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广州 511470)
【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110例发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临床表现、药物种类以及提出相应的合理用药措施。

结果: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方面。

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前三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及氟罗沙星,所占比例依次为35.5%:(39/110)、29.1% (32/110)、13.6% (15/110)。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上应该重视监测,合理用药。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0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76-02
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其作为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类用药,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肿瘤,抗病毒,抑制某些特异性酶的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1]。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该类药物对细胞、组织穿透力增强,毒性较低,抗菌谱较广,生物利用度增高,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组织、体液中广泛分布,且半衰期较长。

随着该药的不断应用,关于其不
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对我院2005
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110例发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组患者110例,均为我院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5.2±3.4)岁。

既往病史:肺心病者16例,肿瘤9例,药物过敏史6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

原发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38例,消化系统感染10例,呼吸道感染47例,妇科感染9例,骨外科术后预防感染6例。

按照不良反应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反应,其中106例为轻、中度反应,占96.4%(106/110),4例为重度反应,占3.6%(4/110)。

该组患者由于发现、处理及时,无死亡病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筛查;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器官和系统、不良反应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因果关系分析、预后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2]。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中心共同编写的《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的规定统计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及器官。

2结果
2.1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该组患者主要采取给药方式采取静脉注射和口服,其中静脉滴注107例,占97.3%(107/110),口服3例,占2.7%(3/110)。

主要有六类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各类药物所占比例详见表2-1。

表2-1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
2.2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方面。

其中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者48例,占4
3.6%(48/110),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注射部位皮肤发红;累及胃肠系统者16例,占1
4.5%(16/110),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累及神经系统者16例,占14.5%(16/110),主要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晕、烦躁、乱语、兴奋、诱发癫痫等。

累及心血管系统者13例,占11.8%(13/110),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静脉炎。

累及全身性者6例,占
5.5%(6/110),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大汗淋漓。

累及呼吸、血液、肝胆系统各2例,占1.8%(2/110)。

分别表现为呼吸困难,急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

累及骨骼及内分泌系统各1例,占0.9%(2/110),分别表现为关节痛,血糖升高。

3讨论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种dna旋转酶抑制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
旋转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抑制dna的复制,而起到杀菌作用,故属于慢效杀菌。

其存在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光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及软骨损伤等[3]。

本研究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43.6%)、胃肠系统(14.5%)、神经系统(14.5%)及心血管系统(11.8%)等方面。

不良反应的前三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35.5%)、加替沙星(29.1%)及氟罗沙星(13.6%)。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用药成为医药界的重要课题,为减少其不良反应,临床上应该重视监测,合理用药。

笔者认为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有不良反应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

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从药动学、药效学和细菌耐药性角度分析,尽量每天使用1次。

注意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药物的之间的配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或降低药物的疗效。

明确该药的禁忌症,因此药物容易影响机体钙磷代谢,可致关节软骨病变发生,18岁以下者、哺乳妇女及孕妇应该避免使用。

此外,应用该药物时还要特别注意诱发的血糖紊乱症,糖尿病患者在由于同时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再服用此类药物时,通常会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等血糖紊乱症,一旦出现该现象,应立即停用。

参考文献
[1]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加替沙星致血糖代谢紊乱禁用于糖尿病患者[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3):231.
[2]孙忠实.第5个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撤市的思考[j].药物警戒,2006,3(4):220-222.
[3]王涛,张克坚.对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剂量及用药间隔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6):471-4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