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国际金融机构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 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 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 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 现出无政府状态。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 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 尽。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 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 成为可能。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第九章 国际金融机构
第八章 国际金融机构
重点内容: 了解主要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 作用。
难点: 掌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演变及作用
目
录
第一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二节:世界银行集团 第三节:国际清算银行 第四节:区域性金融机构 第五节:国际金融协调
1957年,美国参议员迈克· 门罗尼向美国参议院提出设立 国际开发协会的建议。1959年9月美国在世界银行的代表 正式向银行理事会提这一建议,并获同年10月举行的世界 银行第十四届年会通过。 1960年9月24日,国际开发协会在华盛顿正式成立,11月8 日开始营业。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t Association,IDA)是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有时和世界 银行一起合称为“银行”(The Bank),它也是联合国的专 门机构之一。
结
果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 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 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 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 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凯恩斯计划”
“凯恩斯计划”: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 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
“凯恩斯小传”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6月5日 - 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 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 济学的革命。 革命性的理论 :有效需求、流动性偏好、投资边际效应 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 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宏 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曾被誉为资本主 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
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 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 其独立性。 IMF已有182个成员。 活动: 向成员提供货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 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 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
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拟定的《国际复兴开发 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成为联合国 经济方面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通过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解决成员国经济 复兴和开发所需的资金。
主要方式: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对由政府担保 的私人企业提供用于生产性投资的长期贷款;向成 员国提供广泛的技术援助;派代表团到借款国进行 考察,并派驻顾问 。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 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 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
1 2
怀特 计划
凯恩斯 计 划
“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 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 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 价, 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 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 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 币不得贬值。
促进国际贸易
B
促进国际货币 合作
Hale Waihona Puke AC促进国际汇兑
宗旨
D
减轻不平衡
E
纠正国际收支
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 进国际货币合作; 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 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和实际收入的 高水平; 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 排,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 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定,消除妨 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 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 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但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渐渐形成了一套能够为大多数国 家接受或认可的国际规则,在一系列金融动荡中基金组织 充分展示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 定与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刊物
《世界经济展望》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刊物,每年 出版两期, 它所包含的预测和分析是基金组织(IMF)对成员国经济 发展和各项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进 行监督的有机组织部分。 对前景和政策的预测是基金组织各部门对世界经济发展综 合分析的结果, 主要依据是基金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与成员国磋商获得的信 息。这些磋商主要由基金组织地区部负责,其他参加部门 有政策制定与检查部、国际资本市场部、货币与金融体系 部和财政事务部。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 国际储备。 成员国拥有的特别提款权可以在发生国际收支逆 差时,用来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 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
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点
基金组织在机制安排上明显倾向于发达国家。虽然基金组 织多次出台提升小国份额的举措,但发达国家的份额仍远 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对全球性的危机反应不及时、调节能力不足、经济流通方 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等。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
份 额(quota)
资金来源
借 款
信托基金
份
额
成员国向基金组织认缴的资金,其数量由理事会决定。 基金组织曾规定了计算各国份额的公式,它考虑了各 会员国国民收入、黄金和美元储备、平均进出口额、 出口变动率等因素。 后来经过修改,主要是调整了各因素的权数,并用经 常项目余额及其变动代替了进口额和出口变动幅度。 在1978年4月1日修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取消了份 额的25%必须以黄金缴纳的规定,改以外汇或特别提款 权缴付;其余部分仍以本国货币缴付。
信托基金
是一项临时性的资金来源。 根据1975年临时委员会协议,1976年1月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将持有的黄金的1/6(约为2500万盎 司),按市价(每盎司42.22美元)分4年出售, 用出售黄金所得利润建立信托基金,其总额有30 亿特别提款权。
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活动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用来作为一种补充的储备手段,它 同各成员国原来享有的提款权的不同点在于,后 者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偿还基金组织而特别提款权 则 70%无需偿还,可以继续使用下去。但它必 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 支付。 作为IMF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中国拥有的特别提款权配额为63.692亿,是第8 位份额最大的成员,而美国以371.493亿特别提 款权作为最大份额成员。
第二节 世界银行集团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世界银行集团
国际金融公司
第二节 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集团华盛顿总部
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一)性质
赢利性组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二)组织结构
理事会与执行董事会
(三)资金来源
1. 会员国缴纳的股金 2. 国际金融市场上融通的资金 3. 出让银行债权
(一)性质 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 (二)组织结构 理事会与执行董事会 (三)资金来源 1. 会员国认缴的股本 2. 工业发达国家的补充资金 3. 世界银行从营业收入中拨出的款项 4. 协会本身的营业收入 (四)贷款活动 只提供给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产生的背景
建立二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
在上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 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 融格局的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源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 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 货币体系。
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最初是为了 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创设,后称为“特别提款权”。最 初每特别提款权单位被定义为0.888671克纯金的价格,也 是当时1美元的价值。 特别提款权由基金组织根据各成员国上年年底在基金组织 缴纳的份额按同一百分比进行分配。成员国可把分配到的 特别提款权,与黄金、美元一起作为自己的储备。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项基本职能 确立了有关汇率政策、与经常项目交易有关的支付以及货 币可兑换性的行为准则; 在成员国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或避免此一情况发生时,为 确保其遵守该行为准则向其提供融通资金; 为成员国在货币问题上的协商与合作提供场所,通过组织 的运作和协调来稳定汇率,消除妨碍贸易的外汇管制,通 过向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时会员国 对外汇的暂时需求,以达到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维护 国际经贸秩序的目的。
特点:
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可长 达25年,利率较一般贷款为低。贷款趋向以农业、能源和 交通运输为重点 。
最高权力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