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号:2011284110学年论文题目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社会学班级11社会学学生姓名郑兴权指导教师肖云职称副教授2014 年12 月21 日重庆工商大学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学院:社管学院班级:11社会学学生姓名:郑兴权学号:2011284110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一、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有两种界定及构成 (2)1、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 (2)2、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构成 (3)(1)城市“三无人员” (3)(2)城市贫困无业者 (3)(3)在职职工领取低工资、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下岗人员 (4)(4)“土著”村民 (4)(5)体制外人员 (4)(6)新失业群体 (5)(7)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5)(8)流浪乞讨人员 (5)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 (6)1、家庭压力大 (6)2、收入低,增收慢 (6)3、医药状况令人担忧 (7)4、奋斗一生只为买房,买房难 (7)5、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7)三、国家低收入人群相关政策讨论 (8)1、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应对措施 (8)2、确保城市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降低 (8)3、进一步加大分类施保力度 (9)4、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9)四、改善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现状的切实对策 (9)1、增加低收入人群保障的覆盖面,包括保障的人群和内容 (10)2、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造棚户区 (10)3、改革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10)4、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弱势群体医疗救济制度 (10)5、增加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的投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06、保障低收入人群子女入学 (11)7、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精神生活的关注,建立相关的制度 (11)8、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再教育 (11)参考文献 (12)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 2011级郑兴权指导老师:肖云摘要:城市的低收入人群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作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文化水品不高,基本生活难于保障,被城市边缘化。

他们仅有的收入只够维持温饱,一旦大病就会一夜之间沦为穷人,家庭困难的则沦为赤贫。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推进城市的发展,必须尽力改善对该人群的生活状况。

加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制定确实可行实效的政策,缩小城市的收入分配的差距,保证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正常生活,减少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关键词:城市低收入人群界定生活现状贫困对策Abstract : The urban low-income people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city, as a vulnerable group of city life, they tend to culture the water quality is not high, basic life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marginalized by city. Their only income only enough to maintain food and clothing, once a serious illness will overnight become the poor, family difficulties are reduced to pover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ust try our best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opulation. Strengthen the social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s really practical effective policy, narrow the gap in income distribution of the city, guarantee the urban low-income people's normal life, reduce the number of low-income people.Keywords: Urban Low-income people Define Life status Poverty C ountermeasures一、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有两种界定及构成随着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壮大,也随之产生了一个广大的群体——城市低收入人群。

城市的不断扩大,发展不合理和不断居民增多,城市分配水平差距拉大,导致我国人民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情况下,城市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据着相当的数量。

而这也导致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上难度加大,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在推进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持续关注城市低收入人群,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我国关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国家统计局: 我国收入调查中有九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应用得比较多的是五分法,即把所考察的收入人群样本分成五个部分,低收入人群、中下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中上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再假设各部分人群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相等,都是20%。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按收入情况将家庭分为七组,即最低、低、中低、中、中高、高和最高收入组,除最低、低,高和最高占的人口比例为10%外,其他各组的比例均为20%。

用到的指标包括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的全部实际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获得补贴后得到的实际收入。

民政部:民政部以前只负责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据主要包括:(1)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所需要的物品的种类和数量;(2)生活必需品所需要的费用;(3)市场综合物价指数,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指数;(4)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5)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6)其他社会保障标准。

2、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构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分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但是,即使在作为社会中心的城市,也不是所有人都均衡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事实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里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低收入人群。

城市低收入人群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城市贫困的认定仅限于“三无”对象。

但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新的城市贫困现象开始出现。

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呈明显两极分化趋向,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贫困,随之低收入人群也开始增多。

就2007年低收入人群占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为12.7%,而未来的数年我国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数量还将持续增长,与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

到2015年,城市居民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将扩大到3.97∶1,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比扩大到7.47∶1,而到202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30∶1和8.78∶1。

目前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由以下几类社会成员构成:(1)城市“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救济对象。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贫困人口,即依靠民政部门长期救助和保障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优抚对象。

(2)城市贫困无业者即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的贫困居民。

就业安置困难、生活没有保障的城市复员军人和刑满释放人员也属于此类。

(3)在职职工领取低工资、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下岗人员在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的贫困职工;城镇贫困职工,即因企业亏损和结构性调整而下岗的职工,破产企业的失业职工,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

这一类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显形的城市贫困人口。

(4)“土著”村民据调查,许多被征地农民转成城镇居民后,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知识技能都不能很快适应向工业化转换,更没有能力利用偏低的补偿去创业,不足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很容易陷入贫困。

没有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其长远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

蜗居“城中村”的一些失地农民成为朝不保夕、依赖房租生活的“食利”族。

(5)体制外人员城市外来人口中无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者,尤其是由农村流入城镇、靠打短工为生,并且经常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工。

农民工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进入城市后,户籍、生活方式及文化素质等都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群体,没有被社会原有体系所接纳,而是停留在城市边缘的“两栖人”。

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而且,农民工的工作是相当不稳定的,失去工作、被解雇和进城后找不到适当工作的比例都相当高,相当比例的农民工进城后都有过陷入贫困的经历。

进城的农民工的贫困正呈代际传播态势,第二代农民工更是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分割体制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日益扩大的城市边缘人群。

与第一代城市打工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在城市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更加趋于激进,行为的简单化、暴力化和突发性将会更加突出,并形成基于贫困的恶性循环。

(6)新失业群体新失业群体是相对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老失业群体而言的,即原来人们所说的待业青年。

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待业状态,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其中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成为社会中的“啃老族”。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城市“啃老”的队伍会不断扩大。

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城市新增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之间,而没有能实现就业的,就会成为待业青年,并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