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上报2011年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范文

关于上报2011年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范文

2011年农村工作半年工作总结2011年是十二五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年。

半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委工作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县委1号文件精神,以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生态文明新村和“三西”移民扶贫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投身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发展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强化协调服务,狠抓责任落实,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了生态文明新村、移民扶贫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上半年“三重”工作和目标责任书及政府分解下达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委1号文件和县政府《关于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我办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坚持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主导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创新工作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

一是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板桥、平川等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站,积极探索为土地流转双方构建便捷的信息平台,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成为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有效载体和信息平台。

目前五个乡镇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即将挂牌成立,将进一步加快形成县有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有土地流转服务站、村有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的“三级联动”的流转服务体系。

二是逐步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的调处机制,各级土地承包管理机构的作用逐步凸显。

去冬今春以来,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接待关于土地承包、流转方面的来电来访89人(次)。

各乡镇对发生的土地承包流转方面的矛盾纠纷都遵循协商优先和基层调解原则,有乡镇经管站和司法所进行化解和协调处理,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

三是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档案资料齐全。

据了解大部分乡镇土地承包和流转工作有专人负责,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配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档案资料齐全,分类细致,装订规范。

***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建立了乡村两级服务网络,人员定岗,责任到人。

截止五月底,全县以转包、出租、代耕等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3382万亩,比上年同期相比增加流转面积0.4万亩,占全县土地承包面积的4.72%。

其中:***镇流转0.6873万亩,**镇流转0.2069万亩,**镇流转0.0404万亩,**乡流转0.1035万亩,**流转0.0037万亩,**镇流转0.206万亩,**乡流转0.0904万亩。

同时对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给予政策性扶持和按规模给予贷款扶持,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土地有序流转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土地逐步向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合理流转。

(二)专业合作社建设蓬勃发展。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多层次、多成分、多领域、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目前,在指导、扶持好原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从事奶肉牛、生猪、鸡、蜜蜂等养殖类的4个,从事蔬菜瓜果、谷物、葡萄等种植类的8个,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1个,从事农机零售和服务1个。

主要分布在:**镇1个,**镇3个,**乡1个,**镇2个,**镇2个,**乡2个,城区3个。

截止六月底,全县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65个。

其中:从事奶肉牛、生猪、鸡、蜜蜂等养殖类的27个,从事蔬菜瓜果、谷物、葡萄等种植类的30个,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运销的经纪人专业户2个,从事贸易经纪的3个,从事农机服务和组织劳务输出的3个。

我县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步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大突破。

一是积极鼓励农资经销大户、农机大户、村干部、基层农技服务人员领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质与量的大突破。

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发组建的林业生产协会,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林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大的突破;三是把有沼气服务需求的农户联合起来,组建沼气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建池、日常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安全检测、配件供应、进出沼液沼渣、“三沼”利用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了沼气专业合作社的新突破。

同时县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产、供销等部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培育,促进了我们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三)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势头强劲。

我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按照根据市委、市政府“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重点培育建设的工作要求,通过实行政策引导、项目支撑、领导挂项、部门帮扶等推进措施,加快推进“四化”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建设进展顺利,势头强劲,效果明显。

一是筛选确定了七个“四化”示范村。

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培育新农村建设“四化”示范村的要求,将我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农村社区化建设基础和村庄环境面貌相对较好、群众整体素质较高的村作为重点培育的“四化”建设示范村,经充分筛选确定了**、**、等7个村为“四化”建设示范村。

二是及时制订“四化”示范村工作实施方案。

“四化”示范村确定后,指导“四化”建设示范村结合各自产业发展实际,制订了“四化”示范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建设重点,细化了工作措施。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系帮扶工作制度。

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县上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单位联系帮扶“四化”示范村工作制度,确定了24名县级领导和33个县直及省市驻临单位联系帮扶示范村建设工作,有力推进了“四化”示范村建设进程。

四是加大示范村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四化”示范村建设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在及时兑现落实县委1号文件扶持政策的同时,为每个示范村补助启动建设经费10万元,七个示范村共拨付经费70万元。

