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轧辊与轧辊轴承

第三章轧辊与轧辊轴承

第三章轧辊与轧辊轴承第一节轧辊的结构与类型一、轧辊的结构轧辊是用来对轧件进行轧制加工的工具,它是整个工作机座的中心,机座的其他组件和机构都是为装置、支承和调整轧辊以及引导轧件正确地进出轧辊而设的。

1.辊身辊身是轧辊的中间部分,直接与轧件接触,经常处于高温、高压、受冲击等繁重的工作负荷以及承受高温下用水冷却而产生的内应力。

钢板轧机的轧辊辊身呈圆柱形,冷轧板带轧辊的辊身微凸,当它受力弯曲时,可保证良好的板形。

有时热轧薄板轧辊的辊身微凹,当受热膨胀时,可保持较好的板形。

型钢轧机轧辊的辊身上有轧槽,根据型钢轧制要求安排孔型(图3—16)。

2.辊颈辊颈安装在轴承中,承受轧制压力,并通过轴承座和压下装置把轧制力传给机架。

辊颈的形状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类,圆柱形辊颈用于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圆锥形辊颈用于液体摩擦轴承。

3.辊头辊头和联接轴相连接,传递轧制扭矩。

辊头的形状有梅花轴头、扁头和带有键槽的圆柱形三种。

梅花轴头(图3~1)用于和梅花套筒、梅花接轴相连接;扁头(见图3—4)用于和万向接轴相连接;带双键槽的圆柱形辊头,则用键与套筒配合组成装配式辊头,与万向接轴或齿形接轴连接。

带双键槽的轴头在使用过程中,键槽侧壁容易崩裂,目前常用易加工的带平台的轴头(图3—2)取代。

在四辊板带轧机上,轧辊分为工作辊和支承辊。

工作辊一般是驱动辊,辊径小,并与高温轧件接触,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较高的耐磨性。

而支承辊则主要是承受弯曲负荷,要求有足够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刚度,此外,还要考虑支承辊与工作辊问的接触应力。

工作辊的结构如图3—2所示。

辊身为光滑的圆柱表面。

辊颈使用滚动轴承,在其中部,为了便于拆卸轴承,开有一个小切口(切口宽度应大于轴承间隔环的宽度)。

辊头为平台结构。

工作辊两端做成对称的,使传动端和非传动端可互换使用。

当采用装配式轴头时,为了拆卸滚动轴承,辊头上的扁头必须作成可拆卸的。

轧辊的辊身与辊颈的过渡区由于直径的突然变化是受力的危险截面,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设计翩造时应注意采用过渡台阶或过渡圆弧以减少应力集中。

轧辊的结构有实心辊、空心辊和镶套辊三种,一般为实心辊。

直径超过400mm的冷轧轧辊,在锻造后,多半在中心镗一个φ70~φ250的通孔,作成空心辊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使轧辊热处理后的内应力分布均匀,另一方面,在轧辊表面淬火时,可对轧辊通水内冷,提高淬火效果,保证淬火层的硬度和厚度。

图3—3为采用镶套式辊身结构的支承辊,为节约高合金材料,辊套媚合金钢(8CrMoV,8Mn2MoV),芯轴用锻钢。

其优点是既能保证辊身表面有较高的硬度(HS≥70),又能使辊心有良好的韧性。

辊套要加热到270℃后热装到芯轴上,过盈量可取为芯轴直径的0.13%。

为了便于拆卸和安装液体摩擦轴承,其辊颈作成圆锥形,锥度一般取l:5,锥度公差不大于±0.03mm(在直径上测量)。

二、轧辊的类型轧辊按构造分类主要有光面轧辊和有槽轧辊,钢板轧辊按作用的不同又有工作辊和支承辊之分。

轧辊的工作表面硬度是轧辊的主要性能参数之一。

根据辊身表面硬度的不同,轧辊可分为软面轧辊(HS=25~35)、半硬面轧辊(HS=35~60)、硬面轧辊(HS=60~85)和特硬轧辊(HS=85~100)。

三、轧辊材料的选择轧辊是轧钢车间经常耗用的工具,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钢材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对轧辊的性能(主要是强度、耐磨性和一定的耐热裂性)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因轧机类型和所轧钢材种类的不同,对轧辊材料性能的具体要求也有很大差别。

