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轴心国战败原因分析从轴心国之间战略统一协调和彼此合作性上分析战败原因:同盟国在二战期间相继召开的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从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战略联盟,为最终打败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二战期间轴心国之间一个联合会议都没有召开.轴心国与同盟国相比,更偏向于各自为战,德国正忙着去入侵苏联,日本正忙着去入侵东南亚和中国,而且把美国也牵扯进了战争.轴心国之间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称霸战略.所以最终必败无疑.从轴心国元首的二战三元凶和同盟国元首的二战三巨头的才智和谋略上比较分析.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小到一个集体和公司,大到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才智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现在再把二战三巨头和二战三元凶的才智和谋略进行比较一下几可以知道轴心国会被同盟国最终打败的根本原因了.轴心国战略的八大败笔失误第一:盟军在敦克尔刻大撤退,希特勒让40万英法联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遛走.一九四零年得军闪击法国,德军的攻势于一九四零年五月十日展开。
几天之后,荷兰军队宣布投降。
到了五月十六日,比利时的那些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纷纷陷落,五月十七日,德军占领了布鲁塞尔;五月十八日,德军继而攻占了安特卫普。
五月二十日,德国的坦克集团军推进到了运河地区,占领了布伦和加来。
英国军队逐渐被夹击包围在敦刻尔克。
英军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但就在此关键时刻,希特勒却于五月二十四日下令从沿海方向对敦刻尔克实施合围的德国坦克集团军停止前进。
希特勒打算把他的坦克留下来与法国陆军进行决战,故此把歼灭英军的任务交给戈林的空军去完成。
然而,空军在完成此项使命之中却证明是力不胜任的。
一九四零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德军最高统帅部终于了解到了英进撤退的规模,于是边加强了对敦克尔刻的轰炸.然而大雾却救了英国人,大雾笼罩着敦克尔刻,而且还笼罩着德国所有的空军机场,在这些飞机场中停着3000架轰炸机.与此同时,德国的第八航空兵团的"斯图卡"式轰炸机对救援船只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小,而投在滩头上的炸弹有因为深陷沙土,造成的丧亡也很小.英国则发动所有能够起飞的战斗机去攻击德国的轰炸机,并且给德国空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当希特勒于五月二十六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
英军扼守敦刻尔克直到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三十多万人员撤过了海峡。
撤离的英军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
事实上历史证明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的顺利大规模登陆.关于希特勒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后人纷纷进行了猜测,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释,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战争中他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围困,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的俘虏他们,供谈判时使用.但是他的部队并没有俘获多少英军,希特勒也没有因此而发怒!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故意让英国人逃脱的,因为希特勒不想同英国人开战,他只想让英国保持中立.第二:德军的空中闪战没有彻底打垮英国,还修建大西洋壁垒,被迫两线作战,从蹈一战覆辙.希特勒并没有打算真的想发起一场入侵不列颠的战争。
希特勒却仍然把立足点放在英国将会屈服上面,因此他还没有制定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
到了那时,一个被命名为“海狮”行动的对英作战方案才被临时拼凑出来。
德军部队能够顺利在英国登陆的前提是控制海峡以及英国南海岸上方的制定权。
为此,德国空军于八月十三日起开始攻击英国南部的雷达站、机场,港口,飞机制造厂和交通枢纽。
希特勒同时还下令轰炸英国的工业中心.尽管德军的轰炸给伦敦和英国南部的工业城市与港口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德国空军却既没有取得打垮皇家空军的预期战果,也没有能够把英国政府“炸到和平谈判桌上来”。
此外,德国空军在空战中损失惨重,从九月底开始,空战越来越朝着对英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就在英军遭到无法长期承受的巨大损失,即将陷入崩溃的边缘的时候,德军却突然改变了战术,不再攻击英军的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对伦敦实施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这一改变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8月24日12架迷航的德军轰炸机飞临伦敦,在市中心投下了炸弹。
8月25日根据丘吉尔首相的指示,英国空军出动81架轰炸机空袭柏林,作为报复。
尽管空袭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乎其微,但在心理上极大地震撼了德国.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军又两次空袭柏林,使柏林市民也真切体会到了战争。
希特勒被激怒了,叫嚣要彻底毁灭伦敦!9月3日,戈林召开了参谋长会议,决定从9月7日起攻击重点转为伦敦。
9月4日,希特勒在演讲中声称将以夜袭来回报夜袭,英国人投下一千千克炸弹,德国空军将要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炸弹去回报!8月底,重点攻击英国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使英军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即将崩溃之时,但是从9月份开始却出于报复柏林遭受空袭的思想,转而空袭伦敦,致使英国空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与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失之交臂.由于以上缘故,作为入侵王牌的第一个前提的空军轰炸变成了强弩之末。
