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欣赏课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
它可以在学生性格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情感、美术素养和对中西方艺术差别的理性认识。
这对以后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都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学的起始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怎样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的安排与方法的指导,是我们所普遍关注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欣赏课程审美能力有效合理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历程中出现了大量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雕刻、绘画与建筑形态,而人们由于生活地域环境和习俗的差别、出现了不同国家对美的欣赏习惯。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角度也不一样;就一个民族而言,不同的地域分布也会造成对美的不同看法;同一地域,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的看法也各有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正在不断地变化,学会欣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我们自身对美的追求与认识,也能够促进优秀美学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大繁荣。
一、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
1 美术作品的特点。
美术作品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对苦难生活的描述,对所向往美好生活的描述,对时下生活状态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或赞颂、或讽刺、
或暗示、或期望、或祝福。
它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的表现手段。
所以,在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要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的状态等等方面,站在作画者的角度去欣赏,透过画布看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义。
通过美术作品去理解美术作品创作年代的时代内容,这些都是美术欣赏课程所要包含的内容。
2 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特点。
就目前中学的美术欣赏课程而言,主要有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和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中间或夹带对现代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欣赏。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分辨美丑的能力还未成熟,因此有效地传授美术欣赏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关系重大的。
一个人的成长成熟不仅表现在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自己所在家乡风俗的热爱上,还表现在对外来事物的兴趣。
通过美术欣赏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了解自己身边的美术作品,辨别区分美丑的同时,也能做到客观鉴赏外来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中学美术欣赏的教学
1 教师主动灌输型。
就是课程以老师主动讲解,学生较少参与为特点。
这种教学的好处是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将有关的美术作品作细致全面的讲解,缺点就是与学生互动比较少,学生能记住的东西不多,更甚的是激发不了学生对美术欣赏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这种教学方法在早期的教学中较常使用,
如今已经逐渐被摒弃。
2 教师主动灌输为主,学生参与为辅。
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改进之后,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时间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时间仍旧是教师讲解,剩余小部分时间进行课堂问答,一是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是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学习机会。
但是事实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进程中发挥不到预想的作用,最后又转变为教师的主动灌输型。
这种方法如今也不常用。
3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型。
这种教学模式是之前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今通过适当的改进之后走入中学的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中,这种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要求做简短的说明之后,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或直接向教师求助,在教学范围之内,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想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但是这种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目前并不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通常是将第二种与第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下,尽可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结束语
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得美术欣赏课程贯穿我国教育的始末。
中学生是性格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进行正确的指引关系重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中学教师在进行美
术欣赏教学时要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欣赏这门课程之后,在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上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