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发布时间:2005-12-12】
为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
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
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的检测指标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监测对象为3〜69周岁的中国国民,分为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学生)(7〜19岁)、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69岁)四个年龄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近30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行
政村抽取和测试了494,524人,其中,幼儿54,462人、儿童青少年(学生)249,489人、成年人163,448 人、老年人27,125人,获得有效数据21,921,048个。
一、国民体质基本状况
>>幼儿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儿童青少年(学生)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老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二、国民体质综合指数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75,比2000年提高了0.75 %。
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为99.14 , 比2000年降低了0.86 %;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为90.35,比2000年降低了9.65 %;国民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为103.43,比2000年提高了 3.43 %。
(注:以2000年为100计算,数值越大表明体质水平越高。
)
>>幼儿体质综合指数>> 成年人体质综合指数
>>老年人体质综合指数>> 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
三、国民体质评定等级
国民体质优秀率为13.8 %,比2000 年增加了 1.5 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5.2 %,比2000 年减少了0.2 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8.2 %,比2000年减少了 1.2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2.8 %,比2000 年减少了0.1 个百分点。
(注: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于2003年颁布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适用于3〜69周
岁国民个体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测试与评定,综合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
幼儿体质优秀率为11.2%,比2000年减少了 1.4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5.2%,比2000年增加了0.2
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3.6 %,比2000年增加了 5.5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0.1 %,比2000 年减少了 4.2 个百分点。
与2000 年相比,城镇幼儿体质优秀率减少了0.2 个百分点,良好率增加了0.4 个百分点,合格率增加了3.6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3.8 个百分点;乡村幼儿优秀率减少了2.6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0.1 个百分点,合格率增加了7.4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 4.6 个百分点。
成年人体质优秀率为15.5 %,比2000 年增加了 2.7 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5.8 %,比2000 年减少了0.2 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5.5%,比2000年减少了3.3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3.2%,比2000 年增加了0.9 个百分点。
与2000 年相比,城镇体力劳动者体质优秀率增加了 3.0 个百分点,良好率增加了0.5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3.2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0.3 个百分点;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优秀率增加了 4.1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0.4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3.5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0.2 个百分点;农民优秀率增加了 1.1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0.6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3.4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增加了 2.9 个百分点。
老年人体质优秀率为9.0 %,比2000 年增加了0.7 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1.6 %,比2000 年减少了0.8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3.8%,比2000年减少了1.8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5.6%,比2000 年增加1.8 个百分点。
与2000 年相比,城镇老年人体质优秀率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良好率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2.4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0.8 个百分点;乡村老年人优秀率减少了0.7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 2.5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1.2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增加了 4.5 个百分点。
四、国民体质主要指标
各主要体质指标均值与2000 年数据对比,结果如下:
幼儿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有所增长,胸围无变化。
身体素质:除网球掷远无变化外, 1 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有所提高。
成年人身体形态:男性身高略有增长,体重、胸围、腰围明显增长,臀围无变化;女性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无变化,胸围略有降低。
身体机能:男性肺活量无变化,女性明显降低。
身体素质:男女纵跳、俯卧撑/I 分钟仰卧起坐明显提高,握力、背力无变化;男女坐位体前屈有所降低;20〜34岁年龄段男女闭眼单脚站立明显提高,35〜59岁年龄段无变化;男女
选择反应时有所提高。
老年人
身体形态:男女身高无变化,体重、胸围(65〜69 岁女性无变化)、腰围略有增长,臀围明显降低。
身体机能:男女肺活量明显降低。
身体素质:男性握力无变化,女性握力略有降低;男女坐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明显降低;男女选择反应时明显提高。
五、国民体质变化特征
经分析,国民体质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如下:
(一)国民体质总体水平略有提高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显示,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 年略有提高。
其中,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降低幅度最大;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60 〜69岁年龄段老年人降低幅
度最大;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提高幅度最大。
不同年龄段人群各类体质指标的变化存在差异:幼儿体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其中,身体形态水平无变化,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体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其中,身体形态、机能水平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40〜59岁年龄段成年人体质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其中,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水平略有提高;老年人体质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其中,身体形态、机能水平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水平有所提高。
(二)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
利用BMI 筛查,成年男性肥胖率为9.3%,比2000 年增长了 1.7 个百分点,20〜44 岁年龄段
随年龄增长而增大,40〜44岁年龄段最高,达到11.7% ,45岁后保持在该水平。
农民肥胖率为7.7%,比2000 年增长了 1.8 个百分点;城市体力劳动者肥胖率为9.4%,比2000 年增长了 1.6 个百分点;城市非体力劳动者肥胖率为10.8%,比2000 年增长了 1.7 个百分点。
此外,成年男性超重率达33.2%,比2000 年增长了 1.3 个百分点,随年龄变化趋势与肥胖率相同。
(注:
BMI 计算公式为体重/ 身高2(千克/ 米2)
评价标准:BMI V 18.5为“体重过轻”,18.5 < BMIV 24.0为“体重正常”,
24.0 < BMIV 28.0 为“超重”,BMI>28.0 为“肥胖”。
)
(三)20〜69 岁年龄段城乡人群体质水平差距明显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显示,20〜69 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体质水平高于乡村人群,而且城乡差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其中,20〜39 岁年龄段城镇人群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3.00,乡村人群为102.11;
40〜5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24,乡村人群为98.27;60〜69岁年龄段城镇人
群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1.48,乡村人群为97.88。
另一方面,国民体质评定等级结果也显示出同样的特点。
20〜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
20.2%,不合格率为9.3%,乡村人群优秀率为10.9%,不合格率为17.2%; 40〜59岁年龄段城镇人
群优秀率为16.9%,不合格率为11.1%,乡村人群优秀率为8.2%,不合格率为21.1%;60〜6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12.7%,不合格率为10.0%,乡村人群优秀率为 5.1%,不合格率为21.4%。
(四)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大于103.00 的有上海、江苏、山东、广西、北京 5 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100.00〜103.00 之间的有江西等15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97.00〜100.00 之间的有宁夏等7 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小于97.00 的有新疆、贵州、青海、西藏 4 个省(区)。
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