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侠功夫片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在1956年达到高潮,一年有 25部上映,到了1958年,这种粗制滥造的粤语电影 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 一次高潮算是结束了。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香港粤语电影、尤其是粤语武侠电影轻视, 乃至忽略。原因是它的水准较低,技术上粗制滥造。“市场和水准 的循环,越来越成恶性循环”,以至当时的粤语片“七日鲜”,其 水准低至惨不忍睹。 也有不少粤语片的从业人员,不甘于“七日鲜”,想多花时间 ,多用心思和金钱,希望拍出较好的片子,但最终限于市场的规律 ,不能成为主流。 在保守的社会中,认为艺术作品的提高水准,只要加进主体意 识,而这又流于说教。说教本身与提高艺术水准无关,且背道而驰 ,结果当然白费力气。
张彻喜欢渲染暴力,武打动作比较写实,经常拍摄 一些大战场面,总是血流成河。 胡金铨偏重于写意,对武打的气氛爱做渲染。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到了1966年,香港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武侠电影作品——《 云海玉弓缘》、《大醉侠》
《云海玉弓缘》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电影,张鑫炎导演作 品,在演职员表中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 《大醉侠》是胡金铨的惊世之作,也是武侠电影史上无法 超越的名片。
香港武侠功夫发展
•《黄飞鸿传》并非香港第一部武侠功夫电影,比它早的, 还有1938年《儿女英雄》、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 出品的《大侠复仇记》等。
•之所以要从1949年谈起,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国民 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国的成立在经济、文化、心理上对 香港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量资金与人才的涌入,为其后的经济起飞和文化建设准 备了一定基础。
一时间,古龙、楚源、狄龙成了古装武侠片的铁三角。楚 源的作品情节诡异、悬念感强、布景华丽。
中国武打片在70年代走向了国际市场,很多人认为是李小 龙使得外国人认识了中国功夫,其实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 商业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正昌和导演, 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该片曾在美国1000家主流电 影院同时上映,盛况空前,不过李小龙是真正使得中国功 夫在海外发扬光大。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到了70年代,香港武打片开始走下坡路,这段时间,各种武打片的 内容无非是门派斗争、学艺报仇一类。 1978年,终于出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影片,也出现了驰名国际影坛 的人物:成龙。 1978年曾在张彻旗下做武术指导的袁和平执导电影《蛇形刁手》, 起用成龙做主角,影片情节尽管老套,但在武打设计上有所创新,充 分发挥了成龙在京剧戏班里学到的京剧北派功夫,成龙成为新偶像。 之后两人再度合作《醉拳》更成为经典。
从1965年开始,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对泛滥 老套武打片感到厌恶,他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 片,几次尝试之后,张彻和胡金铨分别在1966年拍 摄了武打电影的传世之作:《独臂刀》、《大醉侠 》。这两部影片奠定了他们在影坛的重要地位。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张彻和胡金铨绝对是武打片教父级的导演,但两人 风格迥异。
《金鹰》是凤凰公司的作品,陈静波导演,这是一部在香港电影史 上都非常值得一提的电影,这部电影在当时来说算是超级大作,远 赴内蒙古大草原实地拍摄,内容曲折,场面壮观,是香港第一部票 房过百万的电影。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在这之后,张彻和徐增宏先后又推出了几部武侠 电影,虽然票房依旧不理想,但对武侠电影再度复 兴,起到了推动和预热效果。
1964年,李翰祥叛逃邵氏去台湾自立门户,邵逸夫为扭转局 面,决定振兴武侠电影,以阳刚热血来对抗你侬我侬,于是 开启了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1964年,出现了两部香港武侠电影史上不得不提的电影——《虎 侠歼仇》、《金鹰》 《虎侠歼仇》是大导演张彻的成名作,虽然票房不理想,但现在被 公认为第二次香港武侠电影高潮的开山作,其中的新意十足,改变 了旧时代武侠电影老套简陋的风格。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虽然粗制滥造,但胡鹏作为香港第一代武侠电影 浪潮中的大导演,为日后的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胡鹏的班底对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 的兴起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60年代至70年代,以邵氏为主的武侠电影掀起了浪潮。 市场先是被黄梅电影所统治。 1959年,李翰祥以《江山美人》将电影票房从“万”为单位 提升到以“十万”为单位的档次。1963年,李翰祥的《梁山 伯与祝英台》,风靡整个东南亚,盛况空前,香港电影人蜂 拥而上,无人不拍黄梅调,黄梅调电影盛极一时。
香港武侠、功夫片
课堂内容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香港武侠作家
•香港武侠著名导演 •香港功夫片的著名人物
香港武侠功夫片的发展
香港武侠功夫片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 1、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粤语电影的繁荣时期,代表 人物:胡鹏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香港国语武侠电影的高 潮期,代表人物:胡金铨、张彻、李小龙 3、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香港武侠电影转型时期,代 表人物:成龙 4、90年代初,香港武侠电影的再度辉煌,代表人物: 徐克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但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后,武侠片渐渐开始复苏。 1990年,徐克邀请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联合拍摄《笑傲江 湖》,由此引发了新一代的武侠电影浪潮。
