时尚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民族元素的应用在流行趋势上绝对是一股锐不可挡的新势力。
民族元素已渗入了时尚的各个领域,受到了设计大师的青眯。
这些元素往往被认为最能表现出民族意识和民族的个性。
当今服装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放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的强化和体强。
在进行了大量的民族服饰设计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民族服饰时代化研究和设计的紧迫性,广大群众都希望具有时代特点和本国民族风格的时装多多问世,但我们服装设计行列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努力还很不够,把珍贵的民族服饰遗产从文物堆、博物馆中解救出来,使它们焕发新的魅力,为时代服务,为人民生活添彩,为世界的时装百花园增色,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一个从事服饰设计专业技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现代人喜欢追求新的东西,由于大量信息的重复,导致感觉的麻木。
在这种背景下,要去激活原本尘封的神经,就必须有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突破口,就需要一种精神内涵丰富、视觉冲击力超强的形式以让神经为之一振。
民族服饰的审美文化均反映出民族的审美心态和人文精神。
由于我们自古受儒学及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较多,透露着中庸、自然、平淡等审美特征。
而皇族服饰与乐舞的华美、堂皇、宏大也是礼乐文化审美观念的表现。
但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民族服饰的审美文化也会注入新的血液,呈现出崭新的审美理想。
中国独特的民族元素、潮流风尚、设计风格与东方时尚元素将深深吸引世界的眼球。
四:结语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和关注这种美丽的形式。
许多机构也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挖掘、征集、保护、整理。
处于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师们也开始不断的从各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寻找灵感并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既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又丰富了其设计。
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的应用色彩对于服装来说是最先抓住视线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
今服装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放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的强化和体强。
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
我们切不可忘记,民族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堆积,不是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表面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自然生发于中国民族性之中的,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习俗风尚等浸润和深入地发掘中,去进行一种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体现、升华与创造,只有让人民从我们的服饰上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幽远、古朴、粗犷、博大,从我们的服饰中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现代生活的明朗、心潮、轻灵,我们才能给现代人创造。
提供适合其审美需求的美的气度、美的神貌、美的心绪、美的情境的服饰,才能创造出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新的中国服饰。
参考文献1.胡梅芳《民族服饰与创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22.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1)3.彭梅.《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语言在设计中的装饰手法》大众科技, 2005 (8)4.董雪丹《中国民族服装化的理论探索》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3(6)5.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