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挑针疗法

挑针疗法

【原创】我的临床心得经验----挑针疗法2007-8-19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由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

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操作时先常规消毒,将针横向刺入穴位皮肤,挑破皮肤约0.2~0.3cm,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挑尽为止。

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对一些惧怕疼痛患者,可先用0.5%普鲁卡因少许打一皮丘,再行挑治。

挑刺用具1、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锋利的三棱针样长约10厘米的挑治针,还可用眼科“角膜钩”改制成“钩状挑治针。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部位选择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灵枢·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

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阳性反应现象。

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

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

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

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

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

找点困难时,可用手磨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适应证和部位选择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项部、颞部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项部和颞部、额部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项部、额部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急性结膜炎、眼底或视网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风池穴附近和眼区周围部选区敏感点;颈淋巴结结核,可于颈部选穴或选点。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结喉附近及颈部选取敏感点;胸痛、肋间神经痛、感冒,可于任脉选穴或敏感点,亦可于相应背俞穴选穴或选点。

热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可循经选穴或按以痛为腧、脊髓神经分布、敏感点几种取穴原则综合取穴。

上肢部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疾病,于颈椎部选穴选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方法相结合,选取部位或敏感点。

下肢部的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于腰骶部选穴或敏感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点)方法结合应用。

疳积,于鱼际部选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选取四缝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

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根,以挑尽为止。

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也可先用0.5%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刀割断。

术后处置同上。

注意事项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三棱针疗法——操作方法操作方法1 点刺法针刺前先推按被刺穴位部,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消毒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见图)。

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或头面的攒竹、上星等。

2 散刺法此是针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刺,以消除瘀血或水肿,达到活血去瘀、通经活络的作用(见图),此法多血、肿痛、顽癣等。

3 泻血法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结扎,或用手指按压,右手持三棱针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1分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图)。

当出血时,也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泄。

此法常用于肘窝、膝窝及太阳表静脉,用以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急性淋巴管炎等4 挑刺法此法是以三棱针或相似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用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针横向刺入穴位皮肤,挑破皮肤约0.2~0.3cm,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对一些惧怕疼痛患者,可先用0.5%普鲁卡因少许打一挑治。

挑治的部位,根据病症不同有三种选点法。

① 以痛为腧选点法如肩周炎,即在肩关节部位寻找痛点或敏感点挑刺;甲状腺功能亢进,起部挑刺。

② 以脊髓神经分布特点选点法如颈椎病、颈淋巴结肿大、咽喉肿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选点挑刺;慢性前列腺炎、肛门痔疾等取腰骶部八挑治。

③ 以脏腑器官病变选取相应腧穴法如背俞穴邻近阳性反应点挑治。

挑治的点可以是穴位或(痛点、丘疹,或条索状物),但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等相鉴别。

挑治的工具除了三棱以用员利针,或者眼科用的角膜钩改制成的"钩状挑治针"等。

针挑拔罐及膏药外贴治疗颈肩背痛200例2009年07月18日星期六 21:22针挑拔罐及膏药外贴治疗颈肩背痛200例颈肩背痛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发病原因多为外伤、慢性劳损,气血亏虚,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临床症状主要以颈肩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颇多,各有特色。

笔者自1990年3月~2000年3月对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200例颈肩背疼痛患者,采用针挑、拔罐、膏药外贴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87例,女113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68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

外伤、慢性劳损诱发123例,因天气寒冷而加剧者44例,无明显诱因者33例。

1.2 治疗方法1.2.1 针挑法首先在颈肩背部疼痛处取穴(阿是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后,再用2%普鲁卡因做皮下局麻(术前需作皮试),每个痛点注射0.3~0.5ml。

然后用已消毒的自制挑刺针(直径为2.5mm克氏针,针尖制成圆锥形,尾部弯成圆形或“T”形,便于操作),刺入皮下0.5cm,按照时钟3,6,9,12点向上挑刺,挑刺时可见白色的类似纤维状的筋丝,向上挑刺完后,再在原挑刺点作旋转挑刺,并且每一个方向为4~6下,同时要有力度,否则效果不佳。

挑刺时,应随时注意患者反应,如晕针应立即停止挑刺,让患者休息后再刺。

1.2.2 拔罐法针挑刺前,将长3cm,直径1.5cm竹罐在开水煮好,每次挑刺3~5个点后,立即拔罐,并留罐15min后取罐,罐内往往有暗红色凝血块,用干棉球擦干针孔血迹。

1.2.3膏药外贴法对颈肩背疼痛患者挑刺、拔罐后,将我院自制的跌打风湿膏(主要成分有乳香、没药、肉桂、黑附子、羌活、独活等组成)烘热后将其外贴在针挑部位,3天后去膏药(夏季2天)。

针挑、拔罐相隔的时间,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而确定,第1次治疗后,如果疼痛缓解,则隔5天后再进行第2次治疗,若疼痛未缓解,则隔3天后再做1次治疗,但挑刺的力度要加大,拔罐时间要延长。

1.3 治疗效果治愈(自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患病前状况)173例。

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颈肩部隐痛,不影响工作)18例。

进步(自觉症状减轻,体征均较治疗前改善)7例。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者)2例。

总有效率95.5%。

治疗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5次,平均2次。

1.4 典型病例患者,女,37岁,打字员,1994年2月1日来诊。

颈肩部疼痛活动障碍2年,遇寒加剧1周。

查:颈椎生理弯曲消失,颈肩部肌肉紧张,颈椎活动明显障碍,C 5~7 棘突及双侧肩胛骨内上缘压痛,并可扪及条索状物,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上肢皮肤触痛觉正常,X线检查:颈椎生理前凸消失,C 5,6,7 钩椎关节突变尖,并节间隙变窄。

诊断为颈椎病。

经2次治疗后,患者颈肩背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2 讨论通过针挑法可松解周围粘连组织,拔罐以疏通经脉。

故“松则不痛”,“通则不痛”,同时有膏药外贴正合名医徐大椿:“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有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针挑、拔罐、贴膏药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病灶,加速瘀血的消散或直接濡养经脉,疏通经络,舒筋活络,达到通则不通的目的。

针挑法、拔罐法及膏药外贴法一体的综合疗法,相辅相成,故较单一的治疗为优。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作用于局部组织后,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血管的紧张度与粘膜的渗透性改变。

同时由于拔罐局部形成瘀血,也是一个缓慢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之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经临床观察,本疗法对上肢皮肤触痛觉减退的病人,效果不佳,200例中有2例无效,均为上肢皮肤触痛觉减退者。

作者单位: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挑羊毛疔(及针挑疗法简介)针挑疗法简介针挑疗法是在机体一定的腧穴部位上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拨出一些纤维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简易外治疗法。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一切干扰,不怕被同行讽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

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写成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