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示范

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示范

太阳电池组件成品技术规范编写:校对:审核:会签:、、、、、、批准:太阳电池组件技术总规范1目的通过制定太阳电池组件技术总规范,使公司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及质量处于规范、可控的状态。

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2适用范围2.1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太阳电池组件的技术要求、外观质量及性能要求。

2.2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客户另有要求除外)。

2.3本技术规范不能取代本公司与客户签订的技术协议。

3职责权限3.1技术开发部制定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品技术总规范;3.2公司各相关部门在电池组件生产、检验等环节依据本规范执行。

4引用文件4.1 GB/T 9535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IEC 61215-2005,IDT);4.2 GB/T 20047.1-2006 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结构要求(IEC 61730-1:2004);4.3 GB/T 20047.2-2006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2部分:试验要求(IEC 61730-2:2004);4.4 QEH-2011-RD-I139A太阳电池组件用晶硅电池片技术规范V1.0;4.5 QEH-2011- RD-I115A太阳电池组件用钢化玻璃技术规范V2;4.6 QEH-2011- RD-I121A太阳电池组件用EVA技术规范V2;4.7 QEH-2011- RD-I122A太阳电池组件用背板材料技术规范V2;4.8 QEH-2011- RD-I114A太阳电池组件用焊带技术规范V1.2;4.9 QEH-2011- RD-I123A太阳电池组件用接线盒技术规范V2.0;4.10 QEH-2010-RD-I118A太阳电池组件用铝合金边框技术规范;4.11 QEH-2011-RD-I119A 太阳电池组件用透明胶带技术规范V1.0;4.12 QEH-2011-RD-I124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工艺过程卡汇总V4.0;4.13 IEC 60364-2005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of buildings-Part 5-51 Selection and erection of electrical equipment-Common rules.5定义5.1 组件:具有封装及内部连接的、能单独提供直流电输出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太阳能电池组合装置。

6内容6.1 关键材料要求用于制造晶硅太阳电池的所有材料应根据客户要求,考虑强度、耐用性、化学物理性能,选用通过新材料实验验证、合格供应商提供的、经过品质原材料检验合格入库的材料。

关键材料要求如下:6.1.1电池片电池片要符合《QEH-2011-RD-I139A太阳电池组件用晶硅电池片技术规范V1.0》要求的电池片,同一板组件中电池片应为同一品牌,且同一电性能分档的电池片,表面颜色均匀,电池片表面无明显色差、无碎片。

所有电池片均无隐形裂纹。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技术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1.2 内部导线和载流部件内部导线和载流部件应具有满足要求的机械强度和电流传输能力,具体的外观要求、性能要求参考《QEH-2011- RD-I114A太阳电池组件用焊带技术规范V1.2》。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技术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1.3 上盖板上盖板材料常规采用低铁绒面钢化玻璃,玻璃的外观性能等要符合《QEH-2011- RD-I115A太阳电池组件用钢化玻璃技术规范V2》。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技术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1.4下盖板常规组件的下盖板一般采用具有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电气指数等性能的聚合物。

聚合物的具体外观要求、性能及应通过的老化实验等要符合《QEH-2011- RD-I122A太阳电池组件用背板材料技术规范V2》。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技术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1.5 粘结剂常规组件中用的粘结剂一般为EVA,具有高透光性、良好的弹性、良好的电绝缘性,且与上盖板、下盖板的剥离强度达到一定粘结力等性能,具体要求参考《QEH-2011- RD-I121A太阳电池组件用EVA技术规范V2》。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技术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1.6 边框常规组件一般采用金属边框,便于组件与支架的连接固定,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

具体材料及性能要求参考《QEH-2010-RD-I118A太阳电池组件用铝合金边框技术规范》。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技术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1.7接线盒(含连接器、导线和二极管)接线盒的结构与尺寸应为电缆及接口提供保护,防止其在日常使用中受到电气、机械及环境的影响。

电性能应满足相应的电压和电流要求。

具体性能要求参考《QEH-2011- RD-I123A太阳电池组件用接线盒技术规范V2.0》。

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通过实验验证后,由供需双方商定。

6.2 结构及设计要求6.2.1 组件结构要求及实验要求,参考《GB/T 20047.1-2006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结构要求》及《GB/T 20047.2-2006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2部分:试验要求》。

6.2.2应能够在IEC 60364-5-51规定的AB8类环境下工作。

6.2.3 金属部件: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部位使用过程中,会引起腐蚀的金属,不允许单独或组合使用,作为产品必须但不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的铁或低碳钢等部件应施以电镀、油漆或瓷漆等来防止腐蚀。

简单的剪切边缘和冲孔不要求附加保护。

6.2.4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无绝缘的不同电位体之间以及带电体和与可接触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允许小于表1和表2的规定。

这些要求不适用于组件内部带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其距离应满足部件相关要求。

这些要求也不适用于固体绝缘材料,材料的绝缘特性可以利用GB/T 20047.2列出的试验进行验证。

组件接线端子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用组件的开路电压(Voc)来判定。

如果在端子排上有未标识的接线端子,或有专门标识的接地端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将根据最大系统电压来判定。

