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特殊职能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七章 特殊职能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颜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颜色可用万紫千红形容。釉里红瓷
器,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颜色釉瓷有多种类
别: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釉是瓷器表面的涂料,主要 由长石、石灰石、黏土、草木灰等调配而成,经一定温度烧制后,便与坯体 结合成一体。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主要有青、 黑、黄、红等颜色。这类瓷器釉面斑驳灿烂,被称为“人造宝石”。
一、景德镇的地理环境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毗邻浙、皖,市区人口34万。距南昌253 公里,地处黄山余脉怀玉山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丘陵地型, 东北高,西南低。北部群峰林立,最高峰海拔1618米,南部多丘陵平 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较为舒缓。境内河川交错,市区位于 昌江河谷。昌江自北南流经城市西北部,是全市的航运干线,在市区 有东河、西河、南河3条支流。属鄱阳湖水系。河水流量充沛,常年 可通航。皖赣铁路通过市区。 景德镇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各种作物生长。自 然资源丰富,矿藏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煤、锰、石灰石、大 理石、海泡石等。城市周围高岭土矿藏丰富,东郊高岭村面积3200平 方公里。
二、敦煌的历史沿革
三、敦煌的名胜古迹 四、敦煌文化 五、敦煌游
一、敦煌的地理环境
敦煌又名沙州,著名的汉代河西四郡之一。位于河西走廊的 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南枕祁连山,西接 塔卡拉马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地处青藏高 原北部边缘地带,是一个高山、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 以戈壁、沙漠、山地为主,绿地仅占百分之四、五。平均海 拔1100米。党河是境内唯一的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群中, 全长390公里,是敦煌绿洲的命脉。属典型的干旱性沙漠气候。 南北最大纵距19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40公里,总人口15.6 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46万人。
四、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据《浮梁县志》载,景德镇的 瓷器制作始于汉代。据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陈以来 土人多业此”。五代时的窑址有发现。 景德镇瓷器文化从烧制方面考察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三 方面。 质地方面有4个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唐代时制的白瓷有假玉之称;宋代制的青瓷已达到“青如天” 的境界。 造型方面有圆器与琢器两大类。圆器指在辘轳车上制作的盘、 碗等圆形品种,薄厚均匀;琢器即琢磨之意,有模印镶嵌, 如缸、瓶、坛、罐、壶等多种式样。此外还有瓷雕,可谓魅 力无穷。
莲花塘,是一城市公园,是城中闹中取静的清幽胜境。塘中 荷花盛开,塘边柳绿低垂,两旁有曲径和亭阁。相传宋代苏 轼来此游览,题联:“水清鱼格乐,风轻荷更香。”
瑶里古村,距景德镇市约 60 公里,地形完全是山区,一条 瑶河从镇域中穿过,沿河的大小盆地中分布了一些小聚落。 这里是景德镇瓷业的发祥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高 岭土就产于瑶里附近的高岭山。
古窑瓷厂位于西郊陶瓷历史博览区。有3处参观内容:手工作坊,再现了古
代陶工从原料加工到完成一个完整的陶瓷品的制作过程。镇窑是一座有80 年历史的窑房。风火仙师庙也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物,是陶工们 为祈祷能够顺利烧制陶瓷的场所。
龙珠阁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珠山之巅。自唐代兴建以来,几经兴 毁。明、清时,该阁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 德镇的标志性建筑。阁内陈列了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大批官窑珍 品及官窑史料,对景德镇官窑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第七章
特殊职能型的历史文 化名城
瓷都——景德镇 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
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是江西省第一批公布的历 史文化名城;南昌是第二批,赣州是第三批。
一、景德镇的地理环境
二、景德镇的历史沿革 三、景德镇的瓷窑遗址与名胜古迹 四、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修筑嘉峪 关明长城,设臵关西7卫。永乐三年,在敦煌设沙洲卫。1516年, 吐鲁番占领沙州。嘉靖三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 民迁徙关内,废弃瓜、沙二州。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市郊盘龙山,建于1980年,占地83公顷,该馆 既有室内陈列,又有从本市各地搬迁而来的古建筑群。室内陈列主要是景德镇古 代陶瓷珍品,古代建筑有“明园”,“清园”。明园有明代曾任广东布政使的汪
柏住宅、明代祠堂、明代仕官住宅、明代民居住宅、明代村镇商店及阁门等,清
园有以“玉华堂”命名的清代祠堂、清代进士住宅“大夫第”等,这些建筑均保 护良好。
装饰方面体现为景德镇的传统四大明瓷:青 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 青花瓷,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 大的一种瓷器,是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 就。青花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 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 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 习惯上称“青花”。青花瓷早在唐代已有,
得到迅速发展。北宋初年,其生产的白瓷为皇家所选用。景德元年
(1004),瓷业兴旺,赋税充足而受到朝廷重视,瓷底皆书“景德年制”, 真宗将其年号赐给该地做地名。
元代升浮梁州,属饶州路。明清均属饶州府浮梁县。1953年为江西省辖市。
1959年撤销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1983年乐平县也划归景德镇市。
