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白塞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1-17T09:29:40.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高应兵张智斌杨仓良[导读] 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然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其病因认为与“虫毒”有关。

高应兵张智斌杨仓良(宁夏秦杨风湿病医院宁夏银川 750011)【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418-02 【关键词】白塞病中医治法中西医结合治法甘草泻心汤白塞病(BD)或称为白塞氏综合征,又译作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最为常见,但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肺肾等脏器亦可受累的一种原因未明的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清且无特效办法,故归为难治病范畴。

近年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使本病的治疗研究有了更加可喜的苗头,现将近5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然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其病因认为与“虫毒”有关。

如汉·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唐·孙思邈《千金方》也指出:“狐惑病……其毒在喉咽为惑病,在阴肛者为狐病。

……毒食于上者,则声嗄也。

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湿毒气所为也。

”这里都强调了湿热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陈德霞等[1]认为“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邪气内舍是BD发病的外部条件,湿热毒瘀胶结为BD的病机关键。

”龙田[2]则提出:“BD的病因病机离不开肝,肝经环绕阴部,上通于咽喉,连接于目系,湿热毒邪熏蒸则前阴蚀烂,其热毒循肝经自下而上冲,则口腔溃烂,热毒上攻则畏光目赤。

”可见古今医家对BD 病因病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主要由毒邪所致。

此认识已逐渐被现代医学的感染学说所证实:1937年首次提出BD病名的Hulusi Behcet 本人就认为微生物在BD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出病毒病原学假说。

研究者[3]发现白塞病与结核感染有密切关系。

刘相东等[4]研究提示BD体内多种病毒抗体滴度普遍较高,从患者的受累部位及外周淋巴细胞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基因。

2 治疗研究2.1 单味中药鲁缘清[5]治疗本病急性期以生甘草清热解毒,缓解期用炙甘草补益中州,顾护脾胃,用量以30-50克为宜。

其意在于取甘草抗溃疡的药理效应,从而用于口腔溃疡及其它部位溃疡的治疗。

张翠贞[6]则重用玄参50克以上配生地、重楼、甘草、附子、肉桂、白及、蒲黄、栀子等治疗白塞病,疗效显著。

2.2 辨证论治张华东等[7]提出白塞病中医辨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辨病、辨症、辨证相结合。

在治疗上强调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配以活血药;缓解期重在全身调理为主。

徐重明等[8]对本病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收效甚好,即对脾经湿热内蕴上犯型用清胃散或泻黄散加减;肝经湿热化火上炎型用龙胆泻肝汤;肝经湿热下注型用龙胆泻肝汤合三仁汤或龙胆泻肝汤合八正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等,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合十全大补汤加减。

陈旋等[9]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消除溃疡。

自拟消减白塞汤:黄芪、黄芩、炒黄柏、当归、生地、旱莲草、枸杞各10g,芦根30g,土茯苓、生薏仁、麦冬各15g,菊花12g,生甘草8g,赤芍9g,红花6g,随证加减治疗本病19例,总有效率96.67% 2.3 专方专法罗微等[10]用清热解毒、燥湿活血法(选用黄芩、黄连、生地、知母、连翘、蒲公英、地丁、丹皮、赤芍、生甘草等)治疗白塞病疗效可靠。

张永熙等[11]用狐惑汤治疗白塞病41例,总有效率85.3%。

狐惑汤:知母、黄柏、生地、龙胆草、栀子各15g,丹皮、赤芍、丹参、麦冬、黄芩、当归、何首乌、枸杞子、金银花、甘草各20g。

考希良[12]用益气托毒汤(黄芪45g,白芍30g,大青叶15g,生甘草、炙甘草各15g,雷公藤、当归各9g,白及6g)治疗BD16例,总有效率93.75%。

高凤云等[13]用玄花解毒饮(玄参、金银花各30g,水牛角、连翘、黄连、赤芍、当归、生甘草各10g,蒲公英、黄芩各15g,半夏6g),治疗急性期BD30例,总有效率83.3%。

刘自伟[14]采用内服与外用中药治疗本病100例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2%。

方药:养阴解毒汤(自拟):麦冬、玄参、蒲公英、穿心莲、白术各20g,石斛25g,生地、元柏、知母、泽泻、茯苓各10g,土茯苓、金银花各30g,牛膝10g。

2.4 专家经验王新陆教授[15]集多年临床经验提出:BD病机强调本虚标实,责之湿热脾虚,肝肾阴亏。

湿热蕴结重在除湿,健脾是关键;肝肾阴虚,滋阴必以引火归元,常以一贯煎加减变化;稳定期常见脾肾阳虚,余邪未尽之证,常配甘草泻心汤,黄芪桂枝汤,胃苓汤,真武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方。

