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研究
科目:一、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根源和动因
二、武装冲突的特点
三、局部战争类型与特点
四、打赢局部战争和应对武装冲突的策略
一、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根源和动因
(一)殖民主义为争夺和维护殖民利益和势力范围而诉诸战争。
(二)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斗争蓬勃兴起而引发的战争。
(三)领土争端、海洋权益争夺、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激化而导致的战争。
二、武装冲突的特点:
一)美国以军事手段“塑造”地区政治版图依然是引发持续性、大规模武装冲突的主要原因
二)宗教、民族和地缘政治因素是各国国内发生暴力冲突和内战的根源。
三)恐怖组织利用冲突国家的乱象积极进行渗透,与相关武装组织合流,
使得武装冲突越来越显现出“恐怖”特点。
四)从冲突样式分析,以低强度冲突为主。
五)冲突造成的平民伤亡越来越大。
三、局部战争类型与特点
一)局部战争的类型。
局部战争由于其原因、时间、地域、规模、目的、手段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原因上区分
2、从时间上区分
3、从地域上区分
4、从规模上区分
5、从目的上区分
6、从使用武器类型上区分
7、从战争性质上区分
二)局部战争的特点
1、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
2、战争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
3、战争的爆发多具有突然性
4、大量使用新式武器
四、打赢局部战争和应对武装冲突的策略
(一)从战略上看。
“慎战”、“合交”、“伐交”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作战指导上看。
时、空、人三要素日趋重要和深奥。
全球局部战争与冲突集中于五个地区
中东地区。
2010年,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几大热点均无实质性突破,中东依旧是全球安全形势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2010年共发生各类武装冲突十数起,以色列成为各类冲突的主角。
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但安全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仍然冲突不断,双方在加沙地带共爆发8次武装冲突,造成巴方11人死亡,多人受伤,以方2人死亡。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的矛盾激化。
黎巴嫩和以色列的矛盾仍未能得到根本缓解。
8月3日,黎巴嫩军队在黎南部边界的阿达伊萨地区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3名士兵死亡和部分平民伤亡。
伊拉克战争终于结束,但安全形势并未根本好转。
2010年,美国正式从伊撤出战斗部队,但伊仍持续遭受各类暴力活动和自杀袭击的困扰。
8月31日,奥巴马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军在伊拉克历时7年多的作战任务正式结束。
9月1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巴格达驻伊美军基地主持了美军任务转换仪式,宣布“新黎明行动”正式取代自2003年以来的“自由伊拉克行动”。
拜登表示,美国政府已兑现了向美国和伊拉克人民做出的承诺,并表示余留美军将于2001年底全部撤出。
美军如期从伊撤军,一方面体现了美战略重心东移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其急于摆脱伊战的无奈。
尽管伊总理马利基表示,美战斗部队撤离后伊拉克部队“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承担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但伊国内形势并未出现根本好转,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非洲地区。
2010年,非洲一些国家依旧遭受内战困扰,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刚果(金)国内冲突没有停息的迹象。
刚果(金)部族武装共向政府军营地发动3次袭击,造成政府军9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政府军与部族武装暴动分子发生数次激战,共剿灭150余名恩耶雷族武装暴动分子,其作战力量被其基本歼灭。
另一方面,驻刚果(金)联合国维和部队频遭武装分子袭击,造成一定伤亡。
尼日利亚发生教派冲突,造成严重伤亡。
索马里再次暴发武装冲突。
索马里政府自1991年被推翻后,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反政府势力与政府军频频交战,仅过去3年就有2.1万人因各类冲突而丧生,150万平民被迫逃离家园。
由于长期战乱和极端贫困,索马里如今已经成为恐怖袭击的天堂和地区形势动荡的源头。
独联体地区。
