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分,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更有活力

加分,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更有活力

加分,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更有活力广东省罗定市船步中学罗昌林内容提要:运用加分的办法刺激学生的争强好胜,加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变厌学、畏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

实践快乐教学的理念。

关键词:加分激励魅力活力长期以来,学生不太重视语文,因为学生总觉得:我再怎么努力,语文成绩也提高不了多少;我不怎么学,语文成绩也不会低得太离谱。

加之老师的待遇长期严重偏低,上课总少点激情什么的,所以大多语文课都有个通病:波澜不惊、死气沉沉,学生们无精打采,恹恹欲睡。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语文教学,出路在何方?要学好语文,当然必须熟记多背,日积月累。

这当然非下苦功不可,但也并非要一味地苦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切实地把教学活动真正变为富有成效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学习活动,变厌学、畏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

怎样营造语文学习的愉悦氛围呢?我们学校有了电教平台之后不久,我参加了一个教学技能培训,里面提到的教学过程量规表的制订引起我的注意。

但这个表设计太复杂,可操作性不强,能不能简单有效些,可操作性强些?事实证明,是可行的。

我设计的课堂教学量规表很简单:要素是学生姓名栏、座号栏、加分栏。

学生每次良好的表现,均加1分。

用Excel表制成,好处是充分利用它的统计功能。

每次加分,当即在投影上展示,还可以通过公式累计将总分变化马上呈现在投影上。

怎样的情况下可以加分?答案是:加分无处不在——1.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用词规范,表达清楚正确,加1分。

适当时候,也可以实行倒扣分:-1分。

实践证明,老师只管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放心提出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该不该加分,完全可以放心让学生作出判断。

这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保持学生课堂的活跃思维的一个方法。

这也是课堂教学用得最多的加分方法。

这个操作性也是最强的。

2.课堂上,能提出与课文有关的有创意的问题,加1分。

例如,笔者教《愚公移山》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操蛇之神”为什么会“惧其不已”?这是笔者设计课堂教学时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时又快下课了。

我灵机一动,当即宣布:首先给这个同学加1分,下一节课时,谁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可加1分。

到了第二节课,我重提这个问题,有近三成的学生举手,证明他们确实动了脑筋,有备而来。

但答案仍然是五花八门的:“怕愚公年纪大了,干不动”、“怕天帝发怒”、“怕愚公一直这样挖下去,损害了他的利益”……我接着问:你为什么会认为会“损害了他的利益”?学生答:“因为操蛇之神是山神”。

听完之后,我感慨不已:这比由我来告诉学生一个所谓的参考答案好一千倍!其实,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意见,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

学生大多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是因为他们是有重重顾虑的:怕老师的指责(“连这个也要问,你没脑啊”、“××,你又捣乱来了?”),怕同学的讥笑,笑他蠢,笑他笨。

所以,为人师者,小心自己的课堂语言,别一不小心,伤害了一个幼小的心灵,扼杀了一个学生的创意。

我告诉学生一个原则:西方有句句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

只要是与课堂有关的,尽管大胆说;我还让学生明确:语文课上的问题,大多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分;答得不好,不要紧,这样你可以让老师知道你还没有掌握好这个知识点。

对于你自己来说,这次回答是不对的,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忆深刻,理解也会更牢固。

只有想方设法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让他们解放思想,轻装上阵,才能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就有了,学习效率就有了,成绩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3.课堂上,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的,言之成理的,或者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疑问的,加1分。

这个是鼓励学习好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好办法。

也是鼓励学生深入钻研,大胆探究的办法。

例如讲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我问学生: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最后究竟谁占了上风?只要学生陈述的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我都会给他加分,而不必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的答案。

学习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时,我课前只要求学生预读课文,不提具体要求。

课堂上则要求学生用“我发现”、“我认为”、“我觉得”、“我感到”这样的字眼开头,一句话表述自己的阅读收获。

结果有说“我发现这篇课文景物描写很精彩”;有说“我感到读完课文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读过《心声》一课,学生会说:“我发现程老师的公开课是演戏”、“我觉得家庭矛盾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老师及时地用加分的形式加以鼓励,是老师通过提问,然后告诉学生答案这种方式无可比拟的。

4.每次周记,作文获得课堂上宣读交流的,或能当一回小老师,在同学之间的互学互教互评作文活动中,能中肯的评价同学习作的优缺点的,可加1分。

作文,在很多学了近十年语文的农村学生看来,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拿起笔来,总觉有千斤重,就应付任务式的草草了事。

