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真迹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本原:(英 beginning,principle,first principled等,希腊 arche)它的本意是"始基",即最初存在的东西. “本原”是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元素。

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有不同的见解。

由古希腊阿纳克西曼德提出第一个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比较全面的概括:万物都由它构成,开始由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本体长存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属性)。

他们认为这就是万物的元素,也就是万物的本原。

伊奥尼亚哲学开始倾向于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体形态的物体中寻找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开始形成朴素的唯物论。

阿纳克西曼德鉴于这种观点在解释世界共同基础时存在困难,从而提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无定限体”)是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的本原说,认为火、气、水、土“四根”是本原;阿娜克萨哥拉热内本原是无限多元的“种子”(“同类部分”)。

原子唯物论者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与此相对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则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或思维的派生物中区寻求万物的本原,从而演变成唯心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先于现实事物可以独立存在的“数”(构成数的“一”和“不定的二”)是本原,事物是模仿数而产生的。

埃利亚学派的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则分别认为“一”(“神”)和不灭、不动、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本原。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认为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念是本原(已明显含有本体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提出具有本质含义的“形式”是本原。

由此逐渐形成在本原或哲学基本问题上两条基本对立的路线。

马克思注意哲学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也使用“本原”这个概念,但是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使用,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而言。

对于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叫做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主张世界上有两种互不依赖的本原,即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叫做二元论。

●先天综合判断版本一,from 外国哲学大辞典徐孝通主编先天:德国康德用语。

指独立于经验的,从已经存在的观念、定义和已经接受的观念内涵中引出结论。

康德认为先天指不来自经验而独立于经验的,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映像的,如时间、空间的感性形式与12范畴的知性形式,都是后天的,与先验有别。

综合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与“分析判断”相对,宾词概念不包括在主词概念之间的判断。

如“物体是有重量的”。

因他可使主词概念的意义有所增加,所以又称“扩充的判断”综合判断不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是经验论者所主张的通过经验综合而扩充知识的判断。

先天分析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独立于经验与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不能扩充知识的判断。

它从判断主词分析出宾词而取得知识,是唯理论所推崇的先天知识的来源。

具有必然性但不能扩大知识,也不能作为数学与自然学科成立的依据。

先天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与后天判断相对,独立于经验和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判断。

如2+2=4,康德认为有相对的先天判断与绝对的先天判断的区别,如一个人挖掘一栋屋子的及,他先天地就可以知道这个屋子会倒塌,这是相对的先天判断。

二绝对的先天判断则是指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其哲学体系中所说的先天判断均指绝对的先天判断。

在先天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关系上,康德又认为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因为分析判断无需经验支持,有先天判断的特征,但先天判断并不都是分析判断,因为有些先天判断是综合的,即他所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独立于经验与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扩充知识的判断。

他认为它需以先天知识与后天经验为条件,而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满足其需要,故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

它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成立的基础。

●理性“理性”是一种高级阶段的认识能力。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造成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

但是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理性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例如:康德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把它放在感性和理智之上。

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完全脱离经验去思维那些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灵魂”和“上帝”。

但康德是个先验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者。

他认为理性在思维理念时就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即“互相冲突”或“二律背反”。

因此,理性也不可能认识事物本来的面貌。

康德对理性一词还有一种广义的用法,即泛指包括他的感性、理智、理性在内的全部认识能力。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也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进行辨证的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却颠倒了客观世界同理性的关系,把理性当做造物主,说它是事物的本质和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感性在认识过程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诸事物的内部联系。

理性不但不排斥感觉经验,而且是把感觉经验当做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唯一来源。

因此全部认识过程只能科学地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

●智思界[noumenon,意为“被思想的事物”或“理智的事物”,复数是:noumena,可译为“智思界”] noumenon也译为“本体”,noumena也就是本体的复数。

作为可理解对象或终极实在的事物,相对于现象——即“显现的或可感的事物”。

这个区别古已有之,并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充分的讨论。

但是此词特别的与康德有关。

在他的哲学中,智思体主要用于消极的意义,即某种超越于感性、直观或经验界限的东西、即超越现象世界的东西。

因此,智思体是不可知之物,用于表明可能知识的界限。

它只是纯粹理性设定以作为一切科学探究的起点。

在康德看来,这样的设定作为人类自由的条件尤为必要。

而且,我们如果把客观性归于它,我们就从一个没有内容的逻辑形式进展到一个必然的自在存在的对象,一个实证知识的对象。

在康德看来,这是一种辩证的谬误,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形而上学错误的根源。

智思体有时可与“物自体”交替使用,尽管他们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智思体之概念——它关涉于不应被思考作是感性对象,而是指通过纯理智认作是物自身的东西——是绝无矛盾的概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310智思体包含着物自体、还有灵魂、自由、上帝等等无条件事物的理念。

●生存(existenz)德国雅斯贝斯用于。

是作为自我存在的大全的第四种形式,是真正的自我存在。

认为生存与自我存在的前三种形式,即普遍意识、实存、精神均有所不同,前三者是世界的存在,是某种状况中的存在,而生存则是人的可能存在。

认为生存的基本范畴是自由、历史性、交往;生存本身是不能表述的,只有通过这三个范畴表现出来。

从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的生存是一种超越,从精神中的自我存在达到可能中的自我存在。

自我达到生存就发现前三者对世界的把握已经失败,达到一个界限,它说明生存是内心生活的活动,与理智的认识是对立的。

理智可以认识世界,但不能认识生存这个分理性的存在体。

生存的自由、理性和交往表现出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它不服从与任何必然性。

它是本源的存在,充满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能动性的源泉。

认为生存又通过交往而与超越存在发生关系,超越存在是生存的基础,生存出于超越存在之中。

因此,生存是作为主题的自我存在的大权本身,而客观的大权则是主体的大全的对应物,一切存在是生存的现实化和客观化。

雅斯贝斯认为生存是他的哲学的中心,是他的哲学的主要对象,理性是其认识客体,并称自己的哲学为生存哲学。

语录解释●“能被思维者与能被存在者是统一的”(巴门尼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

巴门尼德在《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东西,或者就是不存在。

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

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

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

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也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

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

”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同时也说明存在是有限的,因为它有一条最后的边界。

再次存在是不动的,被“巨大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

存在是“同一的、永远在一个地方,居留在同一个地方,拘留在自身之内”。

只有具备这些规定性的东西才是思想和理性的对象,换言之,思想和理性的对象只能是超感性的、永恒的、不动的、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

认识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走上了真理之路,意见的对象是充满阴与阳、左与右、冷与热、光明与黑暗、轻与重、稀薄与稠密、雌与雄等等多=多种对立的现象界。

这个世界由于充满了对立与矛盾,因此必然是一个运动生灭、多样可分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是意见或感性认识的对象,而非理性思想的对象,因此巴门尼德把存在与不存在、本体与现象、思想与意见区别对立起来,于此相关的,还区分了一般与个别、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一与多、连续与间断、分与不可分。

因此即确立存在于不存在两个世界的对立。

另外,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和主题相关的东西,或者说,只有主体能够认识的东西,进入主体思想范围内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客体的存在与否与主体的认识程度相关联。

离开主体,超越主体思想以外的东西都是非存在,即使存在,也没有价值和意义。

巴门尼德的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甚远,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相统一命题的建立,无不可追溯到巴门尼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