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创新研究1.研究方向本研究研究问题聚焦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改进与创新层面。
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即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策略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部分,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因此它介于宏观理论与微观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成熟的教学理论解决“应然”问题,侧重于论述“应该怎样”和“为什么应该这样”,而教学策略则解决“实然”问题,侧重于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应该的事”。
本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意及教育策略具体指依据已有教学经验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总结而成的一套小学语文“循环递进式”教学策略。
具体来说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分阶段步步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通过递进、循环的形式做到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地开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高效、轻松地积累大容量的语文知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不断向前推进又不断回复加深的循环运动状态,最终达到语文能力和素养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在低年段注重朗读积累、识字、写字以及习惯的培养,尽快解决识字的问题,让学生能提早阅读,尽快进入独立阅读阶段,尽早培养阅读兴趣。
写字教学需要将方法指导和科学训练相结合,不能一味地机械抄写。
阅读教学教师不应繁琐地分析课文内容,应当将课文当成一个个的故事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故事,学生在多次循环的朗读过程中挑出其中的生字词进行强化记忆。
默读感悟、语言积累、概括和具体的读写转换训练是中年段语文教学的核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同时更应该从写作的角度关注文章的构段方式以及篇章结构。
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不是串讲课文、草草读过,也不是课文分析偏重于人文思想的感悟和感动,而是从写作的角度牢牢把握概括和具体这两个核心词语来展开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深层理解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动,作者怎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动。
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和体会作者如何写具体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的习惯培养。
高年段注重默读理解、积累语言,以及概括提炼篇章逻辑结构、培养写作实践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要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教育教学价值来组织教学活动,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表达方法。
在这个阶段,不仅要深入理解课文,而且要大量积累语言,学习相关写作技巧,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中去。
同时由于高年段学生自学能力普遍增强,可以适当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内化环节进行彻底的颠倒,以教学视频的方式教给学生新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获得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并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
此套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创意或策略的形成、完善及有效性推广研究是本研究的研究方向。
2.研究意义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在国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与社会对教育不太满意的矛盾运动中日渐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随之拉开,北京市率先抛出中高考改革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提出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而把语文的分值提高,这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也更加引起了人们对语文教改的关注。
国家加大中高考改革力度,表面上看是分数的变化,实则蕴含着社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冀盼,意味着对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理性认知和对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无限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只是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优质的语文教学效果取决于遵循语文学习的学科规律,而其关键之处还在于要有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进行推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提出这样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是在着重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语文“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必须以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目标探究实施语文教学的核心策略。
这一理念的提出,引导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宏观调控”,是语文教学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标志。
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达到效益最大化,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研究提出小学语文“循环递进式”教学策略,既是是已有经验教学的总结,也有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渗透。
这一教学策略的形成与开展,对于落实新课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因为通常来说,理念作为一种揭示规律的抽象理论,不是直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
从理念到行为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有对接的桥梁,这就是实施策略和方式方法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准确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研究从操作层面探讨比较优化的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作进一步的诠释。
与此同时,本研究对于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该项研究直面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死挖教材、视野封闭,机械训练、不堪重负,少、慢、差、废等问题,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做到简化头绪,加大容量,提升效率,期待为同行们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
3.研究目标本研究期待达到以下目标:(1)依据已有教学经验及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形成一套完成的“循环递进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从而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把学习语文的工具交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兴趣带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方法和工具兴致盘然地走进生活中的语文世界。
(2)对“循环递进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及推广研究,期待可以为同行们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4.研究基础(1)理论基础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核心思想是“现代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最理想的发展”。
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
认为教学原则是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基本点。
赞科夫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体现其核心思想,适用于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
一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赞科夫强调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智力上的潜在水平,适当超前进行,推动和促进学生发展。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调重复。
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高速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原地踏步,对于学生会了的东西不要重复说教。
赞科夫主张强调教学要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是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赞科夫认为,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并强调要针对不同学龄段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儿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五是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机会的原则。
本研究“循环递进式教学法”遵循赞科夫教学五项原则,“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逐步推进。
“循环”即往复回旋,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既强调教学要不断向前深入发展,提高效率,同时也注重分阶段依据学生特点进行,不断巩固新知识。
(2)文献基础国内对于语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出现复苏,为了响应改革的号召,国家以及教育家、学者们开始对我国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
建国初期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为“听说读写”、五十年代中期是“文学和汉语”、六十年代又重兴变为“读写”以及六十年代后期的“政治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此,教育部制订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中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二是“在读写能力上得到提高,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
对于这部大纲的规定,语文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讲”得少、“讲”得精,学生要“写”得多、“练”得多。
这种模式慢慢形成为一种以教师言语为中心、以参考答案为准的现象,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
八十年代初,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的问题,由此在各界产生了系列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发现,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层次以及理念上对我国语文教学模式做出重大贡献。
如从理论研究方面来说,不同的专家学者从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策略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具体介绍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如:朱绍禹的《中学语文教法》、胡明珠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刘福根的《语文教学模式论》以及《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等。
从实践方面来谈,许多教育者开展了系列实践课程,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实践中创建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模式;顾黄初老先生根据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教”的原则,构建的具有‘‘导读”和“导学”特点的“导学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在《新著国文教学法》中提出的“三段六步法”: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一一发展(创作、活用),成为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语文教学模式。
之后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许多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新课改以来,国内关于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如雨后春算,蓬勃发展起来。
依据已有文献研究,我国语文教学模式总体分为传统讲听模式及创新模式两个阶段。
1)讲听模式阶段。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几乎不发言,老师说什么就什么,老师所的就是标准。
这种模式不强调创新思维的锻炼,甚至不对独立思考训练做出明确要求。
2)创新模式阶段。
九十年代后期,伴随着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改革创新为形式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开始不断探索。
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