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发热优秀课件

病理生理学发热优秀课件


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 过热(被动性)
T>37.5℃
3调7.定5℃点
POAH
T<37.5℃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表6-1 发热与过热
发热
过热
性质 体温调节
致热细胞因子 介导的其它反应
病理过程 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定点 主动性(调控下) 有热限(≤41℃ )
症状(体征) 调定点正常 体温>调定点 被动性(失控) 无热限(可> 41 ℃ )
第五节发热防治的原则
一、治疗原发病 二、一般发热的处理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四、解热措施 思考题
1发热 过热 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原 2发热的机制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种类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致热信号(EP)传入中枢的途径
1.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通过蛋白质分子的可饱和转运机制
2.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 .通过迷走神经
LPS→ 枯否细胞→ IL-1→ 肝迷走神经→ 中枢(脑内IL-1 产生)
(二)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POAH) 负调节中枢 (MAV)(VSA)
神经-内分泌-免疫

反应及急性期反应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一、原因——发热激活物
(一)概念:能刺激机体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单核细胞、巨
噬细胞、肿瘤细胞等)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EP )的物质。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体内产物
(二)外致热原
1. 细菌
(1)革兰氏阳性菌 (2)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化 学本质为脂多糖(LPS),致热成分为脂质A。为输 液反应主要原因。 (3)分枝杆菌 2. 病毒 3. 真菌 4. 螺旋体 5. 疟原虫 (三)体内产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类固醇 3 其他:如尿酸结晶
二、作用于中枢的发热信号——内生致热原
(一)概念
指产生EP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 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 致 热原 。 (endogenous pyrogen, EP )
EP为多肽或分子量较小的糖蛋白,致热作用强而潜伏期短。
(二)来源与种类
1 白细胞介素—1 2 肿瘤坏死因子(TNF) 3 干扰素(IFN) 4 白细胞介素—6
病理生理学发热
【目的要求】
1. 掌握发热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内生致热原 的种类和特性,中枢发热介质的产生及作 用部位;
2. 熟悉发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的规律; 3.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重点】
1. 发热的机制;
2. 发热的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第第一一节节 概概述述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 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 。
发热 激活物
发病机制示意图
产EP 细胞
OVLT? 下丘脑体温
EP
调节中枢
VSA POAH
体温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寒战,产热
体温 调定点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v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v 高热持续期 (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OVLT区
毛细 巨噬细胞 血管 巨噬细胞
EP
POAH
神经元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POAH
神经元
(三) EP升高调定点的机制
1、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2 (PGE2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环磷酸腺苷 (cAMP) 中枢Na+/Ca2+比值 一氧化氮 (NO ) 2、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膜联蛋白A1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下降
v 体温下降期 (Defervescence period)
散热↑ 、产热↓ 、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第四节 发热反应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升高 13%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兴奋性 2 循环系统功能:心率 ,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3 呼吸功能:血温酸性代谢产物使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 4 消化功能: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 ↓, 胃肠蠕动↓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1 抗感染能力: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2 对肿瘤细胞 3 急性期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