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尤明庆(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1)摘要: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3个时间概念: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所处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
黄河在宋元之间泛滥频繁,下游河道变化巨大,淤埋城镇村庄,改变平原水系道路。
《水浒传》中不具体叙述地理位五,显示了作者的明智;而少数看似不合理的行走线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元末明初从江州至开封完全可以在梁山作水陆换行,这与当时黄河、运河的状况相符。
因此,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历史地理;水浒传;黄河迁徒;行走线路;空间与时间;人文科学1976年暑假笔者小学毕业,随即就到生产队的场头“防震抗震”。
不过,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当时的唐山已经发生了惨烈的地震。
那时.农村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只有一日三餐时的有线广播。
2003年“抗击非典”,信息交流实现了“空间没有间隔,时间无须等待”。
当然,这还得知情者愿意叙说.电视台愿意播放。
在场头的三个月.白天除了少许的家务多是坐在河边,看小桥流水,任时光慢慢流淌;晚上是在与蚊虫抗争的余暇看流星闪烁,任眼光四处流荡。
可惜无人指点,只是感叹星星既多且远,并不知道那些微弱的光亮乃是多少万年前、多少亿年前发出的。
现在想来,我们与星星之间的相隔.既是遥远的空间,又是漫长的时间,以时间表示空间的“光年”二字,显得人收稿日期:2004一09一12作者简介:尤明庆(1964一),男,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从事岩石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1期尤明庆: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57生短暂而又渺小。
无聊的生活之中偶尔也能看到几本小说,当然,都是些人民革命战争和农村阶级斗争的故事,惟一的例外就是《水浒传》。
说实话,那时小学五年级的毕业生,字认不了多少,《水浒传》是读不懂的,也就约略看懂点儿故事情节。
当时的印象是,梁山好汉“爽得很”。
前几年少年儿童看《还珠格格》,不就是羡慕那疯疯傻傻的“小燕子”爽得很么?孩童的乐趣并没有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女儿初中毕业后看《大话水浒》,看《水浒传》,还时常讨论一些借古讽今的杂文—新式的“评水浒、批宋江”。
她似乎也看不懂《水浒传》,总提一些怪怪的问题。
一次查阅文献时,笔者用“水浒”作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真没想到研究《水浒传》的专家学者多得很。
快速地浏览了几篇文章.大吃一惊:《水浒传》白纸黑字所署作者“施耐庵”是否有其人,是江苏兴化人、浙江杭州人还是山东东原(东平?)人,在学术范围内竟然有争论犷’一’}。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价值,不,名人的作用实在是大。
大家在书里书外找证据,真是有趣。
不避累赘,从文献〔2」抄录一段:“……大致确定施氏其有可能祖籍浙江钱塘(根据其自题钱塘、武林人)字彦瑞(《施氏家谱》此条旁注有又字耐庵,有学者认为此为后人添加,但据1982年10月江苏省公安厅测定此墨迹与整个家谱墨迹为同时且为一人所书,并且家谱后文称其为耐庵公,不论谁人决没有乱给祖宗改名的),约生于元元贞丙申年(1296年)后,卒于明洪武庚戌(1370年)左右,后由于战乱而迁至泰州兴化、盐城大丰,并定居于此,成为今兴化施家桥一世祖。
”笔者有一个疑问,“耐庵”是字,他的名是什么?人总得先有名,然后才有字和号。
一些文章还指出,(水浒传》中有关山东的地理位置部分不够准确,以此作为施耐庵不是山东人的有力证据[6]。
而文献「4」则认为,水浒作者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对一些地方的位置随便作了改动;文献【7]称,“笔者(山东人)则认为:《水浒传》源于山西,成于东平。
”由于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类似的争执还很多。
笔者尽管学识浅薄,也想解释几句,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地理位置的时间性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三个时间: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阅读的时代。
空间与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
这种混乱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可能引起后人如评点者、出版者对作品的改动,文艺作品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电视剧而广为传唱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并不是其作者罗贯中(1330?一1400年?)所写。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将明代杨慎(1488一1559年)《二十一史弹词》中“说秦汉”的开场词抄了过来。
第14回晃盖对雷横谎称:“(刘唐)乃是姐家的孩儿,从小在这里过活,四五岁随家姐夫和家姐上南京去住”。
“南京”这个名称,北宋、大辽时期对应于现在的商丘、北京;金时期就是现在的开封;北宋灭亡之后,开封由东京变为南京;元朝无“南京”这个名称;明朝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位置相同,其在北宋、元、清时则称为江宁,南宋时称为建康府(江宁)。
卢俊义去泰安州烧香免灾(第61回)中的“泰安州”,张顺去建康府请安道全(第65回)中的“建康府”,宋江去东京,“抹过济州,路过滕州,取单州上曹州来”中的“滕州、曹州”(第72回),这都是金元以后的名称。
此外,北宋时济州治所在今巨野,而金和元时在今济宁,向东移动了约50公里。
不仅地理名称、位置随时间而变化,行走线路也会随时间而变化。
水路从九江到开封是:沿长江顺流至扬州,人大运河(邢沟)北上至淮安。