1991年,徐可以崭新的形式和创新的内容拍摄了《黄飞鸿 》,引起轰动,跟风无数,古装武侠电影瞬间占据市场主 流。
1992年到1993年,票房大卖的电影中,有半数是武侠电 影。
著名武侠作家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 海玉弓缘》等。 •武侠理念 •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他 指出,作为一种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 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小说存在”。 •其次,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 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 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 •再次,他认为,写好武侠小说 ,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 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 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 。
著名武侠作家 创作风格 他在1977年应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邀情作演讲时, 介绍了自己创作武侠小说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 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 ;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著名武侠作家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 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 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 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 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 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 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 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 于香港创办《明报》,被称为“香港四 大才子”之一。
香港武侠功夫发展
《黄飞鸿传》在当时盛极一时的原因:
1、小说与报纸“交相辉映”使得“黄飞鸿”名字耳熟能详。 2、“黄飞鸿”是近代人物,不必穿宽袍大袖的古装,使得电影 生产大为简便,现代观众感到更加亲切,容易想通。 3、“黄飞鸿”的武功有人熟知,电影上的表现改变了此前武侠 电影中神怪武功的形式,从而使观众兴趣大增,开了眼界。 4、“黄飞鸿”创造了以为真正的侠义形象。他永远是正面英雄 人物,武术宗师的风范,并且是传统美德的化身、道德楷模。这 不仅树立了新的风范、真正的道德形象,更是一种潜意识中的传 统文化的真正的道德形象,更是一种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的正经 血脉,是香港人与祖国文化认同的记号和象征。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从李小龙之后,香港电影市场上几乎全是功夫片,除了楚 源,再无武侠。
虽然在1979年,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都拍 出了新意,为武侠电影注入新的元素,但依然没有取得很 好的成功。 整个80年代,香港武侠出于低谷状态,仅有徐克的《新蜀 山剑侠》、许鞍华的《书剑恩仇录》、程小东的《倩女幽 魂》等寥寥几部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1967年胡金铨离开邵氏去了台湾,拍摄了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 栈》,横扫香港和台湾电影市场,武侠电影开始进入第二次辉煌。 1967年——1977年间,上映的电影中几乎有一半都是武侠电影。
70年代的武侠电影上,除了张彻、胡金铨两人外,还有罗维、楚 源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罗维一生拍片无数,但他的最大贡献是导演了《唐山大兄》、《精 武门》,一手捧红了李小龙这个国际性的功夫巨星。武侠电影在李 小龙年代达到第二次高潮。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李小龙的死,无疑是香港影坛的一大损失,不过当时香港人已经不 必要打外国人来争取自信,而是有了自信,对本土产生了更大的认 同。武侠电影开始回归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
武侠电影在李小龙死后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分为三: 1、发掘“侠义”的草根文化,重义气为主,讲述平民社会的暴力 问题,黑社会组织等内容。 2、从武侠小说中吸取精华,改编武侠小说,发掘“文人幻想武侠 ”,以出院的古龙小说改编电影为主。 3、以“武”为主,弱化情节,以功夫打斗过程为卖点。
香港武侠功夫发展
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 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 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 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 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 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 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 在整个50年代,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掀起来香港武 侠功夫的一个高潮。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楚源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粤语片明 星张活游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 代初曾经拍摄了反映社会现实题 材的电影《可怜天下父母心》等 名片,后来也加入了武侠片的拍 摄行列中。导演了《爱奴》以及 一大批改编自古龙武侠小说的影 片《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 刀》等作品,均由狄龙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