常用的轧辊材料有合金锻钢、合金铸钢和铸铁等。

初轧机和型钢轧机轧辊受力较大,且有冲击负荷,应有足够的强度,而辊面硬度可放在第二位。

初轧机常用高强度铸钢或锻钢,型钢轧机多用铸钢。

含Cr、Ni、Mo等合金元素的铸钢轧辊适用于轧制合金钢;含Mn钢及高碳铸钢轧辊多用于轧普碳钢的第一架粗轧机。

在型钢轧机的成品机架上,成品形状及公差要求严格,要求轧辊有较高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一般选用普通铸铁轧辊。

带钢热轧机的工作辊选择轧辊材料时,以辊面硬度要求为主,多采用铸铁轧辊,或在精轧机组前几架采用半钢轧辊,以减缓辊面的糙化过程。

而支承辊在工作中主要承受弯矩,且直径较大,要着重考虑强度和轧辊淬透性,因此,多选用含Cr合金锻钢。

带钢冷轧机的工作辊对辊面硬度及强度均有很高的要求,常采用高强度的合金铸钢。

其支承辊工作条件与热轧机相似,材料选用也基本相同,但要求有更高的辊面硬度。

在冷轧机上为了轧制高碳钢和其他难变形的合金钢,也采用带硬质合金辊套的复合式冷轧工作辊。

尽管冷轧工作辊的硬度要求很高(HS>90),但却不使用铸铁轧辊,这是因为当辊径确定以后,可能轧出的轧件最小厚度值和轧辊材料的弹性模数E值成反比,即轧辊材料弹性模数E愈大,可能轧出的轧件厚度愈小,铸铁的E值约为钢的一半,故而冷轧带钢使用铸铁轧辊是不利的。

在轧辊的常用材料中:1)用于轧辊的合金锻钢,在我国重型机械标准JB/ZQ4289—86标准中列出了热轧轧辊和冷轧轧辊用钢。

热轧轧辊用钢有:55Mn2、55Cr、60CrMnMo、60SiMnMo等。

冷轧轧辊用钢有:9Cr、9Cr2、9CrV、9Cr2W、9Cr2Mo)、60CrMoV、80CrNi3W、8CrMoV 等。

2)用于轧辊的合金铸钢种类尚不多,也没有统一标准。

3)铸铁可分为普通铸铁、合金铸铁和球墨铸铁。

采用不同的铸型,可以得到半冷硬、冷硬及无限冷硬铸铁。

表3—1列出了部分轧机轧辊材料及辊面硬度。

第二节轧辊尺寸轧辊辊身直径和辊身长度既是轧钢机的主要参数,也是轧辊尺寸的主要参数。

当轧辊 直径D 确定以后,轧辊的其它尺寸受强度、刚度或结构上的限制也将随之确定。

一、轧辊辊身直径D 和辊身长度L 的确定1.初轧机和型钢轧机这些轧机的轧辊都是有轧槽的,轧辊直径是以名义直径(或公称直径)表示的:对型钢轧机是以齿轮座的中心距作为轧辊名义直径;初轧机则把辊环外径作为名义直径。

因此,有槽轧辊其名义直径均大于其工作直径(指槽底直径)。

为了避免轧槽切入过深,轧辊名义直径与工作直径的比值一般不大于1.4。

轧辊工作直径D 1要根据允许咬入角α(或压下量与辊径之比△h /D 1)和轧辊的强度要求来决定。

各种轧机的最大允许咬人角可参考表3—2。

按照轧辊的咬入条件,轧辊的工作直径D l 应满足下式要求11cos h D a∆≥- (3—1) 带有轧槽的轧辊辊身长度L 取决于孔型配置、轧辊的抗弯强度和刚度。

因此,粗轧机的辊身较长,以便配置较多的孔型,而精轧机轧辊尤其是成品轧机轧辊的辊身较短,这样可提高轧辊刚度,从而提高产品尺寸精度。

通常各种轧机轧辊的L 与D 均有一定比例,其比值可参考表3~3。

按照式(3—1)计算后确定的轧辊名义直径,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轧钢机系列标准。

2.板带轧机轧辊板带轧机辊身长度标志着板带轧机的规格。

决定板带轧机轧辊尺寸时,应首先确定辊身长度,然后再根据强度、刚度和有关工艺条件确定其直径。

辊身长度L 比所轧钢板的最大宽度b 大一个适当的裕量α,即L=b+α式中 α值视钢板宽度而定,当b=400~1200mm 时 α=100mmb=1000~2500mm时α=150~200mmb更大时α=200~400mm辊身长度确定以后,对二辊轧机可根据皎人条件及轧辊强度,参照表3—3确定辊径D。

