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宣威宛水二小李琼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
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
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
朗读不能有感而发。
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吸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洛杉矶地震视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994年1月17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美国洛杉矶,(播放洛杉矶地震的视频)在短短的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桥梁坍塌,公路断裂。
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
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
)2、那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这对父与子,你想用哪个词?(坚强、勇敢、坚定)老师引导归纳,板书:了不起。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自读感悟: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父亲了不起,又从哪些内容看出儿子了不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默读课文,边默读边认真思考,并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板书:父亲儿子)(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引:从课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
(1)生汇报,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2)师: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出示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是这样吗?请你读一读。
(3)问:你读出了什么?(挖了很长时间)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追问: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事?(挖废墟)在这么长时间里,如果不是机器,而是人的话,按常理他应该在做什么?(吃饭、睡觉、休息)接:而父亲没有做这些,他就在做一件事,在不断的挖掘。
(板书:挖)师:他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钢筋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2个白天一个黑夜,他就在疯狂的在那儿挖。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觉得怎样?(累)(4)指导朗读接:是人的话,都会觉得累,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这种无法想象的累的时候,你又该怎样读?先一人读,后范读,再齐读。
2、师:这位父亲,就这样挖,直到没人再来阻挡他。
(1)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没有希望了,以为他因为失去儿子而精神失常了。
)你从这个“再”字读出了什么?生:曾经有人来阻挡他。
(2)师:那你们找找看,都有哪些人曾经来阻挡他?是怎么阻挡他的?这位父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指名读,后出课件: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没人给他肯定的6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3)问:这段话中通过什么对父亲进行描写?(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师:好心的人,消防队长,警察先生都来劝阻他,为什么?(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太危险了;师:这样下去,甚至要危及到其他的人了,但是这位父亲照样挖。
(4)这么多人曾经劝阻过他,但是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以为他因为失去儿子精神失常了。
)追问:凭什么认为他精神失常了?(答非所问,双眼直直的)接:他是精神失常了吗?他清醒着呢,但是这么一个清醒的人,被人误解,如果是你,你会觉得怎样?(难过、失望、无助)师:没人帮助他,没人阻挡他,没人理解他,这种无助、无奈,这种痛苦,你又该怎么读出来呢?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父亲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36小时过去了,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追问:这是对父亲什么的描写?(板书:外貌)你感受到了什么?(很累,自己也受了伤)衣服“破烂不堪“,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哪儿都是血迹?“哪儿”指身上的哪个地方?(手上、脚上……)4、追问: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事情呢?会出现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呢?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他挖到一具小尸体的时候,他会怎样?(想:这是不是我的儿子呀?会因为悲痛而全身发抖。
)这位父亲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着。
我们已经感受到这份令人心痛的爱,我们再一起读一遍“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爱、信念)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站立起来的就是这句话,(出课件)一起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来劝阻他,让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这位父亲伤痕累累,快要倒下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依旧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6、问:“不论……总……”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不是重复啊?那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这句话呢?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板书:爱)追问:父亲的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郑重承诺呀!要掷地有声的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接: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真挚父爱的感染、熏陶。
(三)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过渡:出示课件,教师引读: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课件(学生)“爸爸,是你吗?(教师)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追问:儿子为什么这样肯定来救他的一定是他的爸爸?课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就是这句话,使儿子在黑暗与恐惧中坚持了38小时。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父子之间的对话。
2、出示课件:“爸爸,是你吗?”“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分角色朗读。
3、问: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动、高兴、儿子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师:从这一组对话中,我们体会到了父子之间彼此深深的信任。
还记得我们刚刚读过的那首小诗吗?出示那首小诗(……)4、让我们想象一下,儿子被困在废墟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随时可能遇到危险,这36小时,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呀!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单,让我们也试着来创作一首小诗。
师评价:写得多生动啊!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儿子也始终坚信:父亲会来救自己!就是因为父亲曾经对儿子有过一个庄严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师:此时此刻,这对父子终于就要见面了,来看看他们最后一次对话。
谁来读父亲的话?“出来吧,阿曼达。
”问:父亲是怎么说的?(声音颤抖)声音颤抖,是内心的激动啊!我们一起来读——“出来吧,阿曼达。
”再读读儿子的话,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出示“不,爸爸。
……不论……在一起。
”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儿子勇敢、坚强。
生:儿子信任爸爸。
6、师:同学们,这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幕啊!地震中的一分一秒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而在这一刻,只有7岁的阿曼达先让同学们出去,正是因为对父亲的这份信任,让他那样的勇敢、坚强、无私。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创了神话般的奇迹。
7、让我们带着种体会,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子呀!老师相信,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益于作者运用的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也能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人物,用上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跃然纸上,形神兼备的。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语言爱动作父亲——→儿子神态(挖)(等)外貌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