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闻两则》优秀课件---修订
《新闻两则》优秀课件---修订
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消 息
消息的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语)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渡江作战兵力: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
阻遏 溃退 悍然 ——阻止 ——败退。“溃”,溃败。
——蛮横的样子。
什么是新闻?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 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性 简 明扼要。
新 闻 的 六 个 要 素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 形象的表明共产党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扩大了根据地,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束 语 润 心
疲追敌 我,进 打敌我 。驻退 我, 毛 扰敌 泽 东 ,退 敌我
—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体中)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表示消息 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研 读 品 析
请指出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和结果: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运用所学有关新
拓 展 训 练
闻的知识,写一 则新闻,报道发 生在身边的新鲜 事,100字左右。
教 师 寄 语
无江不 以河积 至,小 千不流 里积无 。跬以 步成
找出两篇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 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批注法:先用笔从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关键词,用简短的语句概括)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第一课时
消 息
自学导航
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字音和字义 搜集课文写作背景资料 搜集新闻的相关知识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 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 闻? 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
背景链接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 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 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 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 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 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 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 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 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 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 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 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 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 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 、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 认识水平。Βιβλιοθήκη 标题:电头: 导语:
主体: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作战兵力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从三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第一层
何时?--时间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表 达 方 式 以 记 叙 为 主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 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消息 :是简明概括和迅
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这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思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中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 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A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 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 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 B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 为什么弃城南逃。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要塞( sài )
负隅顽抗( Yú )
ng )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锐不可当 dāng ( )
二十八宿( xiù
)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 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 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原因 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和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 结果 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 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 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 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 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 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的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且与上一句重复。
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突破
越过
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和 到达两层意思,而且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而且 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嘲讽汤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第 二 题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新闻范例
新学期 新气象
古寨中学2009年2月16日电 古寨中学于今日正式开 学。古寨中学生很快适应了学习生活,并在新学期体现出 了应有的新气象。2月16日,分别了一个寒假的古中学生 们步入校园,在教室中畅谈起来。同学们很快就投入了新 学期的学习生活,古寨中学的上空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2月17日,即开学第二天。学校德育处组织了学生会纪检 部全体成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仪容仪表全面的检查。在 学生会同学的督促下,整理了发型、服装,恢复了学生的 状态。并在各班班会上,班主任组织了“新学期,新目标 ”的主题班会,同学们都确定了恰当的目标,并下决心为 之全力奋斗。老师们也专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校 园又呈现出了繁忙充实的努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