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图以经济学供求分析等相关理论阐述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动因、供给现状等问题,进而探讨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职能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经济激励措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整合政府能源管理机构职能,制定科学、统一、可操作的政府规划,完善清洁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多样化、最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等政策意见,为我国清洁能源市场化发展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的政策要求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清洁能源;发展现状;管理机制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2-0026-04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管理机制研究袁炜,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自从引入“清洁能源”(又称洁净能源)概念的十几年以来,在国内外能源、环境双重压力促使下,以及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个别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特别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再创新能力以及管理制度创新能力急待提高。
一、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动因1.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国能源供给约束压力持续加大,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激增而延续。
2000年到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四年平均大于1的异常情况。
“十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6%,平均差率为6.4%。
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以煤为主体的清洁优质能源比例偏低是中国能源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中国走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我国能源消耗和能源效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如单位产能耗,“十五”期末,我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2.3倍。
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单位GDP 能耗降低20%左右的能耗控制奋斗目标。
中国能源面临“开源节流”的双重压力,而清洁能源正是解决能源战略性短缺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必然选择。
2.环境保护的需求能源结构性污染严重。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严重污染环境。
目前,我国S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30%。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第一阶段暂无减排义务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必然会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国家已经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 )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
①在基本能源消费结构不变的现实情况下,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只有推广少污染的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和煤转化的清洁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增加环境友好型能源比例,减轻环境压力。
3.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的需求中国清洁能源最具发展潜力的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站等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例如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81.1%,西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等。
沼气等生物质能我国最早在农村地区于上世纪50年代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9亿农民,每年直接消耗的能源当量超过5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消耗相当于3亿吨标准煤,占全部一次能源消耗的13%,煤炭的直接燃烧不但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作用不可小视。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西部开发的深入,农村与城市、西部与其他地区必将形成能源消费争夺的局面。
能源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几十年都难以调整的巨大的路径依赖性,进而对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结构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能源系统还没有完全定型,必须从长远和根本来考虑,谋求推进农①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jrzg/2007-06/03/content_634545.htm 2007年06月03日。
村和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开发过程中的有关清洁能源决策将对我国农村和西部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市场需求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可以分为市场自发需求和人为设定需求。
市场规模决定其经济性,而市场规模取决于清洁能源产品的成本,决定成本的是技术、装备制造和政府激励政策。
反过来,市场的规模又影响产品的平均收益和成本。
因此,一些能源技术成熟、装备制造规模化的领域,如清洁煤技术中选洗、型煤和水煤浆等、太阳能热水器、小水电和小型并网风电和小型沼气池技术完全进入了商业化阶段,拥有了稳定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清洁能源地位的不断提升,市场潜力巨大。
这一类清洁能源产业必须抓住现有市场,积极巩固和发展。
另外,煤层气开发、烟气净化技术、大型并网风电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地热发电技术则刚刚进入商业化开发。
其它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包括潮汐发电和生物质气化技术,清洁煤燃烧发电和煤炭转化技术则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和研究开发阶段。
这些领域能源产品成本很高,前期投入巨大,市场需求不稳定,难与常规能源在市场上竞争。
因此,国家必须以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方式通过强制购买制度、配额制度等手段人为设定清洁能源的消费市场,根据《可再生能源法》有关规定,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行强制购买制度、招标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开拓了市场,但是由于刚刚起步,与国外先进的经验相比还存在差距。
二、中国清洁能源供给现状1.资源禀赋及供给能力现状众所周知,中国清洁能源储量十分丰富。
清洁能源已开发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如风电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热水器产业。
截止2005年底,全国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000万nl ,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国内光伏电池及组装厂已有10余家,制造能力达10万千瓦以上。
到2006年水电已开发1.3亿千瓦,全国已建成并网风电场43个,居世界第十位。
截止2005年底。
全国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
但是,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质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为1%,水能资源也只在28%-47%。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占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比例2003年才达到3%。
从资源总量看,我国仅可再生能源可供发电的可开发资源量达到20亿千瓦,是2004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4.5倍。
其中风能资源占以上资源总量的50%,但其开发利用率仅为0.08%。
可见,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另外,清洁能源设备制造能力薄弱,导致设备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缓慢,能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大部分清洁能源产品的生产厂家由于资金不足,投资缺乏连续性,生产规模小,缺乏专业化和集约化,造成国外设备引进后难以国产化,导致经济效益低,形成恶性循环。
2.生产成本现状前文已经提到清洁能源生产成本由技术成熟度、装备制造、市场规模决定,同时成本又反作用于市场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影响投资规模。
当前清洁能源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
以发电为例,如果忽略化石能源的环境成本,清洁能源发电远高于常规化石能源。
如果设燃煤发电成本为l ,则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1.2,沼气发电成本约为1.5,风力发电成本约为1.7,光伏发电成本约为11-18。
从而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这是由于中国大部分清洁能源技术不成熟,市场规模小,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质量保证机制和信息服务,阻碍了市场扩大。
另外,虽然清洁能源技术市场需求大,但由于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不足,设备价格高,产品定价高昂,大部分市场收益被外商占据,进一步恶化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竞争规则,清洁能源生产在技术成熟度、产品品质、发电规模、稳定性及经济性等方面,都无法与常规化石能源相竞争。
3.投资现状清洁能源产业是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等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前期资金压力明显。
其产生的效益要延续到整个周期内,融资成本一般较高。
项目需要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来偿还借贷资金,融资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大难点。
从投资主体来看,当前投资我国清洁能源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以及相关大型国有企业。
但是这些有限的资金即使全部用于技术的研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上也是杯水车薪。
例如,对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需求,原国家计委曾预计2001-2010年,10年间平均每年54-64亿元。
而科技部“十五”期间,包括科技攻关、“863”计划和“973”计划都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的经费总额只有3亿元。
中央政府每年只有1.2亿元人民币的贴息贷款。
另外,由于产业政策、能源管理机制等限制,地方政府、中小企业以及社会闲置资金没有得到积极的激励和利用。
我国地方政府至今没有将清洁能源发展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缺乏稳定性和法律保障。
中小企业以及社会闲置资金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由于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不明确,一些激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使他们缺乏热情和信心。
外商资金则由于国家对能源产业的监管限制和融资手段缺乏而不能充分利用。
因此,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机制急需进行制度创新。
三、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管理机制评价由于清洁能源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应,容易产生市场失灵,影响清洁能源健康发展。
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引导清洁能源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因此,形成科学的清洁能源发展管理体系,设定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政府管理职能是必要的。
但是从以上分析得出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制度和机制缺陷的较大制约,本文将其概括分析如下。
1.管理系统评价一套健全的政府管理系统应当由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所构成。
我国清洁能源管理体系随着国家政府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得到了不断健全和完善,设置了如“国家洁净煤技术推广规划领导小组”等能源管理特别机构,在中央政府层面形成基本管理体系。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主要表现为:(1)行政管理理念没有统一,缺乏前瞻性。
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重视发展清洁能源的理念,面对技术体系多样复杂的清洁能源各分支领域,没有结合我国煤炭为主能源结构的形式,明确清洁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
“服务型政府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得到深入贯彻。
(2)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管理职能相互交叠、分工不明确。
当前,我国清洁能源相关中央管理职能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
它们负责清洁能源监督管理、项目审批、政策制定等,往往造成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金分散、重复建设、程序繁琐,协调配合比较困难,不仅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低效和混乱,而且会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