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我国主动撤军的前因后果摘要: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中国主动撤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以内。
究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形势;西藏地区后勤极端困难和中国政府一贯的”和为贵”的诚意。
关键词:中印边境主动撤军原因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
但是,胜利后的中国政府却作出”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而且还从’麦线’继续后撤了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的决定。
尽管早在战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已经说明了我国的作战意图,多次表示,只要保持边界稳定,中国愿意将部队撤至实际控制线甚至”麦线”以内,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仍有不少人对我国政府及时撤军的决策不甚理解,褒贬不一。
我以为,我国政府当时之所以作出从边界一带主动撤军的战略决策,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无疑是英明、正确之举。
一、”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众所周知,新中国诞生于二战后的冷战岁月。
不久,美帝国主义便在我国东北部边界一带燃起战火,襁褓中的新中国被迫进行”抗美援朝”,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不久,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中苏边境一带也不断出现紧张局势。
中国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面夹击”的严峻形势。
因此,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在中印边界不断制造事端,频频向我边防部队发动进攻之时,正是美国对我发动冷战最激烈以及中苏关系破裂、两国矛盾扩大时期,美苏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对印度给予支持。
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趁火打劫”,不断叫嚣”反攻大陆”,美、蒋联手不断派飞机对我东南边境及内地进行侵袭、骚扰和破坏。
应该说,中国当时四面受敌,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形势也不乐观。
1958年的”大跃进”、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封锁和苏联的背信弃义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不少地区出现饥荒。
印度入侵、蚕食我国领土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因此,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在有效教训了印度之后及时撤军,适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外交、国防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以后的实践证明:中国及时从中印边界一带撤军,既保证了我国西南边境线的长期相对稳定,又使中国人民的精力集中到了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外交、国防等建设事业上,从而使我国逐步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局面,改善了我国的国际处境,并相应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
二、”易攻难守”,后勤困难我国与印度的边界线相对漫长。
在中印边界中国一侧,地形以高山和丛林为主,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为冰封期。
中印边界地区我方一侧的恶劣环境和条件,给我军造成了后勤保障上的困难,这些困难和条件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克服和改造。
当时,对印反击战的后勤保障主要靠老乡支前和牦牛运输。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战役,即需支前牦牛三万多头。
其它所有物资以及伤员烈士等,都要依靠老乡手拉肩扛。
那时,家家户户全出动,就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加入了”支前大队”。
因此说,没有边境一带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要打败印度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这种靠牦牛和人民群众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
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
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
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车陷入其中。
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才算过去。
但一到冬季,西藏地区道路上的积雪则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因此即使依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我国内地运送作战物资,也将是个沉重的负担。
就是目前,该地区的运输线也随时可能被冬雪夏雨而切断。
当年的情况,只会比现在更遭。
当年,我军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教训印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为了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
但一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
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
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
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其胜利果实将不能保持住。
而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虽然不如中国,但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
在印度一侧,地势开始渐趋平缓,自然条件对印军特别是对其炮兵作战,较为有利。
同时,印度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
因此,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15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
当时急于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也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军事思想一向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
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常高超的谋略或者说非常精确的算计。
三、巩固边防,代价高昂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边防是其基础之一。
然而,边防完全是实力的体现和竞赛。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环境,即使是在和平条件下维持该地区基本的边防,也是非常艰难和昂贵的。
当年十八军进藏时,开始只有三个步兵师三万余人。
随着进军深入,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后方机构迅速膨胀,相继成立了汽车部队、工兵部队、兵站系统、航空站和地勤站等,部队总人数扩到七万余人。
但真正进藏部队只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务于后勤,相当于每进藏一个人,后方要有八个人支援。
解放初期,西藏地区物资奇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
即便是做饭取暖的燃料,对西藏驻军都是个大问题。
因此士兵们经常被派出寻找可供燃烧的牛羊粪便,这在全世界军队中恐怕也属少见。
西藏高原面积虽大,能够种植粮食的地区却极少,生产的粮食仅够本地人吃。
如果中国军队就地购买粮食,立刻会引起粮价飞涨,市场紧张,以至扩展为社会不稳。
毛泽东主席曾专门就此问题指示我驻西藏部队,自己解决给养问题,不准在当地买粮。
后勤费用更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需要从中国内地运输。
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于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
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
后勤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部队的生存状态。
中国士兵比较能吃苦,所需物资数量相对较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供应量也将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
而西藏的道路状况又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
如,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率,一车水泥则有50%撒在路上。
至于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加昂贵了。
在西藏墨脱县,我军驻有一个营,所需物资曾依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背送。
仅此一项,一年所需费用即达1000万到2000万元人民币。
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其价值不过200万元左右。
但要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因此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现代化战争与对后勤的依赖性大大加强。
现代后勤必须是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最多的物资、给养、武器弹药。
因此,尽管从军事上讲,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屏障,但从地理上看,它反过来又成为我军后勤保障体系的障碍。
运输是难以克服和解决的瓶颈。
当然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我们在西南方向上的后勤运输能力。
但是在当年的情况下,巩固边防特别是西藏地区的边防,其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这也是当年中国主动撤军所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展示诚意,廓清是非实际上,主动撤军是战前、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
战前,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曾表示过这种意向。
对印反击,是中国政府被迫无奈的选择。
当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胜利后,我军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时,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即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即停止战争,重开谈判,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并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甚至表示愿从”麦线”后撤20公里)。
可谓诚意切切,仁至义尽。
但是,尼赫鲁却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好意,反而变本加厉。
在此情况下,我军重拳出击,以打促和,经过第二次打击,终于实现了边界安定的愿望,达到了毛泽东主席”起码保证边界一带几十年的安定”的目的。
此后,尼赫鲁在边境线上欲打打不过、欲和丢脸面,维持了相对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这种和平局面,当然是打击的结果,但中国政府所表现的和平诚意,无疑也是其促成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1]中印边界百年争端的是非恩怨,刘炳锋,2002年1月12日,强国论坛[2]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再辨析,房功利,《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作者简介:程鲜彩(1974--),女,河南汝阳人,硕士,防空兵指挥学院马列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