并承诺对年底建设效果好、示范效应强的村再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资金。

五是各联系帮扶部门倾心竭力、真帮实扶。

至目前各联系帮扶单位共落实到位补助资金35万元,水泥60吨,绿化苗木4.3万株,有力地推进了“四化”村各项重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于5月上旬组织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四化”示范村现场推进会议,针对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予以协调解决。

在生产专业化方面,认真落实县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指导各示范村发展精品玉米制种2.81万亩,瓜菜制种782亩,新建日光温室和钢架拱棚704座,改造旧棚60座;新建乳肉兼用牛养殖小区1个、扩建4个;组建专业合作社9个。

在生活社区化方面,有效整合项目资源,在已经形成规模的农民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文化阅览、卫生保健、体育休闲、科技服务等公益设施,7个示范村今年计划修建农民公寓楼11幢318户,目前已完成规划选址、地质勘测、图纸会审、招投标等工作,预计本月底前均可陆续开工建设。

计划配套建设文化体育广场4个,目前均已完成硬化、绿化任务,已硬化广场地坪9684平方米,栽植常青树、花灌木及花卉苗木3.64万株。

在环境田园化方面,以生态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扎实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和居民点柴草清理整治活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在农民知识化方面,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和“11555”农村能人培养计划,着力提高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创业本领。

7个示范村共计开展日光温室、钢架拱棚、奶肉牛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宣讲培训16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4300人次;开展电焊、瓦工、家政服务、计算机培训等各类工种转移就业7期,培训劳动力273人,输转劳动力1450人。

“四化”示范村的辐射带动,全县农民新建公寓楼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县已开工修建小康住宅示范点8个266户。

预计至6月底,全县开工新建小康住宅1628户(其中公寓楼19幢615户),占年计划2500户的65.1%。

(四)“三西”移民扶贫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2011年,经我办积极与省、市扶贫部门衔接联系,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省财政厅《关于下达二〇一一年第一批“三西”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甘指计发〔2011〕1号)》,下达我县“三西”专项资金项目4大项,资金108万元。

其中:整村推进**村1个、5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衬砌斗渠1公里,拓宽村组道路1公里;增收项目新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座,扶持贫困户25户,引进畜种牛25头。

移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小项、46万元,具体建设内容:**村新打机井1眼,**村拓宽村组道路0.7公里,**村修建水渠1公里,**村修建桥涵45米,**村开挖排阴沟2.5公里。

科技扶贫培训250人、5万元,技术咨询服务费4万元。

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134人、4万元,分别在**镇、**营乡各培训67人。

项目涉及6个移民村社。

项目计划下达后,根据扶贫项目建设的相关规定,我办及时对本年度扶贫项目计划内容进行了公示。

并积极邀请县监察、财政、审计等单位负责人和我办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项目工程实施议标小组,对今年“三西”移民扶贫项目从计划任务、资金使用、验收报账等方面进行了评议,提出了合理的实施意见。

为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建设任务,我办及时向相关乡镇和项目区下达了项目资金计划,明确了计划任务和责任目标。

同时,工作人员积极深入项目区,对项目工程实施的详细地点、工程规模、配套设施以及筹资投劳等问题与相关乡镇、村、社负责人进行沟通,听取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快了实施进度。

至目前,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衬砌斗渠1公里,拓宽村组道路1公里;增收项目已修建日光温室50座,完成葡萄苗木定植15000株,25户养殖户共修建暖棚牛舍25栋、125间,引进基础母牛25头;举办蔬菜、葡萄等实用技术培训5场次88人。

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村新打深138米机井1眼;**村拓宽村组道路0.7公里,**村修建水渠1公里,**村修建过水路面桥涵2座60米;**村排阴沟工程正在规划设计中。

科技扶贫培训250人次。

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已在**镇和**乡劳务工作站各完成计算机、电焊、电子装接等劳务输转普通技能培训67人,共培训134人,合格率达100%;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均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动技能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达100%;向外输转118人,输转就业率达88%,上岗人员持证率达100%。

相关主题