2010年,独联体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和,俄罗斯国内发生数起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一些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爆发武装冲突,个别国家发生了骚乱。
阿富汗和南亚地区。
阿富汗战争久拖不决,联军对塔利班发动大规模攻势但并未得到实质性进展,塔利班武装凭据山区同以美为首的联军展开游击战,虽遭受恐怖主义之害,印、巴国内还爆发了武装冲突和严重骚乱。
阿富汗是2010年全球局部战争的焦点。
2010年是美实施“阿富汗”战略的关键一年,以美国为首的驻阿联军多次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力图清剿塔利班残余势力。
自奥巴马宣布增兵以来,驻阿美军目前已达10万,联军总数逾15万。
联军优势明显,连续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共击毙塔利班武装分子600余人。
2月,1.5万名美军和阿政府军在南部赫尔曼德省重镇马尔贾地区展开代号“共同行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作战效果并不理想。
9月,联军再次对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发起攻击,力图从根本上瓦解塔利班势力,但仍未达到预期目的。
继美国提出2011年7月撤军计划后,北约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8月荷兰将逐步撤出驻阿部队,加拿大和英国计划于2011年撤军,德国决定自2012年开始逐渐减少驻阿部队,波兰也表示将于2012年年底前完成撤军。
面对这种情势,美国一面加强打击力度。
一面谋求尽快脱身。
随着美军在阿富汗增兵,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部分力量开始向巴基斯坦渗透和转移,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2010年3月下旬开始,巴安全部队对盘踞在奥勒格宰地区的塔利班武装展开清剿行动,共击毙700多名塔利班分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夺回大片被非法武装控制的地区。
美军也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空中打击力度,炸死多名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重要成员,其中包括“基地”组织三号人物穆斯塔法·阿布·耶齐德。
另一方面,驻阿美军频频展开越界打击行动,在巴境内一些部落地区造成大量无辜伤亡。
2010年,驻阿美军无人机对巴西北部靠近阿富汗边境的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发动40多次空袭,造成300多人死亡。
自2008年以来,美军无人机在阿境内共发动220多次空袭,超过1000多人被告炸死。
针对巴政府清剿行动,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展开疯狂报复,接连发动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010年全年,巴国内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造成600余人死亡,逾千人受伤。
对印度来说,2010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武装冲突,印安全部队频遭反政府武装袭击,导致重大伤亡。
东地南亚、东北亚和其他地区。
除了上述地区外,世界其他地区也不安宁,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地区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在东南亚,泰国和菲律宾政局动荡,冲突时有发生。
2月16日以来,泰国南部也拉府、那拉提瓦府和北大年府共发生31起炸弹袭击事件,造成56人伤亡,其中包括27名军人。
另外,红衫军与政府军的冲突共导致21人死亡,875人受伤。
2010年,菲律宾军警和政府人员多次遭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共造成20众死亡,23人受伤。
菲政府军共击毙9名武装分子,4名军警人员遭武装分子劫持。
在东北亚,朝鲜与韩国在争议海域发生交火,半岛局势骤然升级。
11月23日,韩国和朝鲜在两国有争议的西部海域相互炮击。
事情的起因是,韩国不顾朝鲜一再反对和严厉警告,执意在两国争议海域举行军事演习:朝鲜首先炮击韩国延坪岛,造成韩方4人死亡,10人受伤。
韩军发炮反击,朝方伤亡不明。
韩国誓言将对朝鲜挑衅行为进行强硬回击,朝鲜则声称对韩进行二次炮击。
12月20日,韩国海军在延坪岛海域举行实弹射击训练,朝鲜则严阵以待,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出乎意料的是,朝鲜此次未作出反应,称“不值得反击”。
23日,韩国又在朝鲜边境地区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陆、空联合演习。
27日,韩国又在全国23处海域举行为期5天的实弹演习。
舆论分析,韩国近期的密集演习,意在挑战朝鲜底线,朝鲜暂时“隐忍”的背后可能预示着更大的反击行动,不排除进行第三次核实验的可能。
对于日益升级的半岛局势,中国进行一连串的外交斡旋并呼吁六方会谈各方举行紧急磋商,但未得到美、韩的积极回应。
迄今为止,半岛紧张局势仍未得到缓解。
(2011/3/15军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