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人际功能的视角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_以_简_爱_为例

从人际功能的视角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_以_简_爱_为例

第26卷第5期2008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 urnal o f Quanzhou Nor 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Vol.26 No.5Sep.2008从人际功能的视角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以 简 爱 为例隋 晓 蕾(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之一,它在文体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

以 简 爱 为例,运用人际功能理论尝试着分析小说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对语气、情态及评价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第一人称、隐喻式及评价手段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结论。

关键词:人际功能;语气;情态;评价;小说;人物性格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8)05-0087 04收稿日期:2008-02-27作者简介:隋晓蕾(1972- ),女,黑龙江依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研究。

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下,很多学者运用人际功能来分析各种文本。

施光和辛斌尝试运用功能语言学中有关情态的理论来分析美国宪法,并指出了情态系统在美国宪法中运用的规律[1]。

李诗芳以中文判决书为文本,探讨了人际功能在判决书中所体现的特点与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它所揭示的人际意义[2]。

本文试以 简 爱 为例,从语气、情态及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人际功能对于揭示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际功能概述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重要的元功能之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系统语法指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系统网络(system w ork),又称 意义潜势 (meaning potential)。

这个系统由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

功能语法在于说明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语言的要求,也就是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

他将语言的这些功能概括为 元功能 (m etafunction)。

这是种种语言所固有的,是语言的普遍特征[3]11。

韩礼德所说的元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验(ideational)元功能、人际(inter perso nal )元功能和语篇(textual)元功能。

而人际功能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as intruder)的 意义潜势 ,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是最基本的是给予(giving)和需求(deman ding)。

交际过程中所交换的可以是货物和服务(goo ds &serv ices),也可以是信息(inform a tion)[4]39,[5]68。

这样就形成了四种基本的交际角色:给予信息,需求信息,给予货物和服务,需求货物和服务。

交际角色和交换物品组成四种最重要的言语功能:提供、声明、命令、问题[4]40,[5]69(见表1)。

表1 言语功能二、人物性格的人际功能分析(一)语气分析在功能语法中,语气(mo od)由 主语 (sub ject)及 限定成分 (finite element)构成。

其中主语由名词性词组充当,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任何具有名词特性的词、词组,还可以是小句。

在英语中,作为主语的名词性从句通常置于句尾,而由先行词代替它占据主语位置,在传统语法中也将它称为强调句式。

这类主语对于表现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作用。

夏洛蒂 伯朗特的 简 爱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来叙事表达情感。

在小说中句子的主语为第一人称 I ,更真实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简 爱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征。

小说第二章中简 爱被关在红房子里,简 爱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细致:I w as a discord in Gateshead H all I know that had I been a sang uine这里小句的主语连续用 I 表达了简 爱在遭到表哥的虐待后的气愤之情,作为一个才几岁的孩子,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感叹这个世界对她是多么的不公平,要求平等的意识已在她的心里萌芽,一直到小说的最后,这种要求平等的意识越来越清晰。

在小说中还有多处有这样的描写: I have to ld you,reader, 比如在第十八章中有这样一段:I hav e to ld yo u,reader, I w ould not unlo ve him now,merely because I fo und thatbecause I m ight pass hours in his pr esence because I saw all this attentions appro priated by a gr eat lady I could not unlo ve him,because I w itnessed hourly in him a sty le of courtship 这段话描写了简 爱的一段心理活动。

I have to ld you,reader 以及接下来的几个小句的主语都是第一人称 I , I 既指作者本人,也指小说主人公简 爱,小说作者采用 I 的写法,试图与读者协商,邀请读者分享她的感受:简 爱非常爱Rochester,但在社会地位悬殊的情况下,她还是有一种莫名的自卑心理,怕失去他,怕与他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M iss Ing ram嫁给Rochester。

这里主语第一人称 I 把简 爱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读者会非常真实亲切地感受到小说女主人公简 爱的感情发展过程以及她细腻的心理活动。