三、景德镇的瓷窑遗址与名胜古迹
祥集弄,位于景德镇市中心,是一条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巷道, 内有明代住宅多处,住宅布局分上堂和下堂,四正两厢加后 房,中间有天井。门皆设两侧。
师主庙
座落在珠山东侧。相传师主庙是为纪念东晋人赵概而修建的。 赵概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后为 奸臣所害,降职贬官,隐居于景德镇。不巧,这里的陶窑出了毛病, 陶工都以为是陶鬼在作怪,就去问当地有权威的陶公,陶公也束手 无策,赵概看后认为是陶窑通风有问题,解决了陶窑问题。后来他 运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窑制瓷烧造技艺,对景德镇陶瓷的胎釉 配制、成型和烧炼等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为发展景德镇瓷业作出 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制陶“师主”。从此后景 德镇瓷器开始辉煌起来,商人纷至沓来,并且瓷器开始销往国外。 从此中国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英文中中国与瓷的写法一样为 “china”. 在他死后,专门建庙祭祀,把他当成“佑陶之神”供奉。这反 映了景德镇行业神崇拜的风俗。
唐代,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唐代沙州已经是国际贸易城市,有来自西 亚、中亚、南亚的商人居住。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60年。唐宣宗以后, 敦煌人民赶走吐蕃贵族,重新归附唐王朝。
11世纪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强大,攻陷沙州、瓜州,称霸河西,建 立西夏政权。西夏统治河西的100多年间河西经济文化比较繁荣 发达。 13世纪蒙古族强大,灭西夏,占据河西。在敦煌设沙州路,归甘 肃行省。元政府也在此屯田,敦煌经济、贸易更加繁荣。
二、敦煌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称瓜州,为羌戎所居。战国时,月氏、乌孙、塞种人来此居住。
西汉初匈奴入居。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在此设敦煌郡,为汉朝通 往西域的门户。为抗击匈奴侵扰,在敦煌北部修建长城,在西部设玉门关和 阳关两个军事关隘。汉政府在敦煌设臵屯田,迁徙移民。
东汉三国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敦煌,敦煌呈现繁荣景象。 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敦煌属凉州。后来河西地区先后出现前凉、后凉、 南凉、西凉、北凉等地方政权。前凉张骏改瓜州为沙州。西凉以敦煌之地建 都,这是敦煌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先后几个凉政权时期,河西 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繁荣。 北魏灭北凉后,敦煌比较安定,佛教盛行,莫高窟开凿于此时。 隋朝改鸣沙县为敦煌县,并迁徙南朝贵族于此。
元代工艺成熟。明代是其生产的鼎盛期。清
代其制作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青花瓷 的魅力主要是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 色图案雅俗共赏。彩色在釉下,有不易脱落 的优点。
青花瓷图案
青花玲珑瓷。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镂出许 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 透明的亮孔,有灵巧、明澈、剔透的特点,所以名玲珑瓷。 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 青花玲珑瓷。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二者和谐地 融为一体。制作时先用小刀在泥胎上刻出镂孔,再填入玲 珑釉料和配上青花纹饰,然后烧制。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早在清康熙后期,景德
镇的粉彩瓷已经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时艺术水平已经很高。粉彩使
用了从国外进口的色料,特点是改变了古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使每 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所用色料有胭脂红、洋黄、洋绿、洋 白等色。
第二节
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敦煌是国家级旅游城市,历 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华戎交汇的一大都 会,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胜地。敦煌是第二批公布的甘肃省的历史文化 名城,此外还有威武、张掖,天水属第三批。1987年敦煌被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1998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一、敦煌的地理环境
五、游历景德镇
景德镇为何被称为“瓷都”?
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以前以青瓷为主;唐以后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 越窑青);宋代品种繁多,尤以青白瓷(影青)著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 制成功后,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占据中国瓷器生产的主 流,成为中国的瓷都。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早在汉代这里就能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五代时能烧出青瓷和白瓷。宋代创烧了青白瓷(影青瓷),宋真宗年间所烧 的御用瓷器“景德瓷器”光泽细腻,造型精美。(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 峰时期,其标志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河南的汝窑、官窑和钧窑,浙江的 哥窑,河北的定窑)。元代能烧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瓷,器内有“枢府” 字样。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创各种色釉和彩饰非常丰富, 出现许多著名民窑。官窑于明洪武年间创设,代代相因,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能烧制粉彩瓷。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一直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故称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