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公园管理条例

西安公园管理条例

西安公园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促进城市公园事业健康发展,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服务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城市公园的定义】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园(以下简称公园),是指具有一定的园林绿化和配套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健身娱乐、传承文化、保护资源、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重要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

第四条【政府责任】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公园事业的健康发展。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将政府管理的公园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管理部门】市城市管理部门是本市的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根据市城市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市政公用、文物、宗教、工商、公安、价格、水务、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园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公园管理机构】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政府管理的公园的管理机构由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依法确定;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非政府管理的公园的管理机构由建设单位确定,并报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公园的管理机构及其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第七条【基本原则】本市公园事业的发展应当体现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服务、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八条【公园名录及分类】公园实行名录和分类、分级管理。

公园名录、类别、等级的确定和调整,由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拟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鼓励社会投资】市、区、县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资助等渠道筹集公园建设和管理经费。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十条【规划编制】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组织编制本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和市辖县的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由所在区县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明确规划布局、功能形态、控制原则等,并通过论证、听证等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十一条【规划要求】编制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新建综合公园;(二)在交通方便、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的地方以及大型居住区附近建设社区公园;(三)结合本市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和公众多样化需求建设专类公园;(四)各区县至少建设一个综合公园和一个儿童公园;(五)旧城区改造应当结合改造规模和周边公园布局情况,确定公园建设规划。

第十二条【周边景观风貌控制】公园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尺度、外形、体量、色彩应当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公园的保护范围,明确建设要求,实施公园周边控制管理。

第十三条【规划调整】经批准的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不得擅自变更。

因市政道路建设等公共利益确需调整的,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并按照同类、就近的要求补足面积。

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设计原则】公园设计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特色乡土植物,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工业遗存、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提升公园品质和功能。

第十五条【设计要求】公园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设计方案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二)公园基础设施的设置符合相关设计标准;(三)公园出入口的设置符合道路交通规划要求。

公园的设计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园内建(构)筑物要求】公园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构)筑物的体量、外形、高度、色彩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不得损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得建设与公园功能无关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除有安全防护或者需要营造宁静浏览氛围等特殊需要外,公园的边界应当采用通透式围栏(墙)或者绿化植物隔离。

公园的绿地面积应当不少于公园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

本条例实施前已建成的绿地面积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新建、扩建各类建(构)筑物。

第十七条【鼓励建设公园】城市道路两侧、河道两侧,有条件的应当结合周边环境建设公园。

鼓励利用荒滩、荒地等土地资源建造公园。

鼓励将规模大于二十五公顷、平均宽度大于五十米的公园绿地建设成为综合公园。

第十八条【竣工验收】公园建设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需要移交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经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

第十九条【公园设施建设要求】公园内的各类设施应当按照《公园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进行设置,并与公园功能相适应,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在公园出入口、主要园路、建筑物出入口以及公共厕所等场所应当设置无障碍设施。

鼓励公园配套建设健步道、绿道以及老人、儿童活动地等设施。

第二十条【服务设施建设要求】公园内的餐厅、茶座、咖啡厅、商亭等商业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与游客容量相适应,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

政府管理的公园,禁止建设、经营会所、夜总会等与公园功能无关的高档商业设施。

第二十一条【防灾避险设施建设要求】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公园,应当根据灾害类型、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相应的规划建设要求,建设应急避护场所和设施,并设置显著的指示标志。

第二十二条【游乐设施建设要求】在公园内设置游乐设施的,应当在公园游乐区域内进行,并符合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

公园游乐区域由公园管理机构结合公园的功能形态划定,集中设置并严格控制规模。

第二十三条【园内管线设置】公园内设置水、电、燃气、通信等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应当符合公园景观和相关安全规范要求,避开主要景点和游客活动密集区域,不得影响树木的生长,不得危及游客安全。

已建成的公园水、电、燃气、通信等管线不符合前款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建设单位应当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公园建设新技术推广】公园建设推广应用绿色照明、清洁能源、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环保技术和新产品。

第三章管理与服务第二十五条【监督管理】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市公园管理服务规范,指导公园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区、县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及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公园管理机构管理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接受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责】公园管理机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依据规划和有关规范对公园进行建设和管理,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保洁、养护和安保人员;(二)建立健全公园管理制度,制定公园管理细则和游园须知;(三)保持公园的设施和绿化景观良好,做好安全管理、卫生保洁,维护正常游览秩序;(四)管理公园内文化健身娱乐、商业配套服务等活动;(五)负责园内动植物的保护;(六)制止公园内的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七)鼓励、支持并引导公众、志愿者参与公园管理服务志愿活动;(八)建立公园档案并依法予以妥善保存;(九)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七条【开闭园管理】封闭管理的公园应当每日开放。

具体开放时间由公园管理机构确定,并在公园入口的显著位置公布。

因施工作业等情况需要关闭公园的,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关闭公园前报告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并在公园入口的显著位置公布。

发生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的,公园管理机构可以采取紧急闭园措施。

第二十八条【入园管理】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入园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园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管理。

对多次违反公园管理相关规定的人员,公园管理机构有权拒绝其进入公园。

第二十九条【公园收费管理】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公园原则上应当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免费公园内举办临时性活动,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按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标准,收取门票。

实行门票收费的公园,应当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特定群体实行免费或者其他优惠,并在售票处显著位置标明游园内容、票价种类、优惠幅度,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电话和价格举报电话。

公园门票、游乐设施、展览以及其他活动的收费,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车辆管理】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严格限制车辆进入公园。

除老、幼、病、残者专用的非机动车及公园的专业车辆外,其他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公园。

准许进入公园的车辆,应当按照公园管理机构规定的速度和路线行驶,在指定的地点停放。

第三十一条【宠物入园管理】公园管理机构可以决定所辖公园是否禁止携带犬只或者其他宠物进入。

禁止携带犬只或者其他宠物进入的公园,应当在公园入口的显著位置设置禁止标志。

游客不得携带犬只、其他宠物,或者以其他方式将犬只、其他宠物带入公园,但盲人、肢体重残人士携带的导盲犬、扶助犬除外。

允许携带携带犬只或者其他宠物进入的公园,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宠物入园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应当划定宠物活动区域。

携带犬只进入公园时,应当向公园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出示《养犬登记证》,并遵守《西安市限制养犬条例》的相关规定。

违反前款规定的,公园管理机构有权拒绝其进入公园或者要求其离开。

第三十二条【驻园单位和住户管理】除公园管理机构外,公园不得增加新的驻园单位和住户。

现有的驻园单位和住户应当遵守公园管理制度,并逐步迁出。

第三十三条【游乐设施管理】公园内设置的游乐设施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标志,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并定期检查保养,保持完好、安全。

公园内新设置大型游乐设施,应当由公园管理机构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第三十四条【绿化及园容管理】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养护公园动植物,维护各类设施,做好园容保洁工作:(一)植物栽培符合园林栽培技术规程,植被长势良好,植物造型美观;(二)加强对观赏动物的饲养、保护、繁育和研究;(三)保持建(构)筑物、服务设施及标志的整洁完好;设施损坏或者缺失的,及时修复;(四)依法保护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并设置标志标识和说明;(五)保持园内环境干净整洁。

第三十五条【水体管理】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保持公园现有水域面积,不得擅自减少或者改变用途,并保持水体清洁,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具有防洪排涝功能的公园湖泊进行防汛调度和污水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公园内湖泊、水池等倾倒、抛洒废弃物或者排放污水、废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