到了真正的升学考试,学生作文的平均分也就是33分左右。

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

其实,文章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思想交流。

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意识到学生的作文是一种思想交流,只认为它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个学生都这样认为:作文写出来是给老师看的。

而老师从来也不把自己当读者,总是以评判者的身份来审视学生的作文。

作文的内容必须符合老师的要求,作文的方法必须符合成人的标准,否则就得重写,或者收获低分甚至零分。

这样冷酷的写作心理环境和成果收获方式,只能使学生逐步失去作文兴趣,厌烦写作,导致学生在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造假。

所以,只要能让学生的作文拥有更多的读者,并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分享,学生就会收获到喜悦,感受到成功,就会喜欢写作,进而写出好的文章来。

有什么好办法吗?有!而且非常简单,就是让学生的作文有机会发表。

什么?发表?很难的哦!我说不对,发表,你不要一下就想到报刋杂志。

其实,学生作文“发表”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在班内向同学宣读,也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张贴,还可以在学校广播站播出、在校刊校报上登载,还可以向正规报刊、网站等媒体投寄。

这些办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作文拥有更多的读者,并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分享,学生自然就会收获到喜悦,感受到成功,就会喜欢写作,进而写出好的文章来。

5.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老师的一切教学设想,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课文,可开展“我发现”的活动,即发现课文的闪光点、从课文中获得某种启示等,加1分。

这种做法很能体现季亚琴科的集体教学思想。

季亚琴科指出:“教别人——这是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的可靠手段,是促进学生的强大动力。

学生给别人带去的益处越多,他本人就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

”事实证明,在作文教学互学互教互评的活动中,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

这种形式,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者潜心钻研。

听者全神贯注。

也正是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小到一个错别字,一个病句,大到文章的拟题,中心内容,文章结构,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比老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最后,学生只看一眼分数,效果自然大大的不同啦。

6.抽查古诗文背诵默写,书写正确,无错漏的,加1分。

每错一个字,扣0.5分,默写错了的,扣1分。

中考又快临近了,复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了落实古诗文的默写,现在的每堂语文课之前,我都会先用5~10分钟抽学生出黑板前默写,重点抽查中下学生,因为好的学生是免检“产品”。

上星期,刚开始这项工作时,叫出去的四个同学都得了-1分,不是默写不出,就是张冠李戴了。

你别以为学生天天早读课很认真地读,但实际效果还是会令你大跌眼镜。

我还规定,每次默写错了的字,一个补写一行。

实行加分制以来,学生对语文课都很期待,早早打开电教平台,当我每次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听学生整齐的发自内心的那一句响亮的“老师好”,感受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那份浓浓的热情,课堂上,时机适当时,学生往往会主动提醒老师:加分!加分!胆小一点的则会问:“有可以加分吗?”……反过来,推动我更加努力地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精心准备每一个问题,此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加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和活力呢?中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但由于这个时期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诸方面构成矛盾复杂、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

认真地研究中学生成长中的这一心理过程,激励成功心理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中学生过渡性的心理特点。

他们既有从半成熟走向成熟,从半独立走向独立,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好评,形成较自尊的一面,又有由于刚刚趋向成熟,认识能力,水平不够高,从而担心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忧虑感的一面。

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一点点努力及时得到老师的尊重,得到同学的称赞;另一方面又怕表现得不够好而有畏难情绪,不敢积极大胆的发问,习惯于依赖老师的讲授,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不愿多动脑,怕回答问题,满足于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学习”状态。

中学生不稳定性心理特点。

一方面他们最少保守思想,头脑活跃,敢想敢说有激情,对学习的兴趣培养有较大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大可能情绪稳定,持之以恒地对待繁重的学习任务,少数人表现出来的对学习忽冷忽热,对需要持久思考的、复杂一点的问题不耐烦,这些心理特点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实行加分制,刚好可以调动学生的潜在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最难得的是加分不像一句诙谐的语言,一句幽默的笑话那样只有一会儿,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它不是要有幽默“细胞”的老师才可以进行,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做得到。

它可以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能通过加分这一个环节,及时激励学生的表现心理、成功心理。

什么是激励?所谓“激励,就是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过程”。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有所表现,是他们克服畏惧思想、获得智力发展的飞跃阶段,要使学生对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就必须激励他们成功的心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总是精心创造加分的机会,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激励表现、激励成功,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只顾好学生,忽视后进生。

课堂提问,容易点的,教师可以下意识地指定中下生回答,如前面提到的第六点加分,就可以多找中下生,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不要让加分成为好学生的“专利”,要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加分的机会。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