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港口导论的论文

关于港口导论的论文

上课周二-78节成绩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就业前景展望
——读“十二五”港口发展规划有感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港口作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以及现代国际物流链的枢纽,发挥了联接内陆和海向物流、辐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显现了港口产业具备的服务属性。

为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是港口发展的回顾。

二是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是港口发展趋势展望。

四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港口航道海岸工程港口发展就业前景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港口作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以及现代国际物流链的枢纽,发挥了联接内陆和海向物流、辐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显现了港口产业具备的服务属性。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革,港口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汇点。

港口不仅仅是运送货物和接送旅客的交通枢纽,而且还具备了工业、贸易和商业功能,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事业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港口发展的回顾
我国港口不断发展的步伐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致经历了恢复生产、起步建设、全面建设、系统发展和全面提升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我国港口的发展主要是所有制和技术改造、恢复生产的时期,港口发展相对缓慢。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港口为了适应经济贸易发展需求而进入的起步建设时期,经历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港口建设高潮。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得到全面建设的时期,我国港口随着“六五”和“七五”经济发展进程,也经历了第二次建设热潮。

交通主管部门明确了全国枢纽港布局,加快了沿海港口的建设步伐,同时也继续推进长江内河港口的建设。

第四阶段是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港口在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的以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长远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入了系统发展时期,形成了大中小港口的层次分布格局。

第五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以及今后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港口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港口发展不再简单地追求泊位数量的增加,而更注重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注重拓展现代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港口服务水平。

通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港口在国内外经济、贸易、科技发展的环境下,逐步发展壮大,逐步从数量增长走向追求质量、效益提升的发展道路,港口已经不仅仅是综合运输系统的枢纽,也正在成为现代物流链的重要环节。

二、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形势
1、全球经济贸易环境依然波动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我国经济贸易关联度最大的美国、欧洲、日本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尽管这些国家也在不同的层面采取了救市和经济振兴措施,但是到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最多是遏制了经济继续下跌势头,失业率等经济指标仍然不尽理想,经济全面恢复尚需时日。

因此,我国经济的主要外部市场仍然没有走出低谷,“十二五”初期恢复性增长幅度不会很大,这将会影响到港口需求市场,特别是外贸集装箱运输市场。

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运行,我国与国际上其他新兴市场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将会引发新的港口服务需求,为我国港口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本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我国高度对外依存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强烈的警示。

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出台拉动内需的各项措施,正是为了抵御外部市场经济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抑制。

2010年以及今后较长的时期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将在落实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交通运输业正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即交通运输发展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

交通运输业的“三个转变”顺应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也符合交通运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三个转变”也对我国港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现代交通运输业战略不断实施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行业不断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分析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以及对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交通发展新战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不断实施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对照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要求,我国港口发展将更加注重础设施和设备的系统性和科技含量;注重服务功能的拓展,逐步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枢纽和现代物流链的节点;注重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软硬件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我国港口发展趋势的展望
基于我国港口发展现状,面对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港口发展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

1、外部需求引起港口吞吐量结构性变化
由于影响我国经济的外部市场的波动,国内经济将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外部因素将对港口服务需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我国港口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回升,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将保持吞吐总量增长的一定幅度,但年均增速估计不会达到“十五”或“十一五”前期的水平。

外贸吞吐量在总量中的比重不会有大的提高,很可能有所降低,而内贸货物的吞吐量比重却有上升潜力和空间。

在港口内贸货物吞吐量中,内贸集装箱将会成为快速发展的亮点,内贸煤炭、原油、矿石、粮食、建筑材料、成品油、液化气等主要货种将在保持目前总量水平的基础上仍然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2、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港口资源
港口资源包括海岸、海湾、河岸和岛屿等符合港口开发建设的水域和陆域天然资源,也包括已经建设和运行的码头设施、技术装备、集疏运系统以及形成的临港产业链等资源。

由于港口建设所需的天然资源
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以及现有港口运行资源在地域、规模、功能布局上的结构性不平衡,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日益突出。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实施以来,我国港口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是“一城一港”,即港口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的要求设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由其行使地方政府对港口的行政管理职能。

在经过各地港口分头开发建设的阶段以后,港口资源需要整合的问题已经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港口业的转型升级,我国港口资源整合也会经历先由政府倡导、相对集中管理和开发阶段,走向后期由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只有在这样的港口资源整合模式下,才更加有利于我国港口形成整体的集约能力,提升我国港口在世界港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确立我国港口发展高目标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实施我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战略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站在现代世界港口、航运体系的角度,比照国际上先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水平提出的,既包含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等基本要素方面的建设要求,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国际航运综合服务集聚区等体现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和国际海运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要求,因此充分反映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将成为我国港口今后努力的引领性方向和目标。

四、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就业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向世界,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海岸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上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交通、水利、海岸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然而,当今全球货物贸易80%的运输是经由港口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趋势下,港口已经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球资源流通和贸易发展中发挥着曰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目前对外货物贸易的85%是通过港口实现的,在进入工业化和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世界加工厂”地位的确立和对国际资源的依赖,都将产生巨大的运输需求,港口在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曰趋重要,并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安全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曰趋增强,世界各国间经济关系将更加密切,竞争也更加激烈。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表明中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对外开放将进入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新阶段;相应将对港口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