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一课时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
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认知。
)二、进入新课:(一)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包括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在内的几件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2)、代表作是什么?(3)、商周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毫无问题地回答出商朝和四羊方尊,但是特点恐怕概括不全。
教师应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请本组同学加以介绍。
2、古蜀国青铜文明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商朝的统治区域,然后提问:商朝时期四川地区是不是商朝的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这里的先民创造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神秘的古蜀国文化。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国青铜文化。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蜀国青铜器与商朝青铜器有何不同?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独特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古蜀国人的相貌特征、社会生活特点。
(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
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
然后请第一小组展示有关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
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
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
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
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
当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四、板书设计:一、闻名于世的青铜器1、司母戊鼎2、商朝青铜器的特点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什么是甲骨文2、发现甲骨文的意义略。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
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C ) A.纺织业B.制瓷业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春秋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
这些文字应该是( A ) A.甲骨文 B.金文C.小篆 D.隶书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 A )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因其为中药材,便卖给中药铺。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
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
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①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