其后,北宋时则是人淮河上行至泅州再人沛河(通济渠)至开封,洋河再向西北是黄河,其时黄河从开封北侧100公里以外流向渤海湾。
北宋灭亡后,黄河开始夺淮人黄海,并逐步南移,因而在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之前,元明清3代从淮安沿黄河都能直达开封。
至于现在,无论是人员还是货物,大都不会由水路从九江到开封,尽管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水浒传》第12回中杨志称:“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不想洒家时乖运赛,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还有第110回征方腊“(开封)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泅水人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
这些在作者所处的元末明初是能够实现的,但在事件发生的北宋和我们阅读的现代却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水浒传》作者是依据了所处时代的地理位置,将一些故事假托北宋时的事件编为一本书。
地理情形,非图不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图、书并重,合称“图书”或“图籍”。
《周丰L》、《管子》已记载各种地图,《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萧)何独先人收秦垂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唐宋定制,全国各府州每3年或5年都要绘制本州地图上报尚书省,再并合画成一大幅“天下图”。
唐五代称为“十道图”,宋改称“九域图”。
除政府各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绘制地图外,也有私家绘制地图[s]。
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公元前168年的《地形图》,这幅地图比较详细表达了山脉、河流、道路、城邑、乡里等内容,图中大小30余条河流均按流向从细到粗描绘。
其次是公元1136年(南宋)刻于石板上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可用于拓印〔’“〕。
不过,古地图复制困难,多为孤本,尺度较大,保存运输不便,遇到天灾人祸容易损坏,流传很少〔“一川.民间也不易得到准确的地图。
另一方面,地图具有时间性。
黄58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卷河在东汉王景治理后长期安流,到北宋开始频繁泛滥,下游河道在宋元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一‘“〕。
其决溢和迁徙既可以淤埋城镇村庄,也可以改变平原的水系及交通线路。
《水浒传》中地名及相互关系实在是多,如果没有准确的地图,当地人也是不可能不出错的。
二、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为了理解《水浒传》的地理位置,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将文献〔12〕的相关地图进行复制、拼接,从中移植部分点线,得到北宋、金(南宋)和元时期的3幅地图。
图中除“某市”字样的今地名之外,均是古地名和古水名,但只是文中涉及到的少量地名和水名,也没有仔细区分政区、城市之大小,因此并不能作为历史地图来看待,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文中对黄河变迁的文字叙述主要引用文献〔13、14〕,年代依据《辞海》进行了校核。
(一)北宋时黄河公元11年黄河决口后在充豫境内泛滥,至公元70年才将决口堵塞。
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对其进行了全面整治,此后800年黄河无重大决溢改道,当然这也得益于黄河中游人口的减少以及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
晚唐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河患更甚于前代。
至北宋灭亡的1“年间,有明确决溢地点的就有109次。
以公元1048年为界,黄河决溢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决溢地点开始从河口段逐步上移,公元1034年河决横陇塌(今淮阳东),分成赤、金、游等多支东北人海,称横陇河(图中未绘出)。
从此以后,大河在淮阳以下离开了流经千年的故道(后称京东故道)[41,以后再也没有恢复。
横陇河行水14年,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
后期:公元1048年商胡场(今淡阳昌湖集)决口,流路不断改变,横扫河北大地。
图1给出了主要的流路。
(二)金时黄河TTTTT一一………(1111一一少少子‘育育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州飞飞二二宋政和元年年年年年2222222;蘸蘸一于=一翅沙一一熏熏多多侧侧侧......,界粼粼粼粼夕夕夕夕夕刘参JrJ产分,,,,rrrrrr,,,,,,一一一-~~~-‘匀一一炭炭蓉蓉河河3777IIIIIIIII金/刀了,,,,eeeee............北北北芳芳芳芳芳芳相相相胡女李李李李李李端端端端民毛穿斗斗毓毓岑匕一一一一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鳄鳄鳄鳄鳄鳄鳄市市市产产生生魔,二:1...徐州州3555竺竺理乒困困困困困114115116117118各道行水时间:①一081~一093:一099~一127②一048~1069③1060~1081:1089~1099④?~1034图1北宋时期的黄河流路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在滑州李故渡决堤使黄河东流以阻止金兵南下,大河经滑县之南、浪阳东明之间的巨野、嘉祥流人泅水,由洒人淮。
黄河东北流向渤海的历史告一段落,开始流人黄海。
此后约40年,在豫东、鲁西南地区平地漫流,河道极不稳定,或决或塞,迁徙无定。
12世纪中叶后,河道决口从巨野、邻城、曹州一带逐渐上(西)移至级县、阳武、延津一带,且多在南岸,河道趋南。
公元1194年,河决阳武而东,黄河夺淮终成定局(见图2)。
在此过程中,大河除干流外还有几股岔流同时存在,迭为主次,但最后都汇泅人淮。
隋唐宋以来流淌数百年的炸河—北宋的重要交通线,很快埋废,成为“车马皆由其中”的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