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 二轮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专题卷

2020届 二轮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专题卷

2020届二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专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掌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增加人口数量B.在进行野生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验时,原始投放数量的大小会影响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C.群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D.在一个群落中,种内斗争往往比种间斗争更激烈解析:选D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A正确;在进行野生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验时,原始投放数量的大小会影响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原始投放数量越大,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越短,B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正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种内斗争比种间斗争弱,D错误。

2.(2019·漳州一模)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解析:选D农田的存在,将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正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正确;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不能确定松鼠的种群密度是否相同,因为松鼠的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的数量,D错误。

3.(2020届高三·德州质检)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

生态学家研究海星对贻贝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除去海星会导致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小C.海星是入侵物种,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D.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解析:选D贻贝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 错误;据图分析,除去海星,则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下降,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大,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海星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但海星不是外来物种,C错误;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使得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上升,说明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D正确。

4.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成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反映了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水平。

下列关于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植物密度越大,则所取样方也越大B.调查时应选取样方中的代表物种C.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D.样方随机是指不同地区定点采样解析:选C样方大小应与植物种类有关,与密度无关,A错误;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应对群落中的所有植物进行调查,B错误;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C正确;样方随机是指在不同地区随机采样,D错误。

5.(2019·北京模拟)图中甲、乙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5时刻甲、乙的种群密度相同B.O→t5乙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C.t3→t5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t3→t5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选D t5时刻甲、乙种群的出生率都等于死亡率,但是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 错误;O→t5乙种群的δ先小于1后大于1,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t3→t5乙种群的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密度一直上升,C错误;t3→t5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

6.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初生演替B.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C.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D.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说明该演替过程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解析:选B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c段,优势种不断地变化,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B正确;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变化,C错误;虽然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但是演替过程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错误。

7.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池塘混养技术。

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和青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等为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B.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解析:选B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A错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而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的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错误;环境资源有限,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先增加,最终呈现“S”型增长,D错误。

8.(2020届高三·昆明质检)“鲸落”是鲸尸沉入深海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深海缺乏阳光,是低温、黑暗、高压的环境,鲸尸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一些细菌的分解作用产生硫化氢,另一些细菌再氧化这些硫化氢得到能量,合成有机物,一具大型鲸尸可以维持多种生物生存上百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鲸落中的生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B.鲸落的能量来源之一是鲸尸有机物中的能量C.随着时间推移,鲸落中会发生群落的演替D.与热带雨林相比,鲸落的物质循环功能较弱解析:选A鲸落中的生物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由于鲸尸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所以鲸落的能量来源之一是鲸尸有机物中的能量,B正确;随着时间推移,鲸落中会发生群落的演替,C正确;与热带雨林相比,鲸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物质循环功能较弱,D正确。

9.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A.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竞争中失去原有竞争优势B.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C.大型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至少可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D.该生态系统中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会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故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竞争中失去原有竞争优势,A正确;大型肉食性动物对植食性动物有驱赶作用,使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量之比,故不能说大型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至少可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C错误;大型肉食性动物的迁入使生态系统中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D正确。

10.(2019·南平一模)某稻田中,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构成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下列有关该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拟水狼蛛至少能获得白背飞虱同化量的10%B.用农药杀灭白背飞虱,有利于提高该稻田的抵抗力稳定性C.白背飞虱和拟水狼蛛粪便中的能量均被分解者和水稻利用D.白背飞虱的同化量等于自身的呼吸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解析:选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稻田中一个营养级往往不止一种生物,因此拟水狼蛛和白背飞虱不能代表两个营养级,A错误;用农药杀灭白背飞虱,会导致环境污染,不利于提高该稻田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白背飞虱和拟水狼蛛粪便中的能量均被分解者利用,水稻不能利用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白背飞虱的同化量等于自身的呼吸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正确。

11.有关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Ⅱ、Ⅲ、Ⅳ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Ⅱ、Ⅲ、Ⅳ可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C.若Ⅰ为免疫系统,则Ⅱ、Ⅲ、Ⅳ可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D.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Ⅱ、Ⅲ、Ⅳ可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解析:选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A错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B正确;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正确。

12.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解析:选C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B正确。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和黑藻等真核生物,C错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D正确。

13.(2020届高三·天津调研)如图所示为某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d代表能量值。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d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流向下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C.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且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假设b保持不变,则b/a的值将增大D.若图示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假设该动物的摄入量为e,为了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应提高b/e的值解析:选C由分析可知,d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B正确;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且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强呼吸作用,则a值增大,假设b保持不变,则b/a的值将减小,C错误;提高动物的食物利用率,需提高动物同化的能量,即提高b/e的值,D正确。

14.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

如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A项错误;鸡粪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果树只能利用鸡粪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B项错误;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项正确;该荔枝园还需要给鸡投放饲料,因此,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给鸡投放的饲料中的化学能,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