表1 现场接线端子之间可接受的最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表2 内部带电体与可接触点之间可接受的最小电气间隙注:光伏组件中的封装材料也会吸湿,封装过程也不保证会形成完全密封。

因此,规定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基于污染度2级、材料等级Ⅲa和Ⅲb、应用等级A、脉冲电压8kV。

小数尾数采用进位法以得到偏于安全的数值。

现场接线端子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在有导线连接和没有导线连接两种情况下测量。

导线应按实际应用时的方式进行连接。

如果端子能适配,产品也没有标注使用限制,所得导线的线规应比要求的大一号,否则,导线用要求的线规。

在决定爬电距离时,不大于0.4mm的间隙的表面之间被认为是相互接触的。

6.2.5 设计要求组件的生产,根据客户的要求,按照BOM中要求的准备生产。

BOM中主要内容包含:(1)产品特性:电池片类别、组件功率、外型尺寸、电池片功率等要求;(2)技术图纸编号:装配图编号、正/背面图编号、铝合金加工图编号、大包装箱编号、小包装箱编号、托盘编号及标签编号;(3)特别联络事项;(4)规格:Pmax、Uoc、Isc、Ump、Imp、电路连接方式及排列方式;(5)主要原材料、附属材料的名称、规格、厂家信息;技术图纸的编号原则:(1)正面图:LN-ACR-B-XXX,LN-ACR-B-代表组件装配图,XXX为图纸索引号;(2)背面图:LN-ACR-C-XXX,LN-ACR-C-代表组件装配图,XXX为图纸索引号;(3)装配图:LN-ACR-D-XXX,LN-ACR-D-代表组件装配图,XXX为图纸索引号;(4)铝合金截面图/加工图:LN-ALK-E-XXX,LN-ALK-E-代表组件装配图,XXX为图纸索引号;生产过程要严格按照《QEH-2011-RD-I124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工艺过程卡汇总V4.0》中要求的作业条件和作业方式进行,产品尺寸要求及公差要求按照相对应图纸进行生产、检验。

6.3 外观要求《GB/T 9535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对于设计鉴、定型和性能造成影响严重外观缺陷要求主要有以下几项:(1)破碎、开裂、或外表面脱附,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2)弯曲、不规整的外表面,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的不规整以至于影响到组件的安装和/或运行。

(3)一个电池的一条裂缝,其延伸可能导致超过一个电池10%以上面积从组件的电路上减少;(4)在组件的边缘和任何一部分电路之间形成连续的气泡或脱层通道;(5)丧失机械完整性,导致组件的安装和/或工作都受到影响(6)互联条或接头有缺陷。

根据以上几点要求,针对具体组件情况,我公司生产组件要达到外观判断标准,具体参考附件1《外观判断标准》。

外观不合格组件由品质中心组织评审,作出三种处理方案:(1)降为B级、让步放行;(2)返回生产进行修理,返修合格的按正常工艺流程继续进行;(3)无法返修或返修后仍为不合格的组件,等待处理。

6.4 EL测试6.4.1 环境要求温度:15~30℃,湿度≤70%;6.4.2测试仪器:EL测试仪。

6.4.3 测试标准和过程EL测试基本标准和过程如下(具体操作参考QEH-2011-RD-I124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工艺过程卡汇总V4.0中要求进行):(1)开启EL测试仪,启动软件;(2)打开直流电源供应器的电源开关,根据所测试的组件调整电压和电流值,125版型电流调整为5~7A,156版型电流调整为7~9A;(3)按要求连接好正负极,电脑屏上显示图片是否合格,具体参考附件2《EL测试判断标准》。

合格,方可传入下一工序,不合格单独放置,做好记录,并报告品质中心等待处理;(4)测试完成后,关闭EL测试仪。

6.5 耐压、绝缘及接地阻抗测试耐压、绝缘及接地阻抗测试基本标准和过程如下(具体步骤参考QEH-2011-RD-I124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工艺过程卡汇总V4.0中要求进行):6.5.1环境要求:温度为环境温度15~30℃,相对湿度≤75%;6.5.2装置:绝缘耐压测试仪;6.5.3耐压测试标准和过程(1)按照正确的方式连接绝缘耐压测试仪;(2)将组件的正、负极引出端短接后,接到绝缘耐压测试仪的正极或接地端;(3)将组件边框的裸露处接到绝缘耐压测试仪的负极,绝缘耐压测试仪的负极与铝合金边框在安装孔或连接拐角的裸露处紧密接触;(4)按下绝缘耐压测试仪的高压测试枪开关,测试开始,以不大于500V·s-1的速率增加绝缘测试仪的电压,将测试仪电压增加至3600V,维持此电压1s,如果系统报警(漏电流≥50μA,系统会自动报警),则组件不合格,如果不报警,则组件合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