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小说角色,以为自己便是小说中的 I 。

这的确是自传体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笔之处。

(二)情态分析在功能语言学中,情态(m odality)是指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及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断,或者是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者是在提议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意愿。

广义的情态系统还包括意态。

如果所要交换的东西是消息,情态是指从可能性(pro bability)或经常性(usuality)的角度来看消息的可靠性;如果所交换的东西是货物和服务,情态则是指讲话人对交换最终的成功性的自信程度[4]57。

由于交换物不同,那么所涉及的情态意义也有所区别,所以情态又细分为 情态化 (modalisation)(涉及到消息时)和 意态化 (modulation)(涉及到货物和服务时)。

H alliday指出情态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如:情态动词(finite m odal operator)、情态附加成分(modal adjunct)、形容词性谓语(adjectival predi cato r)。

其中情态附加成分包括情态形容词、人际语法隐喻[5]。

本文主要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些方面。

当情态意义由小句来表达时,韩礼德称之为 隐喻 (metapho r),即情态隐喻。

如it probably is so与其隐喻变体I think it is so的意义是一样的[3]148。

情态隐喻式本身就是个命题,表达了情态的人际评价意义。

本文在小说 简 爱 中找出了一些情态隐喻式,这些隐喻式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人物的某方面性格特征。

(1)I thought I had taken a w rong direction and lost my w ay.I thoug ht/think 是概率的隐喻式,因为它是情态隐喻式。

I tho ug ht 这个小句不是投射句,而是情态附加语,相当于probably。

在这个小句中, I tho ug ht 表示简 爱怀疑自己走错了路(简 爱在得知Ro chester在火灾中双目失明后决定回到Rochester身边,在途中,由于已经天黑,看不清路,所以简 爱说出了这样的话)。

一方面表达了简 爱当时急于回到Rochester身8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9月边,怀疑自己真的迷了路,是对她当时处境的一种猜测;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简 爱对自己以前行为的一种猜测:是不是自己当初不该离开Roches ter,是不是自己当时的选择是错误的,如果当初不离开Rochester,也许他不会双目失明。

这一切都是一种概率,体现了简 爱当时迷茫的心态。

(2)Sy mpathies,I believ e, exist w hose w orking s baffle m ortal comprehension.I believe 是一种主观隐喻,意在把个人观点变为客观肯定性和必要性。

很显然,这个句子中的动词believe不是普通意义上的m ental pro cess,而是转向发话人的主观情态意义。

这句话表达了简 爱的主观看法:在Rochester向她表明爱意之后,她认为那是Rochester对她的同情和怜悯,而不是Rochester发自内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之间的爱,她不能接受这种爱。

这个情态隐喻式将简 爱的主观情态意义披上了客观肯定性和必要性的外衣。

(三)评价分析Thom pson在谈到评价时用了evaluation一词。

他在讨论情态时就讲到,情态已从严格的语法问题上移开了,到了一个很难用结构上的术语来描述的领域[4]65。

当我们讨论评价时,更是到了语法的边缘。

很多的评价是通过词汇选择来表达的,而用于语法结构本身来表达评价是非常少的。

但是他仍旧指出, 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 [4]65。

与此同时,T hompso n给评价定义为:评价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种暗示,即讲话人认为事物(包括人、事件、行为、情况、思想等)是好的还是坏的。

好或坏可以看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评价等级,还有很多其他的评价等级,在任何一种特殊的文体中建立起来的价值类型也能由此反映出来。

他还指出评价没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附着于其他语法结构之上的[4]65。

后来,Martin在对人际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发展为新的词汇-语法框架,称为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attitude)、介入(eng ag ement)和分级(g radua tion)。

态度包括情感、判定和鉴别,指各种价值,说话人用它们来做判断,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参加者和过程联系起来。

介入也是一系列语言资源,用来衡量说话人、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

分级是一系列价值[6]142-1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