柴守范[16]提出从络病的角度来论治白塞病颇有新意,认为络脉瘀滞、络脉损伤是白塞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初期热毒蕴结,致络脉失和,应泻火解毒,兼以凉血护阴;若湿热壅盛,阻滞络脉则以清热利湿通络为法。

高凤云[17]亦从络病角度诊治本病收效甚好,急性期治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通经透络为主,方用玄花解毒饮;缓解期气血亏虚,络脉失荣型,治以益气养血,养络荣络,兼清余热为主,方用八珍汤加味;络阴亏虚,脉络失荣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润络,兼清余毒为法,方用一贯煎加减;络阳亏虚,寒凝络痹型,治以温阳散寒,煦络通络为法,方用补阳通络汤。

2.5 中西医结合2.5.1 中西药并用王冬英[18]中西药并用治疗BD50例,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泼尼松)总有效率73%。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施治,湿热毒蕴型用四花四草汤(自拟);气阴两虚型用四参四根汤(自拟),总有效率96%,两者比较P<0.05。

王永强[19]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2例。

治疗组口服泼尼松,硫唑嘌呤加中药龙胆泻肝软胶囊治疗两周,对照组仅用西药,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好转2例,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丁倩[20]用龙胆泻肝汤加用激素(强的松口服,地塞米松点眼,球旁注射地塞米松)治疗BD并虹膜睫状体炎14例22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7只眼,无效3只眼,总有效率86.3%。

2.5.2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林志翔等[21]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配合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本病35例结果总有效率94.4%,且毒副作用小。

万玲等[22]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本病50例,总有效率为92%。

2.5.3 中药提取剂与西药联合应用陆小萍[23]则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及复方甘草酸苷片,配以盐酸美他环素胶囊口服,证明两药联合应用后比单用西药疗效显著,差异非常显著。

徐建等[24]亦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本病28例,其中治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

3 存在的问题及治疗展望白塞病病程迁延难愈,证情复杂多变,近年来对白塞病的治疗研究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还应看到采用中药外用及针灸等传统方法的报道不多,中医药治疗BD的实验研究较少,对BD各证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尚处于空白,尤其缺乏进行疗效学评价的动物模型,更无适用于中西药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这均是今后需要更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

总之,白塞病虽然属难治病范畴之一,现有的研究资料则证实,以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及专法专方研究均呈现可喜的苗头,如若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研究方法的结合和引入,相信本病的治疗效果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1]陈德霞,姜伟洲.白塞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8,28(7):472-473.[2]龙田.白塞病辨证论治体会[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3):53-54.[3]周云霞,吕昭萍.白塞病与结核感染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9,24(19):1742-1743.[4]刘相东.白细胞介素Ⅰ受体拮抗剂基因型2/2与白塞病葡萄膜炎易感性的相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50):399-401.[5]鲁缘清.甘草在白塞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537-1538.[6]张翠贞.玄参善治白塞病[J].中医杂志,2010,51(3):248.[7]张华东,葛琳,王海隆,等.白塞病中医辨证思路之吾见[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1851-1852.[8]徐重明,白迎堂.汪自源辨证治疗白塞病经验[J].河北中医,2010,32(1):25.[9]陈旋,安凤敏.中医药综合治疗白塞病1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921.[10]罗薇,张楠,阎晓萍.清热解毒,燥湿活血法治疗白塞病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132-133.[11]张永熙,卢彦平,李国强.狐惑汤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6(5):1118.[12]考希良. 益气托毒汤治疗白塞病1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8(4):329-330.[13]高凤云,武素芹,于惠敏,等.玄花解毒饮治疗急性期白塞病30例[J].河北中医,2010,32(1):116.[14]刘自伟.中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82.[15]王中琳.王新陆治疗白塞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9):635.[16]柴守范.从络病论治白塞病的理论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12):550-551.[17]高凤云.从络论治白塞病经验[J].河北中医,2009,31(4):550-551.[18]王冬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5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692.[19]王永强.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1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2161.[20]丁倩.龙胆泻肝汤、激素治疗白塞病并虹膜睫状体炎14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58.[21]林志翔,姜元芹,戴禄清,等.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中药治疗白塞病的疗效[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14(1):75-76.[22]万玲,赵瑞芳,周威.用反应停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白塞病50例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5):659- 661.[23]陆小萍.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美他环素治疗白塞病20例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0,23(6):975.[24]徐建,吕昭萍,陈华英.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白塞病28例临床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08,30(4):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