这时,秋天的暴风雨季开始了,“海狮”行动被暂时推迟。
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狮”行动才正式开始。
但是由于后来希特勒开始入侵苏联,所以“海狮”行动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和推迟了。
第三: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严重和致命的战略错误.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主了轴心国中最厉害的一个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的战略失误将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1.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必然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
《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
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
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定的进攻时间。
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
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
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
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德政府被人推翻,新政府于四月五日与斯大林签订了一个相互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
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
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
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个十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
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2.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
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炮火向城内轰击,想由此而达到将城内守军困死饿死的目的。
但是,苏联人却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微薄的供应。
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城内有成千上万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死于饥寒冻馁。
3.希特勒在"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中的战略失误;希特勒推迟了"台风计划"一个多月,由于苏联天气阴雨和严寒,导致德军的空中优势和地面装甲部队的"闪电战"难以发挥,严寒的气温不适应德军作战,再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从而导致"台风计划"的破产.1941年8月间,德军参谋总部建议,现在是进行莫斯科决战的时候了。
莫斯科作为首都不仅对于苏联的抵抗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而且它作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和公路、铁路枢纽也具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
可是,希特勒却要在南方寻机决战。
八月二十一日,他下令中路大军的一部向南迂回,南路大军的一部则向北运动,实施包抄迂回,目的是在普里皮亚特河的沼泽地上对在两路大军之间运动的红军主力实施合围。
合围按预定计划取得了成功。
六十五万五千名红军士兵作了德军的俘虏。
希特勒把此次军事行动称之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但是,他的许多将军们却认为这是一个“东方进剿中最大的战略失策”。
因为尽管南路大军与此役之后还是完成了向顿涅茨盆地的推进,然而对于中路大军进攻莫斯科来说,时间已经是太迟了。
十月二日至十月二十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部队边战边进,逼近了莫斯科。
莫斯科城内的居民们开始针对着德军的包围进行着各方面的准备,一道道的城防壁垒被建立起来。
兵临城下的德军先头坦克部队很快推进到了莫斯科的郊区,但却在那里受到阻击而停止了前进。
道路泥泞的雨季来到了,车辆和人员寸步难行,无法前进。
最后,俄罗斯的冬天终于降临到了莫斯科城下,这一年冬天的来势迅猛异常,寒风凛冽。
可是,德军却根本没有配发进行冬季作战的装备,就是后来临时在家乡凑集运来的冬服和滑雪装具也无法改变德军面临的恶劣处境。
数以干计的德国士兵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冬天被严寒夺去了生命。
闪电战的破产宣告了东方战争的失败。
德军方面的王牌——机动性、速度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此时面对着笨重但人数众多的苏联战争机器已经变得无计可施。
希特勒不可能在辽阔无垠的苏联领土上打赢一场消耗战争。
战争的头一个月苏军被俘数字高得惊人,但是当这些歼灭战打过之后,苏军的后备资源却远远没有罄尽,新组建起来的部队源源不断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和苏联的欧洲部分开赴战场。
战争还证明,红军在技术装备方面也远远不象希特勒所估计的那样落后。
莫斯科会战的失利击破了希特勒进入莫斯科的梦想,而且也似乎暗示着希特勒将要遭受历史上拿破仑曾经遭受的命运!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战神已经离他们而去,跑到对方的营垒中去了.<<孙子兵法>>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但是希特勒既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更谈不上知天知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