对于四辊轧机,为减少轧制力,应尽量使工作辊直径取得小些,但工作辊最小直径受辊颈和辊头的扭转强度及轧件咬入冬件的限制。

支承辊直径主要取决于刚度和强度要求。

四辊轧机的辊身长度L确定以后,可根据表3—4确定工作辊直径D1和支承辊直径D2。

比值L/D2标志着辊系的抗弯刚度,其值愈小则刚度愈高。

辊径比D2/D1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工艺条件,其值视轧机的用途而略有不同。

一般说,当轧件较厚时(咬人角较大),要求较大的工作辊直径,故选较小的D2/D1值;当轧件较薄时,则选较大的D2/D1值。

因此粗轧机组比精轧机组的辊径比小些,热轧机比冷轧机的辊径比小些。

对于支承辊传动的四辊轧机,一般选D2/D1=3~4。

在冷轧板带轧机上,轧制压力很大,若工作辊直径过大,则弹性压扁值也大,以致无h加的限制。

根据经验法轧出合格产品。

为此,工作辊最大直径还受所轧板带最小厚度minh有张力轧制时D1<(1500~2000)minh无张力轧制时D1<1000min3.轧辊的重车在轧制过程中,轧辊辊面因工作磨损,需不止一次地重车或重磨。

轧辊工作表面的每次重车量为0.5~5mm,重磨量为0.01~0.5mm。

轧辊直径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即不能再使用。

轧辊从开始使用直到报废,其全部重车量与轧辊名义直径的百分比称为重车率。

初轧机轧辊的重车率受咬入能力和辊面硬度的限制;板带轧机轧辊只受表面硬度的限制。

各种轧机轧辊的最大重车率见表3—5。

二、轧辊辊颈直径d和辊颈长度f的确定辊颈直径和长度与轴承的型式和工作载荷有关,直径d受轴承径向尺寸的限制,而且辊颈与辊身的交界面,往往是最薄弱环节。

只要条件允许,辊颈直径和辊颈与辊身的过渡圆角r均应选得大些。

使用滑动轴承的轧机,辊颈尺寸(d/D、l/d和r/D比值)列于表3—6中。

使用滚动轴承时,由于轴承外径较大,辊颈尺寸不能过大,一般近似地选d=(0.5~0.55)D,l/d =0.83~1.0。

三、辊头的型式与尺寸各种轧机由于传动连接方法的不同,所要求的辊头型式也不同。

选择辊头尺寸时,应根据辊头的型式确定。

1.梅花辊头梅花辊头的外径d1与辊颈直径d的关系大致如下:三辊型铜与线材轧机d1=d一(10~15)mm二辊型钢(连续式)轧机d1=d一10mm中板轧机d1=(0.9~0.94)d二辊薄板轧机d1=0.85d辊头其余尺寸见表3—7。

2.万向辊头(扁头)的尺寸图3—4为带有整体扁.头的轧辊,多用于初轧机,其各部尺寸有如下关系:D1=D一(5~15)mm b=(0.15~0.20)D lS=(0.25~0.28)D1c=(0.50~1.00)b=(0.50~0.60)D1当采用可拆卸辊头时,若使用滑动轴承,则扁头与轧辊用热压配合;若使用滚动轴承时,则扁头用无键联接(用手压泵通过液压力拆装扁头)方式装在轧辊上。

第三节 轧辊的强度校核轧辊的破坏可能由于三方面原因造成:1)轧辊的形状设计不合理或设计强度不够,因而产生轧辊断裂、辊面疲劳剥落等;2)轧辊的材质、热处理或加工工艺不合要求,如轧辊的耐热裂性、耐粘附性及耐磨性差;3)轧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理,比如,热轧轧辊在冷却不足或冷却不均匀时,会因热疲劳造成辊面热裂;冷轧时事故粘附也会导致表层剥落;在冬季新换上的冷辊突然进行高负荷热轧,或者冷轧机停车,轧热了的轧辊骤然冷却,往往因温度应力过大,导致轧辊表面剥落甚至断辊;低温轧制、压下量过大,或因工艺过程安排不合理产生过负荷轧制,也会造成轧辊破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